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恶质的情欲事件之外,中小学教师另一个头痛的问题就是青少年的身体情欲探索。

学生书包中的情书和礼物、校园中忍俊不住的拥抱亲吻、国中生北投夜游时彼此爱抚、KTV中浑然忘我的做爱、甚至国中女生的怀孕坠胎--现在的青少年再也不是过去封闭时代的青少年那样对情感和身体一无所知,只憧憬而无行动(过去也没有机会和资源采取行动)。事实上,随着信息和商品社会的变迁,她们早就在各种图象影视中接触到情感和身体的呼召,更在各种休闲和打工的场所开始尝试做自己主人的滋味。这是现代社会所提供让孩子日趋成熟练达的过程之一,但是在教师看来却是巨大的梦魇。
或许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为什麽老师们会对这种现象那麽紧张?这其中反应了老师们自己的什麽时代和位置上的成见?
如果说,大家相信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不适合有爱情和性的活动,那麽,大家应该回想,中国农业社会中,性活动一向就是在13、14岁时开始进行的(二八佳人常常就被人嫌太老了),爱性活动年龄的延后事实上是很近代才在教育、就业、晚婚的社会措施中形成的新信念。现在为了鼓励诱引年轻的孩子们接受这种新成槼,成人世界一方面提供各种警语,说太早进入情感或身体关系,会妨害学业、阻碍正常成长、或损害身体健康等等;而另一方面,成人世界也硬心的拒绝为那些毅然选择现在进入情感或身体关系的青少年提供安全网,反而利用责备她们或孤立她们来继续进行对其他青少年的恐吓教育。不幸的是,最主要承担这种情欲警备总部监控责任的人,就是教师!
这种两手政策听起来好象是无可厚非(“我们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啊!”),但是有两个事实使得现在青少年的压抑处境更为不利。
第一,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信息流通、而且商品充斥的世界,既然愈是被压抑被限制的东西就愈有动力成为消费的诱因,爱情和身体因此自然而然成为我们世界中最被包装呈现流通的东西,在所有的MTV、歌曲、光盘、杂志、商品中发出呼喊。在这种现实环境中,个人情欲的苏醒反而是个愈来愈早发生而且愈来愈被勾动的欲望憧憬,如果我们仍然还象过去一样要求青少年完全压抑情欲,实在是太过眛於现实,强人所难,一点也不人道。
第二,虽然老师们也曾做过青少年,但是她们成长的年月也是台湾经济尚未完全起飞的时刻,周围环境中并没有那麽多的刺激和引诱,因此也比较容易承受压抑;而即使她们曾在情感身体的事上受到过成人的管制和压抑,深知做青少年的痛苦,但是一旦做了成人,一旦成功的放下了这些爱情和身体而专心学业,成了权威和责任的化身(也就是变成了老师),她们所内化了的社会价值往往会使她们看重维护成槼,高过面对青少年的须求。(她们的理由是:“我们做老师的也有我们的责任呀!”)。于是老师和学生在对情感身体的压抑上有着极为不同的评估,因而也使青少年很难在老师那边找到支持。少数愿意帮助青少年的老师则因为没有突破性的资源或方法,要不是终日挣扎摸索,就是因为挺身支持青少年而承受校方和家长的责难。
如果我们认清了青少年处境的不利,和她们对爱情和身体经验的须求,也看见老师在体制之内所扮演的不情愿的守门人角色,那麽,我们需要一齐来思考不太传统的处理方式。
前面我们说到女生需要长成更强悍一点才能真正防暴,因为我们体认到,防暴的教育不能只教导女生一眛的惧怕异性、惧怕身体,那只会造成神经质、焦虑、恐惧等等恶果,而且直接残害她们的身心意识发展。可是,同样的,老师们平日在校园中不断丑化学生间的爱情、抹黑学生间亲密的身体活动,这些措施不但不会减低学生对爱性活动的兴趣,反而会为学生日后人际交互时的心态种下毒素。更糟糕的是,老师对学生情欲骚动的反应,象是检查信件、盘问交往、公开嘲讽等,或是更加严厉的监控、责备、甚至惩罚,都是在威权教育下养成的对策,这些措施都在创造女生男生之间更大的吸引(因为被压抑)、更大的猜忌(因为害怕情欲恶果)、更大的矛盾(因为想要又不敢)、更大的羞辱(因为东窗事发),当然也就形成她们更大的混乱不定。

学生时代的爱情身体活动对孩子们而言一定有害吗?
