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夏林清教授再度到会,她以多年和国小教师共同学习组织和成长的经验,说明国小教师在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定位,指出她们既弱势又被赋予重责的矛盾处境,以此鼓励国小教师发展更大的自主权。这节课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台北清江国小的侯务葵老师,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着女教师情感经验的学习过程。侯老师说她一路这样的观察,发现站在最前线的教育工作者大多以女教师为主,而这些女教师的性别养成经验常常都是很传统的,在教师养成过程当中早就被教导成为一个温柔、婉约、善解人意、沈默寡言的“好”女孩,单一的感情归属也让这些年轻的女教师没有什麽选择机会,婚姻更让这些教师从一个保守的家庭跳到另外一个保守的家庭当中,终究无法摆脱依附家庭的宿命。而这些年轻的女教师总是要到多年之后,在某个场合遇到一些理念较为不同、有着较开拓思考模式的人之后,才会重新的反省本身在独立自主的路上需要什麽样的策略跟方法。然而,事实上却发现到女教师即使经济独立了,情感仍无法独立,它深深的受到社会既定对女性单一贞操、道德包袱的捆绑,要追求人格及情感上的独立,依旧显得资源欠缺。因此,侯老师认为现今的女教师必须集体创造多元的选择空间,积极的培养学生在情感及人格层面的独立,不让她们重蹈上一代的困境。

中午时分又是热烈讨论的时刻,侯老师的诚挚分享牵动了无数老师的心。由于是国小教师的梯次,性别的分布更为明显,总共只有七位男老师在场,女老师们的讨论顺着讲者的生命历程,人同此心的开展,连男老师都忍不住开始思考自己的性别身分。
午饭之后,东吴大学心理系刘惠琴教授与台北雨声国小陈淑琴老师上场。刘教授首先把国小学生按年级分类为两种,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性别意识发展极为不同。低年级的模仿性强,老师本身的示范往往决定了男生和女生不同的发展踪迹。高年级则首度开始对异性感到好奇,在团体内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也使得性别角色僵化。刘老师因此建议大家鼓励学生做弹性人格的发展,破除性别偏见,切实实践性别公平的理想。陈淑琴老师则以生动幽默的口吻串接起无数教室中性别事件的实例,引起全场不断的笑声。在她的陈述中,老师们看见,在一个开明的、不僵化的教师引领之下,女生可以发展出极为强悍的气魄,对男生的骚扰或恶作剧也比较有能力自行处理,反而使得学校校园中有比较平权的可能。陈老师的教学经验显然十分多样,她所提的各种例子成为老师们争相传颂的对象。
截取上一梯次学员的建议,中间休息时间不在提供点心,而改以新鲜水果,对于想要保持年轻肌肤的学员们而言,真是一大福音。
最后一场座谈特别邀请了妇女新知基金会办公室主任王苹来与中央大学哲研所甯应斌教授,就性教育焦点提出自己的经验与看法。染了一头红发的王苹对国小教师的重要功能提出严正的挑战,鼓励大家以更开阔的态度来面对自己有可能深刻影响的国小学童。与会的教师们也纷纷提出自己所遇到的各式各样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在面对小学生随时随地对于性别观念所询问的问题时,老师们都感到相当有趣,有人提到许多小学尚未进行严格的性别区分,甚至连厕所都没有明确的区隔,而孩子们好象也比较自在,也没有强烈的性别猜忌或吸引,这种情势对国小的性别交互似乎是个很不错的安排。不过,也有老师对日渐早熟,五、六年级就开始爱慕同学的现象有点担心,在场的讨论气氛一直提升到最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