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意識和性別意識的空間設計,在校園中也隨處可見。
每所學校的學生心中都有一份「校園危險地圖」:哪些地方性騷擾最常發生、暴露狂經常出沒;校園中入夜或平時很少人走動的荒涼地帶;晚上留在學校上廁所很可怕,因為廁所總在最偏僻的邊間;停車場和體育場又黑又大,很嚇人;灌木叢、高喬木濃密的地方容易躲人,要小心...。
大家都說這些地點是校園安全的死角,說得人心惶惶的,但是仔細觀察,男學生和女學生對這類說法或警告的反應大不相同。女生會緊張的銘記在心,這裡那裡最好都少去為妙;男生則仍然呼朋引伴在放學後留下來打球、打屁、練輪刀溜冰。不論校方有沒有發現校園空間設計上的疏失,整體空間環境對女性的管制都如出一轍,女學生、女人都被迫要用消極的、自求多福的方式,來對應身邊不安全而有敵意的環境。
女學生最容易感到恐懼和威脅,倒不是因為她們天生膽小,前面的分析已經顯示,所謂「膽量」,和空間的熟悉程度以及日常的鍛鍊有關,而女生在這兩方面都因為性別成見而飽受限制。因此,女生之所以比較容易恐懼,不但是因為校園中的性騷擾或性侵害事件絕大多數以女性為加害對象,也因為女學生、女性對空間的切身感受沒有受到重視。這方面的冷淡,表示大家都普遍認同空間設計中的概念--同意女人應該自我限制行動能力,乖乖待在家,不要進入公共生活領域,並且要求女人畫地自限,不要經過男人聚集、使用的區域。這樣的觀念也使得男人對膽敢經過身邊的女人口出穢言、不尊重、甚至侵犯,都變成無傷大雅的小事,這種輕蔑則更增加了女人在公共空間行走時的不安和挫折感。至於大家所熟知的公共女廁普遍不足,顯然女性生理上的需要和特殊性(如廁次數較多、有月經週期、衣服整理須較長時間等等)都沒有被考慮到。有些學校以為,男女廁所間數相同就代表了實際待遇的平等,這種形式上的平等做法還是沒有面對女性如廁時的具體需求。
由於一般學校警衛室的警力往往不足,而且也只是重點巡邏,稍有嚇阻力而已,因此學生的人身安全仍必須從檢討校園空間設計做起,使環境設計具有防禦犯罪的功能。例如注意增強視覺上的透視性,增加校內各區域間視線的上的互見性,使人們在行走校園時可以辨識四周的路徑和來人;或者增加照明,避免黃昏的燈光或明暗對比過於強烈,反而使行人成為顯著的目標;或者加強零碎或閒置空地的利用,積極修改建築邊間樓梯或地下室的死角,不讓它們成為罪犯藏身的所在;設置校園緊急通報直撥電話,並標示清楚,以增加學生活動時的安全感,也方便在各區域活動的人彼此照應。
這些外在空間的改善都有助於提升學校的安全性,一旦校園環境改變了,學生的使用習慣也會跟著改變,慢慢地,學生在校園中活動覺得安全、舒服的範圍就會越大。這種對空間的掌握有助於她/他們受教的情緒,活動的心情,也增加他們與其他學生接觸的機會。新的、經過檢討的空間設計也將使學生實地生活在尊重女性需求的空間裡。
學校之所以成為危險地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學生的使用意願不夠高。平時的校園總是和考試、焦慮、威權、訓話、羞辱連在一起,規矩又多得不得了,權威人物比比皆是,這樣的空間難怪學生不想待,於是他們在校的時間滿懷不情願的怨忿,一放學就跑到更好玩的休閒場所去。如果學校能夠多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利用空間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而不是什麼都管,什麼都不可以,把校園搞得正經八百,誰都不想去,那麼,我們的校園是有機會變成活力充沛,人聲鼎沸的樂園的。這麼一來,良幣驅逐劣幣,校園中的惡意騷擾或危險也會隨之減少。
在這個改變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女學生(甚至女老師)要積極的利用可利用的空間。學習站在高處看地形、路徑的曲折分佈、方位的概念,積極學習認識身處四周的環境、積極參與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多和膽大自在的女生交朋友,也和校中其他同學發展各種串連的關係,以便藉著他們的帶領和幫助,對不熟悉而陌生的事物和地點發展掌握或拓展活動的範圍。在這些方面,老師們所表現的支援和鼓勵是絕對必要的元素。
向外伸展開拓,是克服性別劣勢的必經途徑。女人、女學生只有不斷嘗試發展出這種能力,才能真正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