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美麗少年》不是一本書,而是一部紀錄片,一部有關青少年同性戀的紀錄片。青年導演陳俊志拍攝了臺灣的第一次同性戀婚禮,在國際影展中得獎之後再度出機,以臺北市數名自在的青少年同性戀為主題,記載他們生活中的交往關係和家庭生活,在影片中呈現了健康活潑的同性戀青少年形象。這部紀錄片尚未正式上演,但是我們覺得性/別教育蛀書蟲大概不介意啃一點膠卷,在此搶鮮呈現給我們的讀者。
《美麗少年:性異議的小王子》一片的問世有其深刻意義。
就個人層次而言,這部片子不但顯示了這一代青少年的自在自得面貌,同時也顯示了座落在同學和家人之內的同性戀青少年常生活,使得同性戀的生活和存在更為平常化,更為融入社會。
就公共層次的意義而言,這是同性戀及其家人和朋友的集體出櫃現身,也以此對社會上的其他人提出挑戰。如果你是恐懼同性戀但是故做開明狀,還滿口說包容關懷,要幫助、要輔導那些青少年同性戀,那麼這部片子中青少年同性戀對自我身份的平實自在會讓你汗顏。如果你是那種故做專家狀的烏鴉嘴,專門說同性戀多麼的心理有問題,生活調適難,那麼這部片子中的青少年同性戀就要用他們的健康活潑來戳破你所有的偽善面貌。
過去我們常常聽說同性戀的自殺率很高,因此要積極給與他們輔導和協助。但是「輔導」常常和「適應」連在一起,而輔導的立場常常不是尋求積極改變並創造更為友善支援的社會環境,好讓同性戀青少年不再承受異於尋常的壓力和挫折;相反的,「輔導」常常是要同性戀青少年扭曲自己,以「適應」這個壓迫他的異性戀社會,要原本可以活得好好的人接受暴政,接受歧視。
老實說,每一個自殺的同性戀個案恐怕都和這個輔導的基本心態有關。你想想,這個社會不肯開懷的欣賞同性戀,支援同性戀,而總是把她們當成需要輔導的問題人口,需要被導正的偏差份子;這種敵意和冷漠,以及對基本人權的漠視,對異議份子的放逐孤立,這些恐怕都是使得同志自殺率過高的原因。
《美麗少年》的問世則以青少年同性戀的健康形象讓所有的輔導啞口無言。
或許輔導人士會認為這些青少年昧於現實,沒有看到同性戀的日子中也有困難,也有痛苦。不過,這是廢話,誰會認為世界上一點困難一點痛苦都沒有?
或許輔導人士會認為這些青少年是價值觀混淆,沒有看到同性戀或扮裝反串是有問題的傾向。可是,真正有問題的正是這種斷言,真正傷人的是狹隘的眼光,是對異己的醜化和排擠。輔導人士又為什麼看不見自己的偏見有問題呢?
真正的問題不是青少年,她們有些即使感覺羞恥罪惡,這也不是天生的感覺,而是在無數被醜化、被嘲諷、被孤立、被責備、被專家掛標籤之後的結果──《美麗少年》已經用最真實的影像記錄了青少年同性戀根本就可以不帶著這些負面情緒鮮活的活著。
因此,真正要調適的是那些恐懼同性戀的異性戀者。
換句話說,我們需要的不是對同性戀青少年加以輔導,而是對那些狹窄封閉的異性戀者加以輔導,好讓她們用平常心來看待自己的異性戀性傾向,不要再以為這是世界上唯一的性傾向,不要以為別人都有問題。我們真的需要輔導異性戀,不要脫離現實,不要污衊抹黑他人,不要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這種妄想自大癥的表現是很病態變態的。
相較之下,《美麗少年》的平實和自在,《美麗少年》的誠實和開懷,是何等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