没有人敢说定论,因为在不同的案例中,结果很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成人不提供实质的、友善的支持,而只是禁止、责骂、惩罚,那麽这类的青涩恋情是很不容易形成它原来可能带来的好影响的。相反的,再美好的恋情也会在成人的忧心和破坏中夭折--还拖上无数垫背的年轻生命,让她们对人性失望,对爱情畏惧,对身体厌恶,对异性仇恨。
可是,眛於现实的禁欲型教育却坚持孩子们是纯真白纸,应该等侯成熟时才开始爱性活动--矛盾的是,以我们的文化调教而论,无数结婚多年的人都还非常不成熟,那要什麽时候才能开始爱性生活呢?在晚婚的文化中,这种持续的、愈来愈长的延缓等侯,使得早已开始憧憬爱性的孩子们苦不堪言,只得终日在矛盾和混乱中耗尽心力。
习惯了禁欲文化的老师们因此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反应,她们需要思考积极帮助孩子得到适时的纾解。暗恋一下,爱慕一下,写写信,约约会,拥抱、甚至亲吻,并不一定要被当成滔天大罪来处理,更不能被当成人生极大的耻辱。
老师需要想想:
这些爱性行为是不是一定会造成什麽恶果?(事实上,很多情书使得收信者得到深刻的鼓励;很多恋情的表达使得当事人认清自己,也认清对方;很多失恋不但没有重创当事者,反而很快被新的恋情冲淡;很多接吻没有发展成性交;很多性交没有造成怀孕。)真正有问题的是老师们所习惯了的“骨牌效应式思考”,以为有人拉了一下手,就一定要怀孕坠胎了。
这些恶果有没有可能透过支持而得到避免或改善?(公开的、正面的、普遍的谈论避孕和防病知识及措施,不见得会鼓励孩子们尝试禁果,但是对那些决定尝试的孩子们而言,却是绝对的有用。对爱情的轻描淡写,对分手艺术的细致呈现,对示爱文化和礼数的平实教导、练习、和沟通,都会帮助孩子们进得自在,出得轻松。)
这些做法或许听来十分理想化--“连我们老师自己都搞不清楚这些事情,又如何教导学生呢?”
是啊!新数学、新理化、新国文、新乡土教材出现时,老师们还不是有点心虚的进教室,但是大家不都也一点一点的学习着、累积着,交换心得,进修研究,慢慢的改造了自己的教学。现在面对性别教育的挑战,为什麽就那麽强烈的徨恐呢?
显然大家对性别的问题、对爱性的问题有特别的戒心。
不幸的是,就正是这种戒心使得成人在青少年恋情中变成最可怕的杀手。
有心自我成长,有心帮助青少年走过青涩恋情的老师不在少数,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方说,积极的去了解那些没有形成恶果的恋情是怎麽样没有形成伤害的,它们有哪些有利的条件(比方说,对爱情的平实态度、对性事的知识和准备、善意理解的老师和同学),我们可不可能复制这种支持的条件来增加善果的几率,等等。
以上都是需要大家再多想想的问题。如果老师还是担心,还是觉得需要管辖学生的情感生活,那麽她可能更需要想想:严禁这些行为、羞辱这些行为,会造成什麽样的另一些更长远的恶果,男孩长成後对女孩的轻篾和仇视是否和早年受挫受辱的情欲有关?
残酷的事实是:对青少年情爱活动的禁止、挫折、和惩罚,恐怕正是日后形成性骚扰、侵犯、暴力的前因。
老师需要认识到,校园中出于善意和爱慕的情感和身体的活动,本来就是创造健全人格,充实人生经验的事情。正是因为太过压抑,才使得大家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它们,更使得当事者饥渴冲动。正是因为在教育中缺乏对这种活动的肯定和练习,才使得男男女女莽莽撞撞,不知如何用善意来表达情愫。正是因为太过强调成熟稳定永久的恋情,才使得孩子在示爱遇到挫折时,走上绝路或者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恶果,老师们怎麽又不想了呢?
老师说:不是我要管,我若是不管,那麽学校和家长都会找我麻烦,要我负责,那我怎麽办呢?
两个答案:第一,如果老师看得清楚自己必须做社会中前瞻的力量,而不是保守的力量,那麽,从专业的立场出发,和类似想法的同侪联手,一步步说服学校和家长一齐用心创造一个对孩子更友善的环境,一齐培养更快乐、更满足、更善意看待世界的孩子,不但喜欢自己也知道如何喜欢别人。
第二,如果老师觉得现有的教育不好,但是自己又无力在其中扮演什麽积极的改造力量,那麽,至少请支持别的老师和社会运动进步的做法,支持孩子英勇的偷渡,少为她们创造障碍。
校园里禁止学生的情感身体活动,就是把孩子们往校外更没有支持的地方推。如果教师的职责是预备孩子迎接那个更大更复杂的世界,那麽老师们最好赶快开始修正自己18世纪的旧道德观,赶快充实自己的情欲知识和开放的态度,因为,孩子们早就跑到我们前面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