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媽離婚了──婚姻教育
現在有很多學生都來自破碎的家庭,她/他們通常比較不合羣,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樣來對待,才可以減少她/他們和同學之間的摩擦,倒底要怎麼面對這個問題呢?
讓我們迂迴一點的來談這個問題。
如果上課第一天學生自我介紹時,支支吾吾的說不出家庭背景,說不出爸爸或媽媽的狀況,臉上有著某種落寞的神色,妳一定會猜他是來自所謂「破碎家庭」或「問題家庭」吧!(聽聽這兩個名詞所包含的歧視!)
如果班上有孩子突然功課開始落後,心神不屬,神情恍惚,打電話給他家長也得不到關心的回應,而且聽得出父母對彼此有怨恨,妳一定會猜孩子可能正在經歷父母不和吧!
其實,這樣的孩子愈來愈多了。換句話說,有父有母,兩個小孩,時時相處,刻刻關心的美滿圖像,距離現實愈來愈遠。
最明顯的現實就是,社會的變化發展使得家庭形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妳想想,人總是要跟著商機和工作走,現在有無數學生的父母就是因為工作需要而分居兩地,工商業形態變了嘛!甚至還要國際化呢!而且,即使同居一地,有時也因為工作性質的差異而無法朝夕相對,有人上大夜班,有人是一般的朝九晚五,有人不定時工作(如計程車司機、飛行員、警察),夫妻兩個人想要見面都蠻難的。
再說,現代人愈來愈看重肯定自我,不肯屈就次等公民的生活,要是婚姻生活的品質太差,太沒樂趣,太痛苦,許多人也都不再接受「勸和不勸離」,寧可下堂求去,以自己生活品質的提升來為孩子提供一個有愛有快樂的異類家庭,而不願意只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張力和冷漠的家。
問題是,雖然家庭的發展已經開始多元、流動,雖然許多人都已經採取了不同形式的家庭而且也活得好好的,但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似乎都還繼續憧憬那個標準的美滿婚姻圖像,仍然相信所有的人都應該在某個年齡結婚,而且相信王子和公主結婚後會幸福終生。大家不自覺的持續擁抱這種目標,那就是間接暗示離婚或失婚是人生的「重大遺憾」,是深刻的傷害。在周圍這種心理影響之下,不但離婚失婚的當事人日子難過,也難怪失婚家庭的孩子會覺得自卑,會怨恨父母失和,會忌妒那些看來有父有母而且因此感到驕傲的同學。她/他們愈來愈「不合羣」,也就是可想而見的了。
妳看,問題的真正關鍵就在這裡:離婚失婚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最大傷害,恐怕不見得是來自他們的父母分手,而是來自於週遭社會對離婚者、失婚者的歧視。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歧視是天天在大眾媒體上公開宣傳的,長久以來流行的紅娘節目就是暗暗宣傳這種歧視的重要管道之一。比方說,妳一定很喜歡看「非常男女」吧!這個節目有一部分還算蠻開明的,它設計了三段式的選擇機會,來賓可以在選擇對象時改變心意,暗示大家都可以有好幾次愛情經驗,不必從一而終。不過,遺憾的是,最後「速配」時卻還是隻能一對一,好像可以從此到老似的。其實,一個人能和幾個人都速配,那表示這個人隨和好相處,沒有什麼不好;一個人同時對好幾個人都有好感,也是常見的;再加上參加「非常男女」的人通常比較年輕,又沒有婚姻經驗,正需要多認識朋友,好不容易上了電視,為什麼不能夠同時多選幾位呢?難道一定要在「速配」的壓力下草草選擇一個(就好像很多人快到三十歲的時候,在「人大當婚」的壓力下,將就現有的對象結婚一樣)?
更嚴重的是,聽說有不少離婚或喪偶者也想參加「非常男女」,但是電視臺的政策不但堅持報名者要「未婚」,而且要「從來沒有結過婚」。天啊!為什麼有過婚姻記錄的人就不能和沒有婚姻記錄的人交往擇偶呢?這不是在剝奪人們的選擇權嗎?這不是把有婚姻記錄的人歧視成有「前科」的人嗎?
