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男女?──性別的社會養成

在眾多的刻板印象中,最根深蒂固的要算是關於性別的印象了。以「男女有別」為出發點的各種對性別、性向的迷信,到今日依然盛行,依然限制著許多人的發展,也依然使許多人因之受苦。我們不禁想問︰女性與男性天生就有很大的差異嗎?

發展心理學家指出,從卵子受精開始以至出生,男女都極為相似,例如,在觸覺的敏銳度上,嬰孩就尚未呈現性別的差異,力氣方面的差異也極小。觀察坐起、長牙、行走等發育狀況,女孩、男孩的發展也是同大於異。男女在生理上除了生殖器與性荷爾蒙的比例不同外,其他像肌肉、骨骼、腦部結構等都並沒有太大差別,直到三歲以後,女孩男孩才有了不同的發展,其後就更是江河日下的差別起來。

從出生時的「極為相似」到後來的「不同發展」,顯示大部分的差別並非生理的、先天的;心理學家認為,除了在生理構造上的少數重要差異外,許多差異其實是從學習得來的,是被後天環境塑造出來的。

性別角色的分化

在現代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強迫性別角色分化的力量。

學校裡教師對男女生的態度往往有差別,分派的工作也不同,教師教授的科目、授課方式也都會受性別的影響,這些區分和示範都會在學生的性別塑造上產生作用。例如家政老師很少是男的,體育老師即使是女性,上課也較少帶學生打棒球、騎馬打仗等等。課本及兒童書籍中的人物也以男性居多,女性不只數量少,而且通常是協助、服務性的角色,如家庭主婦、護士等等,要不就是軟弱嬌柔的公主。電視等傳播媒體的戲劇節目中,男性也多是主要的、強有力的角色,女性則是服從性高、較不重要的配角,男性是經理、醫生、校長、教導者,女性就成了秘書、護士、小學老師、發問者。女性若是以校長、主管的角色出現,通常都是古板、討人厭、單身(嫁不出去的)的負面形象。

不只是學校文化有影響力,其實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也分分秒秒在形塑孩子的性別角色。性別就是人與環境互動的開始。從得知嬰兒性別的那一刻開始,父母就朝著兩個不同的大方向塑造小生命。首先,名字的選擇就有很大的區別,男孩的名字透露著人中之龍、為他人謀福利之類的意義,大則「建國」、「震宇」,小則「家豪」、「富源」,顯示家庭對他殷切甚至過度的期待。女孩子方面,從早年相信下一個是男孩會更好的「招弟」,到現在乖巧討喜、服務他人的「淑芬」、「美珍」,可看出雙親對女孩的人生期望是較為保守的。童裝、玩具、嬰兒車等用品的選擇,偏向女孩粉紅、男孩淺藍;孩子較大以後,就買娃娃、布偶、辦家家酒的用具給女孩,小汽車、玩具槍則是屬於男孩的。從這許多方面都可發現性別的社會區分。

在養育的過程中,孩子更因為她/他們的性別而受到不同的待遇。父母通常會鼓勵男孩做動作較大、身體接觸較多的遊戲,如拋球、騎(人)馬等,從而訓練了男孩身上大肌肉的活動,養成了積極的行動力與攻擊性。另一方面,雙親除了給女孩許多不同的娃娃以培養所謂的母性外,也會花較多的時間和女孩說話;這些靜態的活動養成了日後女孩照顧他人的技巧與優異的語言能力,這也是女性觀察力、感知力、及敏感性似乎強過男性但體能較差的成因。

不同的對待方式始於嬰兒期,到了兒童期就更為明顯,而這些差別待遇都塑造了孩子所謂的性別「天性」。幼兒到了兩歲以後,逐漸被訓練有了性別的概念,透過觀察和學習,他/她們發現社會對人們的分類最常以性別為準,孩子們被教導學會了不同性別的人要穿不同的衣服,要上不同的洗手間,言行舉止也會相異。從這些學習中,孩子發現了文化的性別角色,也漸漸摸索出自己應該依照哪一套模式去做才會比較容易得到肯定。

許多研究顯示,孩童在模仿他人行為時,本身並不會自然的特別偏好模仿同性,同性和異性都是可能的模仿對象。事實上,對於性別角色的概念,往往是經由社會的強化所塑造出來的,是社會標準長期塑造而且要求出來的結果。

性別差別待遇

在性別養成的過程中,父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她們要求男孩勇敢不哭、有問題自己解決,要求女孩文靜聽話,父母也提供較多的陪伴及支援;他/她們鼓勵男孩積極主動、與他人競爭,鼓勵女孩消極被動、體貼照顧他人;學才藝時讓(逼?)女孩學鋼琴、芭蕾,以培養儀態與氣質,而男孩則學電腦、跆拳,以強身健腦;男孩子在外與玩伴打架,回家並不會特別受到責難,父母還會暗自得意於兒子的英勇,女孩子玩得太野太激烈就會被罵,各種近似「嫁不出去」的威嚇都會出籠,有時根本連女孩外出的權利都剝奪了。

