寒假來臨,爸爸媽媽們又要開始擔心「墮胎潮」的問題,其實對青少年來說,性這件事不是禁止或恐嚇就可以杜絕的,甚至在今天來講,可以說根本無法杜絕。不過,除了好奇這個理由之外,爸爸媽媽可曾想過,青少年發生性行為可能還有什麼深刻的心理因素嗎?
人本教育基金會的教育中心主任馮喬蘭表示,青少年在做愛的過程中,其賈夾雜著性與愛的糾葛,說得更明白些,是「很想被愛的感覺」。
身體的緊密接觸,帶來了全然的接納與被接納,在過程中彼此是這麼親密的在一起,像是滿足了被愛的需求,但在做愛的其他時刻,不見得就有這種感覺,因此,馮喬蘭說,青少年的交往裡,這件事變得重要並且也容易得到。
「爸爸媽媽應該看到這個深刻的心理。」馮喬茁表示。
其實大多數的育少年並沒有避孕的常識,在青少年族群的獨特性格裡,是較為短視的,只顧跟前、不顧眼後,「可能懷孕對他們而言,只是可能。」事實上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也同樣短視,呈現出育少年的不成熟,「所以才需要教啊。」馮喬蘭說。
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的身體,幫助他們將視野擴大、放遠,認識到墮胎對身體、心理的長遠影響,並且能夠看到未來,「但切記不要用恐嚇的語氣。」因為那樣孩子只在心理產生抗拒。
陪孩子一起去想,有時侯讓他由自己的嘴巴說出來,是爸爸媽媽千萬不可少的,由自己的嘴巴說出來,爸爸媽媽先別挖苦嘲諷,或是糾正,在過程中孩子繪將自己整理清楚思緒、並且越想越清楚了,認真思考的結果,會將這些「道理」變成自己的想法與決定(而非心不甘情不願的聽命行事)。
但回到「滿足被愛的感覺」這件事上面,馮喬蘭認為,提供性教育、知識,還有給充分被愛的感覺,是爸爸媽媽千萬不可少的,因為爸爸媽媽在不在乎孩子,直接關係到孩子在不在乎自己、珍不珍惜自己和別人。
青少年性不性恐怕已不是最急的議題了,能夠讓孩子因為尊重、愛護自己和別人而自主決定,正考驗著做父母的智慧。
報載1997年12月七縣市公私立幼稚園長在大溪進行學術交流與座談時談到一個案例,說是臺北縣曾有一名在單親家庭生長的三歲男童,屢次小便都是「蹲姿」而非站姿,引起幼教老師重視。探討原因是男童長期與母親生活,缺少男性學習對象,偏偏幼教學校也以女老師居多,也無法「身教」,最後在老師多次解說,讓男童觀看、模仿其他男童上廁所的動作後,終於糾正小男童的錯誤動作。
根據本部(編輯部啦)狗仔隊特派記者調查,發現以下新的發展:
1. 臺北縣教育局已經行文該幼教老師,說明「站姿」威權時代已經結束,多元開放的教育當然也包含小便姿勢的多元化,而且指出這種姿勢可以促進身體的靈活變換,將與范曉萱的健康歌並列為小學課程的重點。
2. 全國醫界聯盟已經和這位男童的母親接洽,希望邀請這位男童到各大醫院向無法起身小便的成年男病人示範如何在不站立的狀態下小出便來。
3. 教育部正在研擬辦法,要求各級學校增加「小便示範講習課程」,要求各級督學到各校督促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