正是因為要掩蓋這個歧視,也可能是因為想上紅娘節目的失婚或離婚者愈來愈多,電視臺又開了一個「專門」為離婚、失婚的人設計的配對節目「真情相對」,妳也看過吧!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個節目從自我介紹到真情告白,都營造著、也誘導著一股悲情的氣氛(下次注意一下配樂和鏡頭的取景),好像離婚喪偶就一定是一件永遠悲痛的事。這忽略了現代的離婚有很多不同的面貌,很多人是不痛不癢(反正早就貌合神離),或者歡天喜地的離婚(逃離暴力虐待當然是高興的事),或者在離婚後反而高高興興、自由自在地過生活。總之,離婚後未必只有悲情的、無奈的情緒。
另方面,站在心理健康的立場來看,即使有些人的離婚心情是悲情無奈,媒體節目也不該去誘發這種會助長自憐自艾的情緒。難道要強迫那些離婚者一直要沈浸在自卑自怨的情緒中,以便證實有婚姻才是幸福?難道是害怕離婚者也可以快快樂樂的生活,而且還比婚姻中的人快樂?極力的製造這種悲情,或許讓節目有點戲劇性,但是骨子裡正是歧視離婚和失婚的。
媒體的影響無遠弗屆,我們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吸收這些歧視。如果我們繼續覺得離婚失婚不是好事,那麼老師也會對所謂「問題家庭」出身的孩子抱持成見,總覺得他/她們會出問題,而一旦真的發生問題,老師總是斷言那是因為學生來自「破碎家庭」──而不是因為周圍的人另眼看待使得他/她們無法自在的過活而出事。這種成見和態度更增加這些孩子心理的不平衡。
還有一個更糟糕的結果。我們對離婚失婚家庭的孩子抱持成見,這並不單單只是影響他們而已;事實上,這更會影響到「所有的」孩子的人生規劃。
例如,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意無意的美化婚姻。老師不斷的強調「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愛到最高點就是婚姻」,「家庭的美滿最重要」,「結了婚就好了」,甚至講故事的時候都只講到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美滿生活。這些婚姻神話掩蓋了另外一些重要的事實,例如法律對婚姻關係的規範,民法對夫和妻的不平等對待等等。
因此,比較務實的婚姻教育絕不會繼續把婚姻浪漫化。相反的,這幾年婦女團體對民法所提出的質疑,以及在修法上所做的努力,都值得老師在提到婚姻話題時引為內容,以便幫助學生打一開始就認識婚姻的權利義務,陷阱與現實,大家才可以早早就冷靜而理性的評估自己要不要進入婚姻;要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進入婚姻;如果不進入婚姻,人生有什麼樣的安排;如果進入婚姻,要如何建立婚姻內的平等互動關係等等。與其單單美化婚姻,強化婚姻的嚴重性,還不如平實的研討婚姻,觀察週遭具體的婚姻,甚至沙盤演練各種婚姻互動關係。
還有一些老師常常用婚姻來進行性別教養。他/她們不斷的說,「女生要會燒飯帶孩子,將來才嫁得出去」,「像妳那麼兇,聲音那麼大,誰敢娶妳」,「吃得那麼多,將來養不起」等等充滿性別歧視的話。有女生說以後不想結婚,要做快樂的單身貴族,老師就恐嚇說她們會變成單身公害;女生說怕痛怕麻煩,以後結婚也不要生小孩,老師就說這樣婚姻一定會不幸福;女生說要孩子,不要孩子的爹拖累,老師就嚴詞責備,說女生不知廉恥,不知天高地厚。妳看,婚姻竟然常常是被用來壓迫女生的。老師的這些反應或許是玩笑的,或許是敵意的,或許只是老師個人喜歡烏鴉嘴,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打壓了另類的言論,加深了原有的婚姻重擔,逼著學生接受性別歧視。
如果老師是務實的想幫助學生面對未來,處理眼前,那麼就不能再死守一種家庭的形式,不要再宣傳婚姻是一個人人生是否幸福的指標,而要認真面對未來每個人一生都可能是多次婚姻的狀態。相反的,全班的成員要開始探討家庭的多樣形式,要肯定個人有權選擇不婚或晚婚或結婚或離婚或多次婚姻,要練習即使在婚後也不輕言放棄人權和自由。一句話,我們不能再給孩子錯誤的認知和錯誤的期待了,老師必須示範務實的人生態度!
用個比方來說,如果我們現在面對惡化的治安,已經知道要提醒孩子小心陌生人,不要太過順從成人,那麼怎麼到了婚姻家庭多元化和多次婚姻的時代,談婚姻家庭的時候還在講理想和幻象,而不預備孩子們迎接未來的現實,從而有更理智的、平實的處理和選擇呢?(何春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