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教育活动记事
《性别校园》的写作考与启发

涂懿美

编按:

由桃园县政府教育局主办,县立文昌国中承办,并且由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撰写小组合力完成之《性别校园》已正式出版。该书也发放到桃园县境内各中小学教师手中,提供教师面对校园性别议题时的参考跟思索空间。

《性别校园》的出版并非要“解决青少年问题”,而是以与众不同的性别思考,反映以青少年为本位的人本教育理念。在内容编排方面,“脉络篇”提供了有关性别和性的文化历史背景思考,“理念篇”直指现行教育不同面向中的性别盲点,“实务篇”则以具体现象为轴来阐释性别教育可能带来的教育革命。为了提供更多具体支持,在“附录篇”中推荐了一些易读易懂的性别相关书籍,也列出民间妇女团体、青少年主要辅导机构、青少年保健门诊的信息。相信这些信息对老师个人的生活而言都会有用。

本次通信特别邀请了撰写小组中的成员,诉说写作过程的种种思考跟启发。因为《性别校园》的出版只是一个刺激大家思考的引子,需要更多人投注心力、继续耕耘,开创更有眼界的性别教育理念。



《性别校园》的漂亮封面



身为“性别校园”撰写小组的一员,很希望能把当时小组的努力,以及本书出产的理念感想与大家分享,正好借着《性/别通信》的一角,写一写个人的心路历程。


说真的,当本书的大纲拟好时,我的心情是既兴奋又徨恐的--兴奋的是我们正在经营一个分享多元观念的管道,徨恐的是以我习惯的学院派书写模式,不知是否会造成阅读上的困难,因而使人望之却步。


在撰写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持续着起初的热情,以不断的讨论和修正的方式,试图以更清淅易读的笔调书写。更希望所提出的视角,所讨论的内容能切合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所以,小组成员每周聚会一次,以集体的讨论激荡出更丰富的内容,事实上在何老师做最后的集中修订前,每份稿件都至少由原作者修改过不下三次。


我想说的是,我们写这本书的态度是严谨而诚恳的,这个态度不仅出于我们对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迫切需要的理解,更因为我们深切知道只有透过中小学教育,性观念的启蒙、性态度的改造、性别和身分认同的问题等才能真正的往下扎根。正因为有这个认识,所以我们不打高空、不掉书袋,针对曾经发生的或大家广泛讨论的议题出发,试图从另外的角度切入,使得当前滞留在一言堂的性/别观念和态度,可以有对话的空间和更切合实际的想象。


或许有人会质疑,撰写小组的成员都是研究生,哪里知道中小学老师的需要和她/他们可能发生的问题呢?或许更尖锐的问题会是:学生哪里懂得老师的困境?

这个问题是很有趣的,实际上也反应了当前教育体制下一些固着的想象,这些想象限制了成人和青少年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更自在的交流和交互。其实对这个问题我很难正面回答,虽然我在插班大学前曾任教国小四年,出身自科班的师范体系,以我的身分该算是个“有经验”的学生。可是我想说的是,其实,我对性/别议题与教育的链接如果有较深刻的体悟,实际上来自所内师生间的交互是多向交流的,谈慾说性是公开而自在的,是这样的氛围重新塑造了“自在的我”这个主体。我必须很遗撼的说,这些我在师范体系中没有被教导过,我的四年教书生涯中没有领悟过,而愚钝如我更无法凭一己之力,跳脱既有视界和格局。只是模糊的觉得人生有好多限制,身为老师的我必须负起框限学生如驯脱缰野马的责任。


对我而言,这个责任是痛苦的。万世师表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知道,却无法做到。我更知道,有很多老师跟我一样面临这样的困境:该怎麽面对现在的青少年?该怎麽面对很难启齿,却又不断在学生之中发生的,有关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在本书中找到观念的启发,以及实务上的建议和参考。


最后我必须承认,虽然撰写小组已经竭尽所能的想呈现出最完整的数据、最有效的方法、提供更多角度的思索,我们相信这本书只是一块有心抛出去的砖,在它原有的补墟罅陋功能外,更期待能引出圆满光润的玉来。

 
[性/别教育通信首页性/别研究室首页出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