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學校,放眼慾望──青少年的身體與性觀念

報章雜誌常以斗大的標題聳動的報導有關青少年出軌的各種訊息:某國中女生在學校廁所產子,某青少年成了小爸爸,某高中女生未婚懷孕,某些青少年集體騷擾、強暴女生,某未成年少女與中年有婦之夫的戀情大曝光,某校園中因爭風吃醋大打出手,某些青少女自願賣春或從事色情電話接聽工作等。看起來青少年(不管是男是女)好像突然之間都有了性衝動,不再是聽話的乖寶寶,不但如此,還常常因為性關係而導致一籮筐的問題,然後再讓社會和家人來收爛攤子。

成人的反應也很有意思,他們似乎只能不斷的感嘆,不斷的重複:「我們的社會病了,我們的下一代病了,她們竟然也模仿起色情刊物和錄影帶,在未成年時就想嘗試不應該有的(性)行為。」成人被青少年青春的騷動所震撼,再也不能無視於青少年的性問題,於是,一些所謂的專家開始嘗試尋找解決辦法。他們說青少年需要「正確」的性知識,而且青少女需要學習「保護」自己,青少年需要學習「尊重」別人的身體。但是,問題依舊,甚至越演越烈。

倒底問題的關鍵在哪裡?是不是青少年真的是狂野的原始性動物,需要不時的監控、教導、保護、規訓?或者,成人也需要再思考自己對青少年性行為的看法和成見?

青少年的性衝動

要認識青少年的身體性愛生活,就得先有一些歷史文化觀點,因為正是這些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使得成人對青少年的身體性愛發展抱持特殊的眼光,也進而使得青少年的表現看起來比較衝動。

大家都已經在教科書上讀到過,也在無數社教節目中聽到過,青少年時期是第二性徵的發展期,逐漸明顯的生理特徵變化正式宣告了性別差異。例如,許多男生身上的肌肉變結實、毛髮(鬍鬚、腋毛)增多,聲音變粗,性器長大;許多女生則乳房變大,皮膚變細緻光滑,還有初經來潮。

可是在這些發展進行的同時,我們也開始看到愈來愈明顯的「個別差異」:有些人的生理變化很明顯,有些人則根本看不出有什麼生理變化;有些人的性徵發展比較合乎他們的生理性別,有些人的變化傾向則與他們的生理性別漸行漸遠,而更接近另一個性別。

本來身體的成熟變化是件令人驚喜的事情,但是此刻我們社會對這些性生理發展的反應卻是緊張的,嚴厲的。因為在目前日漸凸顯的青少年不法形象之下,作為父母和師長的成人愈來愈被要求要為青少年的行為負責,因此也處處想要檢驗青少年的身心是否「正常」,以此鑑定他們有沒有進行成人不希望看到的一些活動,並捕捉青少年可能出軌的跡象──「不一樣」就意味著「有問題」。這樣的過度關切和單一的標準要求,反而造成了青少年焦慮的心情,也使得他們向成年人所提出的抗議和質疑,被視為是反叛、衝動、不成熟。

在成人社會懷疑的眼光之下,青少年彼此間的差異和自己身上感受到的變化也戴上了特別的意義,使得她/他們只要一站出來,一展現身體,就很明顯的表現出性和性別的特性來,並因此吸引了周圍特殊的眼光和異樣的關注,更在同年齡的青少年中招徠同儕的壓力,更加形成生理或心理上的特殊感受。

例如,我們社會對青少年的特別管理措施就強化了他/她們的不安和焦慮。學校開始規勸男生女生要保持距離,對她們的信件交往都多所關注;父母不再讓他/她們和兄弟姊妹一起睡;大家開始注意男生是否娘娘腔,是否「愛惜身體」,女生是否體貼人意,「自重自愛」等等。這麼一來,青少年也或多或少自覺到她/他們是受到不同待遇和期望的一群:男生必須要表現出屬於男性的特質,女生也必須表現出女性特質,才不會受到責備和壓力;男生和女生還得保持距離,要否定自己受到性愛的吸引,才不會被長輩關注,被同儕嘲笑;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走得太近,也會遭人非議。

這些(來自成人的、同儕的、社會的、媒體的)強大的關注,形成了細密嚴謹的電網,網住了青少年的自在,擋住了青少年的開拓,更使得性和性別變成了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切身問題。