另一方面,父母也會用頗為粗暴的方式阻止孩童進行不符合刻板性別角色的行為。女孩爬樹、打架,男孩穿媽媽的洋裝和高跟鞋、玩化妝品,都常常受到嚴厲的責備。在這方面,女孩受到的壓抑相對來說比較小,而所謂「肩負重責大任」的男孩就被限制得很嚴。在典型的「嚴父慈母」家庭中,父親通常比母親更鼓勵孩子依其性別而各自有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表現,母親則較能接受兒子抱娃娃、女兒玩卡車,但父親就很難忍受同性的兒子有「娘娘腔」的行為。然而由於一般家庭中,父親的權威高過母親,因此對兒女性別發展中出現的「異常」,多半還是表現出一種不能容忍的態度,這些待遇都壓抑了孩子自發的氣質與性向,造成孩子心裡潛在的性別焦慮。

性別方面明顯的差別待遇,無疑強化了孩子的自我概念,進而在行為表現及人格特質上都因性別而產生分化。另一方面,無法符合「標準」的孩子常常遭受懲罰和嘲弄,像這樣心中有傷的孩童,將來的人生道路必定走得格外艱辛。

生命早期所建立的態度、習慣及行為模式,是決定個體成年後發展的主要因素。兒童透過家庭、學校、大眾傳播媒體等種種途徑獲得了性別角色的主流模式,進而內化吸收,而後按照社會所要求的方式來行動表現,並抑制其他方面的發展。以此來看,與其說男女先天有別,倒不如說那是個體為了適應環境、滿足社會期待,經由後天學習而得的求生之道。

為了茍且存活而從小就壓抑自我,這是成長過程中賠上的代價;性別的養成實際是建立在個人的痛苦上。這麼說來,固守單一、僵化標準的性別養成教育不能算是教育,只能算是殘忍的慢性屠殺。

不過,這種人為的災難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不要硬性要求孩子的舉止符合傳統性別二分的行為模式,鼓勵每個人都盡性發展自我,也學著去欣賞每個生命的獨特性向。因材施教比「因性別施教」有效且符合人性。

非男人和不女人

人類的性別就分為「男」和「女」?男人陽剛,女人溫柔?如果真的性別可以這麼簡單劃分,為什麼同樣是女性,古代的女性和現代的女性,西方的女性和東方的女性之間,竟有這麼大的差異?或者性別終究也是歷史文化的產物,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彼此互動而產生的一種無形規範?

中國傳統社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鼓勵男人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鼓勵女人變成柔順乖巧的小女子而已。但是現在家庭結構、工作型態、社會狀況都已經大幅改變了,識時務的「大丈夫」勇敢的迎向潮流,卸下自己五千年背負的君子重擔,為塑造自己「新好男人」的時代形象重新出發。這些男人接受女人已經不同往日的事實,他們清楚,如果要把女人拉回原點,自己也只好再度成為家庭和工作的機器;而現在女人因應時代的呼召而走出家庭,正好讓有前瞻眼光的男人看清自己的困境也嘗試解放自己。他們不再凡事主動,凡事掌權,約會地點可以由女方作主、和女生出去用餐不必一定搶著替她付錢,男人不再總是以不茍言笑的君子自許。事實上,越來越多男人走入服務業就在說明有親和力、善於表達情感、體貼、細心等等,都不再只是女人的特質,有圓滑交際手腕的人更勝過那些太過刻板、僵硬、說一不二的男人,他們有時還甚至會向女人撒撒嬌表示性感。不硬充大丈夫的「小男人」有時還挺吃香的。

如果你到現在還認為男人就是有擔當、理智、主動而積極的人,而女人就是溫柔體貼、依賴而感情用事的動物,那麼在現代社會,馬上就會有數不清有男人身體卻不像「男人」的人出現在你面前,也會有一大票有著女人的身軀卻不「女人」的人佔據你的眼簾。

非男人和不女人並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她/他們一直都在歷史中遊走,她們一直在我們的周圍,以他/她們曖昧模糊的性別面貌召喚著眾多悸動的身心。只是,在這個性別越界的時代,非男人和不女人有了愈來愈明確的存在。(看看電視上有多少騷動性別身份的廣告和表演,看看周圍有多少跨越性別規範的行為和生活,你就會知道自己堅壁清野、截然二分的性別身份,是屬於多麼久遠的過去。)

事實上,性別的優劣區分是歷史的產物,性別的定規和成見也是這樣。經過工商社會到現今的資訊媒體社會,社會的變遷正在呼召非男人和不女人。正是因為他/她們不夠像單薄單一的「男人」和「女人」,反而使得他/她們特別容易適應現代多元社會的要求,他/她們不會固守僵硬不堪的性別分野,反而有比較高的適應力,在現代社會中可說如魚得水,他/她們不但有更多的人生選擇,也擁有最健康開闊的身心。所以,生活在日趨多元化社會的今天,在人際互動模式和從前大不相同的情況下,性別角色的多元化早已是必然的趨勢。具有歷史眼光的人應當樂見如今性別角色的多樣化,也樂於嘗試扮演不同性別角色帶來的樂趣吧。〔金宜蓁、涂懿美〕


性/別研究室 本網頁於2003年3月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