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有点“口水多过茶”的罗唆唷!)


这是《性/别教育通信》的第一次发行。


说“第一次”当然不太准确,在此之前,我们曾经尝试发行以A4格式自行复印的试刊号共三次,各方反应不错,现在透过中央大学的经费补助终于能以杂志期刊的形式问世,对我们而言,是性/别研究室持续努力的成果,也是代表校方回馈社区的具体表现。


过去一年之内,无数牵涉到中小学学生的骇人案件,从凌辱杀人到活跃性生活,使得这个年龄层的人口突然成为众所关注的对象。面对舆论中各种戏剧性的、情绪性的描绘,以及各方专家和民众在媒体中提出的各种加强管理措施,这一期《性/别教育通信》的主题文章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年龄层的人口之所以承受最多的性/别问题,牵涉到最大的恶质敌意或彼此之间的热情善意,并不是因为青少年心智不成熟,或缺乏管教关怀,因而需要更进一步加以管理。相反的,这些现象和我们培养性别角色的一贯做法大有关系,和我们对青少年的主体定位一脉相连。


换句话说,要真正预防这些问题,绝不是叫女生小心一点,叫男生有良心一点,也不是大肆抹黑所谓的单亲或破碎家庭的子女。敌意和善意本来就互为因果,要彻底从根解决其中的矛盾和僭越,就必须思考我们长久以来调教性别角色的习惯做法。要想知道个中详情,请看本期主题文章。


另外,为了让那些失之交臂的教师朋友也能身临其境的参与一些重要的性/别教育研讨活动,本刊特别安排记者现场报导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在今年上半年举办的研讨会,在<性/别教育活动记事>的专栏中有生动的记述。

 
各个学校的教师平日或许因为切身的教学所需而与同僚结党(或者顺便标会棒球麻将桥牌保龄球等等),但是多半并不太知道还有什麽热心教学、热情人生的教师小团体存在,我们特别制作<性/别教育小口袋>专栏,介绍大家认识那些存在在芸芸众生中,自成一个小口袋,自己在里面搞些不一样名堂的组织,一方面让大家增长见闻,认识社会的多样多元,另方面也更进一步鼓励新的小口袋出现。


毕竟,有些小口袋已经大到成为跨校跨地区的大组织,而且具体的提出了不一样的前瞻性/别教育理念,俨然有教育在野党的架式,我们特别开设<性/别教育在野党>专栏,好让大家对未来的性别教育政治布局有所接触。

 
个别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再加上社会变迁那麽快(谁想到过以前说台语会受罚,现在还会在校园中开设母语课程呢?)信息日新月异,为了帮助大家赶上时代,顺便以他山之石攻己之错,我们也介绍各种<性/别教育智囊团>,认识别人的信息累积,学学别人的搞法。


要新知,就必须多读包含了新知新识的书籍,我们特派<性/别教育蛀书虫>到各地藏书者的书架上进行渗透颠复的工作,搜出各种另类声音的好书,提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大家建议好书--一定要是你读过的,打书者止步。


有人读书,有人搞组织,还有人致力创造新观点,新说法。<性/别教育开眼集>特别精选坊间一纵即逝的奇文奇言,提供各方刺激思考的机会。对于长年苦于高度近视短视的教师朋友们,这些文章的开眼效果不下于每年端午龙舟的必行仪式。
本通信既然立志为教师服务,提供第一手异类消息,因此特别开设<性/别教育狗仔队>,把自从黛妃去逝後就处于过街老鼠地位的狗仔队收编旗下,立志把他们改造为社会上有用的人。这个专栏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你可能没有注意到的小道消息,刺激各位对性/别议题的敏感思考和另类反应。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大家也知道,第一次通常都是很令人忐忑的,不过,我们有充分而且万全的准备,一定会很“安全”而“愉悦”的。你的感觉如何呢?告诉我们,下次改进吧! **充分无聊和寂寞的编者

 
[性/别教育通信首页性/别研究室首页出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