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亦可觀
緣起
作為語言教學體系的一員﹐「華語教學」在臺灣的聲勢似乎一直無法與「英語教學」相比擬﹐更遑論在世界上的地位了。除了「說中文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這樣以「量」取勝的自得說辭外﹐「華語教學」在社會上似乎一直是個未被看見的「隱形物體」--一般人不瞭解這個行業﹐也不明白這是個什麼樣的工作型態。
當我在七年前經由同學介紹﹐誤打誤撞進入這一行﹐並對這個行業的特殊生態產生濃厚興趣時﹐旁人總認為我「誤入歧途」。我也很難跟其他人解釋我在從事一份什麼樣的工作。一直到我進入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還是得常常面對這樣的質疑:「這個研究所到底在學些什麼?」﹑「畢業以後有出路嗎?」﹑「啊?這也可以變成一個field啊?」(最後一句是我論文的指導老師何春蕤說的﹐問的時候她大概沒想到﹐日後她竟然為華語教學領域的形成播下了種子。)
這本書改寫自我的碩士論文。論文形成背景的很大一部份﹐是這幾年來我在華語教學界實際碰到的一些異於其他工作環境的現象﹐有的是面對來自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學生給我的種種異文化衝擊﹐有的是我對華語教學界與臺灣社會相互對照下的個人省思。在研究所技能訓練式的語言教學法課程或西方語言學理論﹐我從實際教學所積蓄的充沛能量﹐始終找不到適當的出口釋放。
因著論文最後一章與性別有關的議題﹐雖然曲折但還算幸運的成為何春蕤老師的指導學生﹐在她的指導下﹐論文有了一個清晰有力的骨架:「臺灣歷史脈絡下的華語教學」﹐沿著這條主線﹐我開始翻閱有關臺灣的書籍:文學﹑人物傳記﹑歷史…試圖為華語教學加上活生生的血肉。
目的
事實上﹐與一般人所認為的「雕蟲小技」迥異﹐華語教學縱向的歷史發展﹑社會潮流﹐橫向的國家意識型態﹑佔華語教學多數的女教師﹑男學生﹑中國籍/外國籍人士﹐這些充滿變動性及多元的現象﹐再加上串連起兩者的媒介--華語﹐種種華語教學獨特的現象﹐提供文化研究者多樣且豐富的研究素材。本書的重要目的是希望藉由本研究﹐能將臺灣四十多年來的華語教學﹐作一初步卻清晰的圖像拼貼。當這片歷史視窗架構完成後﹐期待各領域的研究者能試著透過這樣的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其他相關的歷史事件與文化現象﹐以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及建立新的文化視野。畢竟「華語教學」在國內學術界是一個被人忽略已久且尚未完全開發的新領域。
經過與方法
本書內容的構成﹐書面資料採用歷史研究與檔案分析。人物方面﹐則採口述史與深度訪談。史料蒐集包括相關人士的回憶錄﹑校史﹑學校機構的簡介﹑歷年的華文教科書﹑華文期刊﹑報章雜誌的報導。訪談對象以臺灣華語教學機構的負責人﹑行政人員﹑華語老師﹑華語教學機構週邊開設較久的店家﹑身份較具意義的外籍學生。
作者儘可能根據訪談對象對本身職業的自我描述及對這一行種種現象的看法﹐在配合臺灣大環境的史料後﹐作一盡可能符合史實的詮釋並從其中選取較具歷史意義﹐以期能啟發多元學術思考的訪談內容。
致謝
生平最不喜歡低頭求人的我﹐原以為「作研究」這檔事應該是再清高也不過的了。卻沒想到﹐找論文指導老師要求﹑敲定口試委員要求﹑約見訪談相關人士要求,連最後論文送印也要求--請影印店老闆印快一點。謝謝上帝﹐這一切已經過去。
感謝媽媽﹑妹妹﹑好友﹑師大華研所全體師生﹑接受我訪談的華語老師及相關人士﹐沒有她(他)們的傾心相談﹐不會有這本書的完成。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的朱玉立,巨流出版社的徐慧嬛為本書繁雜的編務工作出力許多。東海社會系趙剛老師在論文口試及日後的一場臺社批叛的新生代研討會中﹐對我論文的仔細提問與殷切期許﹐及慨然為本書作序,都令我銘感於心。另一位口試委員﹐也是我就讀研究所的老師--曾金金副教授﹐她詳細的閱讀了我的論文並給予中肯的意見﹐我亦衷心感謝。
我常想﹐一個人一生遇到一個貴人﹐是夠幸運的。比別人更幸運的是﹐我竟擁有兩個貴人。一位是在經濟與精神上無條件支援我的父親﹑一位是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系﹐也是我論文的指導老師何春蕤教授。(雖然我知道她可能不會喜歡我用「貴人」這麼俗氣的字眼﹐來形容她之於我的意義。)
父親的實質支援使我從這個物質社會巨大的經濟壓力解放出來﹐讓我可無後顧之憂的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下從事我喜愛的工作。進研究所以前一直過著被一隻無形的大手(可能是父權﹑制式教育﹑未經反省的道德教條﹑社會規範﹑威權政府…)擺佈的日子﹐唸了研究所後﹐也絲毫感受不到「研究生」這種生物的存在﹐對社會對個人有什麼意義?「作研究」如果只是重覆一些未經思考﹑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理論﹐或許得到的不過是一張毫無意義的學位證書與濫砍樹木﹑浪費紙張的罪過吧!是何老師讓我體會到學術研究對社會的重要性與意義﹐透過她的指導﹐我不再對「研究生」這三個字感到自卑﹐我可以自豪的對別人說:「看!這是我作的研究呢!」而不會心虛。何老師對學術研究的嚴肅態度﹐讓我找到新的生命方向與能量﹐本書的完成不是研究的結束﹐而是開始…。
未完
書中有些內容在目前看來已有些白頭宮女話當年的味道(如國語運動﹑語言政策)﹐但我儘量從大社會框架下的個人細緻感受著手﹐希望能與從政治意識型態觀點出發﹐且在相關領域已不可勝數的評論中作一區隔。本書的後半部(美國政府體系下設立的華語機構﹑1950年後美國對臺灣的影響﹑華語女教師的歷史圖像﹑比臺灣後進﹐所謂「第四世界國家」來臺學中文的外籍生的適應問題﹑不同國籍學生複雜的文化﹑國族情結)是我個人較偏愛的研究題目﹐礙於碩士論文篇幅有限﹐希望將來能就各項再作更深入完整的研究。
書名《從洋鬼子到外勞》除了市場的考量--一個響亮簡潔的名稱,同時也反映了在臺灣不同時空下的外國人形象,雖然我知道這樣的書名,可能顯得太種族主義中心及不甚有禮。此外﹐華語教學的影像圖片的缺乏﹐也反映出此研究範疇長期被人忽略的後果。因牽涉到版權的問題﹐使得本書的圖片不夠豐富﹐希望將來有心人士能作有計畫的蒐集﹐彌補本書圖片不足之缺憾。
蒐集資料﹑訪談﹑撰寫﹑碩士論文完成﹑改寫單篇論文參加學術研討會﹑修訂﹑改寫﹑到現在的終於付梓出書。三年來﹐與相關資料耳鬢絲磨﹐透過它(及何老師的幫助)審視了我過往的人生﹐一場漫長﹑嚴格的心理治療過程﹐至此終於結束了!
期待未知的下半場!
2001年6月3日於臺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