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教育 Q & A
啥米是性/别教育﹖
编辑室

 

Q:为什麽现在突然有两性教育的热潮啊? 是赶流行吗?


A:拜托!你是哪个朝代的人呀!你从不看报或者看电视吗?根据本部(编辑部,不是教育部)的内幕消息,两性教育是因应两个急迫的社会问题而生的。


第一, 急速变迁的社会带动了性别关系的调整和紧张,青少年欲望文化的发达更使得成人担忧,为了重新设置两性交互的“新三不”(不拉手,不kiss,不做爱)原则,以及基本国策(“尊重”),大家有志一同的希望由基本的教育做起,教导男女生如何(不要)共处,因此在各级学校推动两性教育。


第二,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性侵害性暴力事件,使得狼迹处处,(女)人心惶惶,彭婉如、白晓燕等高曝光的命案更使得恐慌升到最高点,许多人相信需要两性教育来教导男生如何不害女生,以及女生如何自保。因此你有没有注意到,最先被列入推动的两性教育课程就是性侵害防治课程,由此可见其急迫性。


第三, 说来说去,反正两性接触的机会多了,就需要学习怎麽交互啦!两性教育就应运而生了。


Q:可是,两性教育倒底要教什麽?我们基层的教师都搞不清楚耶!

A:哎呀!看了上面的解说,你还猜不到吗?部定的原则(注意:是教育部,不是本编辑部)当然就是:


一,教男女生如何“交互”嘛!至於交互的基本原则,据说就是尊重!尊重是什麽?说穿了,就是“不动”嘛!不动手,不动脚,不动歪脑筋。忍耐,忍耐。这样的两性教育还不容易吗?你不是一向就这样教的吗?嘿!好象我们大人做学生的时候也听了很多嘛!只是,好象就是忍不住会动这动那的。


二, 专家学者们都面色凝重的说,最重要的就是教女生如何在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中自保,也就是叫她们不乱跑、不乱穿、不乱笑、不乱说、不乱交嘛!每次有什麽案子发生的时候都有一大堆这种警语,只要翻开报纸抄一抄就有现成的教材了。说真的,这些东西其实没什麽大了不得的,老师真正应该发愁的是,要怎麽样才想得出一些“不一样的”两性教育?要什麽样的两性教育才碰触得到青少年的心灵和身体需要?


Q: 我愈听愈胡涂了,两性教育如果不是教尊重责任平等,那要教什麽?

A: 拜托,听清楚一点好不好?几时说了不要教尊重责任平等?可是老实说,照一般学校那样教两性关系中的尊重责任平等,决不会太有效。

你想想,单单覆诵这几个口诀,会有用吗?孩子在每日生活中经验最多的就是:成人一点都不尊重孩子,动不动就说孩子还不成熟,不能负担责任,因此绝不能享受成人有特权作的事;要不然就是骂孩子不成熟,做事情的时候太冲动,不顾后果,将来一定会毁了自己的人生。成人要是从来就没有向孩子示范过或者表达过尊重责任平等,又怎麽能期待孩子只听几个抽象字就会实践这些东西?搞不好,孩子就是看多了反面教材,听多了大人的污蔑,所以也学会了大人的“不”尊重、“不”负责任、“不”平等。

咦!这麽说来,大人骂孩子不懂尊重责任平等的时候之所以特别气急败坏,说不定正是因为大人在无意识中自我责备呢!嗯!严以律己,大人还是多花点精力骂骂自己的“不”尊重、“不”负责任、“不”平等吧!


Q: 那麽,到底成人要怎麽做两性平权教育嘛?

A: 哎!说老实话,第一个起点就是成人的重新再教育。你想想,身敎重于言敎,要是成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不觉得两性平权的重要和合理,本身又常常促进两性的不平权和不平等(比方说,觉得女孩子不要读太多书,鼓励男孩子刚强果敢出人头地),这种教师要怎麽做示范呢?
另外一方面,要是教师只知两性平权听来很有道理,相信僵硬的“平等”而不懂“平权”,那麽,除了天天做性别平等的检验抽查,又能达到什麽成果呢?


不过,面对这种状态,两性平权教育也不是没有希望。大家只要想一件事,从前台湾不是有族群不平等吗?学校里也曾槼定某种文化某种省籍某种语言要受到压抑和轻篾,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再加上社会剧烈变迁和民主运动的打拼,现在不是大大的改善了吗?族群平等不是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多多少少有点成果了吗?(连“宋悟空”都学会说台语客语原住民语了)。

这麽说来,想了解什麽是两性平权,最起码的功课就是学会用替换法来思考:先想想族群平等是怎麽推动的(平反原来的弱势族群、发掘并纠正制度上的偏颇、资源和权力的公平分享、抛弃文化成见…等等),这麽一来,就可以摸到一点诀窍了。

 


以上所言只是一些大原则,本编辑部一本服务教师的原则,一定会继续提供各方信息,也欢迎大家来信提问,本编辑部一定赴汤蹈火,为大家找寻具体可行的答案和思考方向。下期再见。

 

 
 
[性/别教育通信首页性/别研究室首页出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