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老師的誕生──性別教育的新師生關係

偶爾,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新聞:「男學生不服管教,毆打女教師」,或者,「被女學生指控性騷擾,X教授冤聲中遭退職」。

對於前一則新聞,大部份的人會認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什麼時候「男」學生竟然敢打「女」老師了!至於後一則新聞,一般人的反應是,連堂堂的大學「男」教授都會騙「女」學生,真是道德淪喪啊!

這兩個事件的共通點在於,其一,不管是師是生,女性皆被視為受害者;其二,學生可以用她/他性別角色的位置,來對抗老師的權威(例如,男學生倚仗身體上的優勢來挑戰女老師的權力;或者,女學生利用「女性必然是弱勢」的這種性別成見,來引發同情,以反擊男老師的權威)。

這一類的事件反應出一個事實:老師和學生之間,除了師生關係,確實還有性別的權力關係在運作。而我們一心貫徹的傳統師生倫理,似乎不足以應付講求平等民主的現代社會。

男師為父,女師為母

先從師生關係談起。

傳統的師生關係,基本上是挪用了家庭中親子之間的權力結構。師長和家長一樣,擁有教導和處罰學生的權力和保護學生的義務,而學生也像對待父母一樣,必須對老師完全尊敬、完全服從,不得稍有違逆。在這種情形下,老師和父母之間似乎沒有差別,都是絕對權威的指導者;男老師如同嚴父,女老師如同慈母,各自扮演起一家之長的角色。

然而,「嚴父」和「慈母」本身就是有性別差異的角色,代表著社會中必然男剛女柔的區別。大部分男老師受制於父親該有的男性威嚴,難以親近學生,只得繼續嚴格管教的方式;而大部分女老師則可以透過母親對待子女的模式,自然直接地表達對學生的關心,但也因此比較無法執行權威。這種性別上的差異會深刻的影響到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也會或多或少繼續鞏固性別的分野。

但是不管是男老師或女老師,老師們對男女學生的評價和態度卻經常是一致的。例如,「女孩子比較聽話,男孩子天生就比較皮」這種想法,也常讓老師在無意中偏坦女學生,縱容男學生,不但在性別調教上形成固定的結果,也在公平原則上暴露了瑕疵。

學校教育除了知識技能的訓練,還包括孩子的性格養成。教師身為指導者,她/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兩性形象,和對待不同性別學生的方式,都等於在告訴學生,性別有絕對的區分,因此,校園中便繼續著男強女弱、男剛女柔的性別區分了。

性別平等,師生平等

近幾年,由於社會文化的變遷,性別不平等的問題開始受到重視。在教育的領域中,首先受到重視的就是現存的學校教學承襲了社會的偏見,在學生間造成性別不平等的狀況。例如老師普遍認為女學生比較乖,容易偏袒女學生,讓男女學生因為老師不公平的處理而彼此怨恨;或者老師認為女生擅長文科,男生擅長數理,因而在教學態度上限制了學生性向的自由發展。這些都是師長的性別偏見可能導致的後果。

我們必須認識到,性別教育的目的並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要把男生養成「好的男生」,把女生養成「好的女生」,然後「輔導糾正」那些在性別角色上「有問題」的學生,並且消弭那些在性方面太過活躍的學生的生理衝動。以上這些在輔導系統中常見的做法只會繼續「男強女弱」、「少數就是不正常」等等這些性別成見。

性別教育事實上是要改變現況,讓各種性別族群的人都能受到尊重,在教室中得到平等對待,享受平等的選擇和資源。所以,性別教育必然是一種平等的教育。

性別教育既然是一種平等的教育,教室當然也必須是個民主化的教學空間。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發現,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對學生性別平等觀唸的養成有決定性的影響力。現代的青少年有幸在臺灣解嚴後成長,從小受到民主風氣的洗禮,懂得自己有表達不同意見和不滿的權利,也比成人開放、有包容力。老師在處理性別問題的時候,除了鼓勵不同意見在校園中自在的出現,還應該支援校園中的邊緣少數的意見,才能避免某些學生因為比較特殊(例如娘娘腔的男孩或粗壯的女孩),被視為不正常,因而遭到排擠或歧視。老師不賣弄權威,不作道德評斷,能包容差異,就是給學生性別平等的最好的教育了。
在師生的權力關係中,學生除了倚靠也是成年人的家長之外,並沒有什麼辦法能保護自己的權益。我們必須承認,老師身為知識與人格的指導者,一直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也因為擁有評定成績、操行與懲處的權力,老師永遠會是佔優勢的一方。由於老師是有力量的,因此對學生身體進行各種掠奪(除了老師性騷擾學生之外,體罰學生、派學生出公差、打掃老師辦公室也都算),幾乎不必有什麼顧忌,可見老師如果持續維持絕對優勢的權力,這個權力當然是有可能被挪用到性別關係中來脅迫學生的。

在另一方面,男學生毆打女老師,則是利用了身為男性的優勢,來打擊(女)老師的權力。如此看來,性別的權力關係也可以用來動搖師生關係。而在男教授對女學生性騷擾的事件中,男教授雖然擁有老師和男性的雙重優勢,似乎可以對女學生予取予求,但是現在我們也看到,女學生可以利用性別關係不平等的事實,來讓男教授的道德操守受到質疑。這也就是說,性別的權力關係可以用來抗衡師生關係的絕對不平等。

性別權力關係可以鞏固師生權力關係,也可以挑戰師生權力關係。女學生面對男老師時未必是絕對弱勢。勇敢與聰明的抗爭也可以顛倒劣勢局面。

總之,性別平等和師生平等密不可分。要談性別平等,就必須同時談師生平等;反之,要談師生平等,也必須注意性別平等,這樣才能改變校園中的不平等權力佈局。

老師和學生是各自有不同思想的個人,也是一般的男人和女人,當然有著一般人的平等問題和衝突。我們已經看到,師生的權力關係中,確實存在著性別的問題;而性別之間的問題有可能因著師生權力的不平等而更加惡化,或者在巧妙的運用之下顛倒性別權力的不平等關係。這麼看來,性別平等教育必然意味著師生關係的重新調整,這也是師生平等關係浮現的契機。(張玉芬)


性/別研究室 本網頁於2003年3月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