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台湾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的一个指标与面向,性与性别文化中的各种骚动不但经常引发激烈对立的公众讨论,更不断受到国家机器及保守人士的关注。但是短短两、三年之内,配合着台湾社会妇女解放运动而风起云涌的女性情欲解放运动和同性恋解放运动,已使得相关议题再也不能被主流的医学和公卫人士所垄断,同时也使得妇女解放运动在面对这些议题时增添了新的厚实内容。一个揉合性、性别、以及其他社会差异的跨领域批判研究于焉形成,我们钟爱的称呼它为“性/别”研究。
中央大学人文科系的一些同仁于是在1995年10月成立“性/别研究室”。我们不但关注性和女性方面的议题和研究,也以阶级、族群、年龄、性别(gender)等社会“差异”或“别”(differences),来结合同性恋等“性”(sexuality)议题,以关照这些轴线之错综复杂纠葛。因此“性/别”之间的斜线不但表明了人类情欲的多元差异(性中有别),也展现了“性”与“别”与“性别”之间的重叠共生,也同时点出了它们之间的区隔和鸿沟。
针对台湾的性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与性学(sexology)亟需结合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暨同性恋研究(lesbigay
studies),进行从跨领域视野出发的学术研究,也为了提出和1996年7月主流性学人士要举办的亚洲性学会议截然不同的批判视野,我们筹划了第一届‘性教育、性学、性别暨同性恋研究’学术研讨会(昵称为“四性研讨会”),并且邀请了清华大学两性与社会研究室以及台湾大学城乡所的性别与空间研究室共同协办,算是同一类型研究室的一次历史性集结,也是主流与边缘的另一次捉对厮杀。虽然我们在申请经费的过程中几乎被教育部封杀,但是我们还是热热闹闹的在1996年6月29至30日台湾大学思亮馆国际会议厅中成功的召开了四性研讨会。
这次的会议除了有国际视野的理论探讨外,也探究西方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学术研究在本土社会所关怀的现实议题中所可能产生的渗透和效应,希望能更进一步深化本地“性/别”(gender/sexualities)研究学术社群之论述眼界。除了在思考上具有突破性的学术论文之外,为了引进第一线的性别及性(偏好)议题工作者的实际田野工作心得来与学术研究者对话,我们特别在议程中包含了性/别运动团体的实务工作者,从工作及运动经验出发,就妇女团体反性骚扰运动的策略,以及同性恋运动所面对的文化政治,提出论文,刺激运动思考。另外,为提供对话的机会,我们还安排了两场座谈,邀请台湾及香港地区知名之性/别运动人士和性/别学者,就台湾同性恋政治的运动脉络以及发展多元差异的性教育等通盘问题,进行深刻的意见交换。两天会期参加者计五百余人,造成社会运动及人文社会学界极大的震动与激荡,后续效应持续至今日。
另外,第一届四性研讨会也激发出对“性(态)”(sexuality)及身体(body)的连串探讨热潮,在其后短短一年之内就出现了以这个领域为主要耕耘目标的多场学术会议。例如:
w“拓边/扣边:社会学研讨会”中【性别与性】议程(1996年11月9、10日,东海大学社会系、台湾社会学社主办);
w“性/身体/现象学”的学术座谈会(1996年11月2日,Merleau-Ponty
Circle主办);
w“性批判研讨会”(1996年12月14日,女性学学会、东吴大学社会系主办,思与言杂志社、台湾社会学社协办);
w“性别的文化建构:性别、文本、身体政治”学术研讨会(1997年5月24、25日举行,清华大学两性研究室、台湾社会研究季刊主办)。
w“第二届性教育、性学、性别、暨同性恋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5月31日、6月1日,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再度主办,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协办)。