然而,同儕間對性別角色的要求,以及父母師長異樣的關注,都只對敏感的青少年男女形成更大的壓力,反而壓抑了——而不是適當的紓解了——由於身體逐步「性化」所帶來的各種衝動。(「性化」就是被社會視為有性、被成人當成性動物、自身性徵的凸顯、性慾望的明顯化。)

這其中最主要的阻力就是:成人一直篤信青少年有強大的、無法自制的性衝動,但是卻從不肯考慮讓青少年有機會正面友善的看待這些衝動,甚至積極的思考如何部份滿足這些衝動。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依德老早就指出人類在兒童期就已經有性衝動,我們的祖先在青少年時期十三、四歲之時也早就結婚生子,因而有機會有正當性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事實上,青少年當然已經成熟到可以有性的地步,但是因為社會結構變遷,現代人因應社會教育和工作的需求而普遍晚婚,「青少年期」於焉誕生,目的是為了要求這個年齡的孩子繼續求學,繼續接受職業訓練,繼續提供生產能量,延遲進入婚姻(以及性生活)的年紀。

問題是,婚姻的年齡是向後推延了,但是這並不表示身體就會自動調節,變得晚熟些。相反的,現代社會的飲食資源豐盛多樣,情愛資訊和影像充分流通,生活的內容和慾望也日益複雜,使得孩子的身心都更加早熟快熟。結果,處在兒童和成人間尷尬的過渡期,青少年常常被要求在做人做事消費休閒以及求學上像個成人般懂事,有責任感,可以獨立經管自己的財物或行動;但是在身體和性方面卻被期望要像兒童般純真無邪。

老實說,成人很少思考這其中的矛盾和錯亂,他們只是很簡單的對新生現象做出最直覺的傳統反應。一旦發現青少年竟然也有性行為的事實,成人就感覺震驚失措,努力想要把青少年拉回「正軌」,因此總是斷言那些行為純粹只是模仿色情書刊、錄影帶、鎖碼臺,想以此把一切歸罪於社會文化資源的氾濫和不負責任,而不肯反省自己對青少年的期望和規範是不是從一開始就根本不切實際。

青少年的愉悅生活

讓我們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來說明成年人對青少年性活動的成見有多不貼切事實。

其實,所有現代醫學及性學大師們都一再強調,青少年採取自娛的方式──也就是手淫──來解決性衝動,並不會損害健康,反而有益他們以後的性生活,但是許多成人卻仍然非常有成見的認為手淫有害身心,會使孩子喪失生育能力,會使他們變成色情狂或淫婦等等。成人的過度擔心顯然是出於對身體和性的無知,因為,專家們都指出自娛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紓解壓力,更可以使孩子在成人的支援下逐步瞭解自己的身體,學習處理自身的衝動和需要。但是當成人不願意麵對自己的固執和無知,而只想用責罵羞辱和懲罰來禁止孩子手淫時,結果反而會強化自慰的禁忌吸引力,反而使得孩子更為其所制。

說真的,如果有許多孩子沈迷在這種身體「遊戲」中無法自拔,這也往往正是因為他/她們的日常生活早已經被沈重的課業剝成淨空的狀態,在這種單薄脆弱的生活中,才最容易單一的沈迷於某事:孩子們自慰、打電動、看色情光碟——成人不也看職棒、迷電視劇、跟股票?因此,要是不想孩子只沈迷在自娛中,那麼最好的方法絕對不是禁止自慰,而是在肯定他/她的身體情慾活動的同時,積極而友善的提供更多的活動資源和選擇自由。青少年有機會嘗試非課業相關的各種活動、各式的裝扮、有機會交友約會、有機會做一些輕鬆愉悅的事情,就更有機會發展出多樣的興趣和口味,這對她/他們的人生絕對有好處。畢竟,那些不受到打壓而能自由探索自己身體的人,才會有機會發展出足夠的自信和力量來面對各種橫逆,而他/她的人格也才會因此得到健全的發展。反觀那些經常探索而又因成人的責備而充滿罪惡感的青少年,他們往往因為強烈的自責而懦弱易怒,反而無力以善意和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人生的快樂與痛苦。可見得,手淫並不一定會敗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反倒是成人的責備和羞辱使得青少年長不出健康的人格。