这些会议的召开以及它们所生产出来的众多批判论述,显示台湾人文社会学界近来对身体、性/别的高度关怀;更重要的是,它将性和阶级、族群、性别、年龄、国族等并列为重要的社会范畴,将性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教育、家庭、法律等并列为重要的学术主题。同时,这两三年中,西方学界在性领域的成长变化也益发明显和惊人。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于社会的分析,或对文化、科学、文学、媒体、国家、经济…的分析,必须包括“性如何构成或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组织、科学知识、文化…等等”的考量。学术研究若没有性的视野,就像过去没有性别、阶级等视野一样,缺乏学术批判的可信度。
有别于医学、公共卫生、生物学等处理“性”(sex)议题时的观点,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针对的是“性(态)”(sexuality)。换言之,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针对的不是性的生理行为、性的解剖、性的物理化学,而是性的言谈论述(discourses)、性的表现文本(text)。许多学者主张:sex(性)
是没有历史、政治的,但是sexuality(性态)却是有历史、文化、政治…的。更有甚者,人文与社会科学对于sexuality(性态)的研究,甚至会反过来重新建构sex(性),显出sex(性)的社会建构性;即,sex(性)其实是被sexuality(性态)所建构发明的。这也就是说,人文与社会科学对sexuality(性态)所进行的研究及反省批判,也将进一步变成对于性医学、性的生理生物学、公共卫生等学科的基本范畴、预设、概念、研究方法、理论建构等,加以质疑、批判、颠覆、反省、解构。
学术界此一对性的认识,不再把性视为个人或私人、道德、生理生物的问题,而清楚的认识到,性乃一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种族/性别/科学研究/媒体…等的问题。正如西方学术研究的发展一样,这个认识亦将使台湾的文史哲和社会科学的每一个科系和学术领域产生新的学术研究题目,并对原来学科中的性/别盲点产生历史的与方法学的反省。人文与社会科学这种对性的彻底(radical)批判态度正是“四性研讨会”的基本精神。
经过原撰稿者一整年的沉淀改写,许多论文都有部分或大幅度的修订,甚至超过原来发表长度的一倍;我们以非常严谨郑重、力求完美的态度,将会议中发表的论文集结成书出版。我们也整理了座谈会的发言,企图重现当场的气氛和讨论内容。作为首度集结发声的性/别研究专书,我们希望透过这些思考来更加认识性/别政治以及在其中操作的可能。
以此刻的眼界来看,第一届四性研讨会的论述生产篇篇都是开疆辟土之作。傅大为的性史研究揭露了二十世纪性别身体的性规范如何在(性)医学领域内操作;何春蕤的美国百年性史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分析强悍的回应了对性革命的疑虑和悲观看法;赵彦宁从现象学和符号学的观点细致的驳斥了“T婆之分复制异性恋”的说法;倪家珍书写了九零年代台湾同性恋运动的重大事件并期许运动在看似友善的氛围中进一步的政治化;古明君分析了技职教育体系青少女所承受的身体驯训以及情欲文化资本的限制;王苹追溯了反性骚扰运动论述和运动策略在妇女运动阵营中的演变发展;苏子中从神话、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了摸度杀(Medusa)在性别体制中的境遇;赖守正揭开巴代耶(Bataille)的情色观以显示其强大的颠覆动力;朱元鸿指出酷儿政治具体的挑战了医疗体系及社会学理论中充满暴力的常态化政略;宁应斌把性解放运动中的核心矛盾化解成为捍卫性解放传统的激进主张;罗灿煐以内容分析显示A片事件中尖锐对立的社会动力学;周华山则对香港近年性教育中的异性恋中心、年龄歧视、性别成见等等提出严厉的批判。两场座谈会更是直指此刻同性恋政治以及性教育政治的核心焦点,积极介入这两个相连领域的运作发展。
在准备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受到许多朋友的关切和敦促,在此特别谢谢那些因撰稿或引言而卷入各种复杂辩论甚至压迫的朋友们,谢谢讲评的朋友们(很遗憾无法收入他们的发言),谢谢在会中和我们激情辩论的各方人士,谢谢辛苦的助理游羽蓁,谢谢誊写座谈会记录的无名工作者,谢谢元尊文化的杨淑慧热情邀约,也谢谢元尊文化的叶忆华为我们费力处理庞杂的稿件。第二届四性研讨会论文集的出版工作也即将开始,让我们热切期待性/别研究继续绽放灿烂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