青少年連自娛都常常受到成人的羞辱和責罰,如果青少年還和別人發生身體的關係,那就更難被成人接受了。成人總是認為青少年的性態度是隨便而不負責任的,是隻追求一時的滿足衝動而不管後果的。成人的想法是,交往的對象應該以適不適合結婚為考量,交往的時刻應該是人生路途決定要結婚的時候,而且除了感情要經得起長久時間的考驗之外,還得加上男女雙方的一生承諾。像許多青少年那種不必經由多少交往,很快進入性行為的態度,以及同時可以交往很多伴侶的行為,在在都讓成人搖頭。成人提出的禁止原因則是說擔心青少年性行為的「惡果」——他們認為懷孕以及可能接下來的墮胎或早婚都會對青少年稚嫩的生命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

由於目前性資訊和避孕用品還不能自由流通在青少年之間,成人的擔憂或許有其現實性,但是這樣的憂心和過度的保護卻也有其時代經驗的限制。現在的成年人成長在一個很不一樣的年代,在那個時期,愛情是婚姻的保障,婚姻是人生的寄託,而且由於交往不開放,選擇對象和培養感情的機會有限,愛情和婚姻和性都是非常嚴重的人生事件,任何身體上的「閃失」都是所謂「一生的創傷」。可是也因為這樣,人們往往很容易在其中因為某些不順遂而創傷痛苦,輾轉不能痊癒,不得自由,或者因為一時的閃失而草草成婚,終究造成一生的負擔。

相較之下,現在的青少年很早就開始面對一個變動頻仍的資訊社會,新的流行、新的偶像、新的商品、新的活動,在在都使青少年以比較輕鬆的、無負擔的心情來面對變動。人際關係越來越多元化,人生的道路和內容越來越多樣,晚結婚、早離婚也因此愈來愈普遍,人們不再是一次戀愛就決定一生,而每個經過愛情而進入婚姻殿堂的男女也不能再斷定她/他們的婚姻會有多長久──在媒體和實際生活中的這些觀察也開始準備現代的青少年學習適應不把婚姻當成人生的唯一寄託,不把身體當成人產生敗的指標。由於晚婚,在婚姻之前也有愈來愈多的機會和時間嘗試交往,而青少年就正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

或許成人不知道,瞬息變化的的環境需要青少年具有高度的調適能力,而成人固執要求的一對一長遠關係常常使人變得僵化而故步自封。由於成人無法轉圜的想法不斷的禁止青少年探索身體,也禁止青少年有進一步的身體關係,因而常常導致青少年必須痛苦的壓抑身體的需求,或者只好發展地下關係,一旦有問題發生,也只能孤獨的背負後果。成人難道只能用監控和放棄,來面對青少年的自主行動?還有,若不是成人把身體和性看得太重,深信貞潔的重要性,哪會使這麼多女生只因為身體遭強暴或有其他閃失就走上絕路?若不是成人嚴厲面對,哪會有那麼多男男女女只能一生默默的背負隱藏的痛苦羞辱?若不是壓抑過度,又怎會有那麼多青少年在焦慮饑渴中轉而使用暴力獲取他們想要而難得的身體感覺呢?

青少年所表現的不太堅持謹守的身體和性觀念,事實上是一種務實的心理準備,它並不見得必然會使青少年的人際關係淡泊,但是卻能讓他們在受到傷害時淡然處之,以便在挫折感之中即使採取攻擊態度時也能降低能量。說真的,青少年絕不如成年人想像的輕率,只不過他/她們相信的是和成人不一樣的選擇考量而已:當成年人考量收入家世省籍年齡等等「具體」的問題時,青少年考量的是心情感覺慾望經驗等等「現實」的問題。但是比較輕鬆、比較流動的身體觀,至少會使青少年的挫折或分手經驗不再那麼摧心裂肝,至少會使他/她們不至於因為有過身體或性活動而落於一生的自責罪惡感之下,而唯有成年人比較友善的支援態度才可能為成人爭取到和青少年共同渡過難關的機會。

現在浮現的青少年性問題,恐怕罪不在青少年,也不在性活動本身,而是來自成人對青少年性關係的封閉態度和強制禁絕。成人一貫的「保護」措施,只知禁止,不知疏導,時常在不知不覺間造成青少年莫大的痛苦,有壓抑的痛苦,也有壓抑不了而內心充滿罪惡感的痛苦,而這些後果都會深刻的挫傷青少年和別人相處相愛的能力和心態,更有可能促使青少年以攻擊和傷害來肯定自我。相反的,如果成年人能改變自己的固執心態,面對變遷的社會文化,肯定青少年的身體躍動,並提供及時的、前瞻的支援,青少年的身體才有機會發展成自我的力量,歡愉的來源,人格的基石。〔涂懿美、何春蕤〕


性/別研究室 本網頁於2003年3月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