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性恋...

编辑部

绝大多数人喜欢的对象都是异性,喜欢同性的人是少数,所以同性恋是病态。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是少数,因此爱读书的人是病态。”你觉得这种说法荒谬吧!左撇子是少数,残障者是少数,客家人是少数,甚至以教师为职业的你/你,在社会人口当中也是少数,难道这些人都是病态吗?少数并不表示就一定有问题,更不表示就是病态。事实上,推动社会更民主、更开放、更进步的人都是社会中的少数呢!不过,或许你应该先反问自己: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断言别人是病态,又暴露了什麽样的本位心态和成见呢?

 

同性恋都来自单亲家庭,有个软弱的父亲和强悍的母亲。

这种简单的联想听来好象有道理,但是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无数的反例,证明这个断言不成立。既然面对那麽多反例而成见仍然固执的存在,显然这个成见并没有理性的基础,因此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将单亲家庭视为现今青少年学生种种问题的原生地,本身就是饱含歧视的说法(编按:本期就有一篇文章直接谈这种成见)。另外,说同性恋来自软弱的父亲和强悍的母亲,其实假设了阴柔男人和坚强女人的配对是问题的根源──也就是假设了“要是父亲强悍,母亲柔弱,就不会有问题,就一定会养出异性恋孩子”──你想想,这种说法难道不就是性别成见和性别歧视的产物吗?

 

同性恋是西方的产物,台湾应该保有传统的中国文化,不能一昧模仿和抄袭西方。

从史料来看,中国的传统中包含了相当多的同性情谊记载,而且这些情谊都获得了当时社会的尊重和支持。从黄帝、屈原、到汉代的许多君王,都曾经发展过不同程度的同性恋情谊,其他关于同性恋的文化更是不断的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被传诵着。说同性恋是西方的产物,实在是对中国历史的一大无知和误解。另一方面,所谓“中国文化”一直都在随着社会的改变而不断的调整,君不见古代的封建制度、一夫多妻家庭形态──所谓固有文化──现在不都被民主制度和一夫一妻制度取代了吗?同理,在这个不断变动的文化中,同性恋的逐渐浮上台面也只是人类情欲选择民主化的一部份。

 

同性恋都是滥交、性生活活跃、容易感染爱滋病的人。

我们常常听说“客家人是大男人主义、小气、好勇斗狠的人”,也有人说“原住民是酗酒、卖儿女、不道德的人”,你不觉得这些说法有问题吗?同样的,将滥交、性生活活跃、爱滋病和同性恋画上简单的等号,只不过暴露了我们社会歧视同性恋而已。上述的行为与性倾向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事实上,现今社会中随时可见的嫖妓、外遇、一夜情,甚至换妻(夫)俱乐部,几乎都是异性恋者的活动。近来的统计数字更显示,爱滋病感染者以异性恋居多,(许多人都是经由输血、母子垂直感染等“非性行为”成为爱滋带原者)。这些例子都显示我们对同性恋者有许多成见。不过,即是有些同性恋者有多几个性伴侣,性生活很活跃,有感染爱滋的风险,我们仍然没有理由加以歧视,要不然,那些常常外食,有可能成为B型肝炎带原者,有可能传染肝病因而导致肝癌的人,都应该被我们大家关注了,难道我们要禁止大家外食吗?

 

同性恋者是可以“治疔”,慢慢“痊愈”的。

所谓的“治疔”事实上就假设同性恋是一种病,需要经由医学的方式使其“痊愈”,或“导回正轨”。不过,让我们换个对比的例子来想想这个说法,在中外的历史中都有很多异议份子(包括特异独行的艺术家,或是离群索居的学者,甚至独倡异议的政治人)被别人视为“有病”,需要被强制送去精神疗养院,以免她们的生活方式或思想影响到一般人,终究悲剧以终。她们之所以要被当成有病,是因为这种另类的出现会使得一般人看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思想并不是唯一可能的选择,而且有可能会因此凸显现有的歧视和成见是不理性的、不公义的、不平等的。考量到这种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惨痛例子,我们还能轻易的把异己视为有病吗?用暴力去“治疔”她们吗?

 

现今社会那麽多有关于同性恋的报导,甚至同性恋都出来争取基本人权,那会鼓励更多人变成同性恋,更加危害社会善良风俗。

基本人权本来就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和性倾向无关。同性恋者之所以要出来争取,是因为社会大众有着太多的偏见跟谬论,以致于同性恋者必须靠着某些策略来争取原本就应该属於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至於鼓励一说,更是无稽之谈:关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实际上复杂到无法用现今的科学来解释,就如同异性恋形成原因也是相当复杂一样。如果性倾向是鼓励而来的话,身处这个到处“鼓励”异性恋的社会当中,应该没有人会成为同性恋才对。(想想看,有哪个父母会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养成同性恋?)可是事实上,我们周围却还是出现了那麽多同性恋,可见得“鼓励”之说站不住脚。至於现在我们看到比较多的同性恋者,是因为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气质的转换,使得这些原本属於被压迫的族群有了稍稍比较多的空间──就如同过去女人无法在公共场所自由的进出活动,现在却因为民主以及女权运动的发展,使得女人获得较多的空间一样。要知道,有好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女人在公共空间中走动是伤风败俗的事呢!

 

其实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都还不成熟,有许多人常常是“假同性恋”,或者是混肴了认同对象,只要鼓励他/她们和异性交往,同性恋情结自然就可以壑然而解了。

“假同性恋”这样的说法已经假设了有一个异性恋真理的存在,而只要假以时日,人人都会回归正道,变成异性恋,而前面我们已经说明了这种假设站不住脚。另外,这个说法也忽略了,人其实在情欲的发展上是相当多元的,谁会“变成”什麽样,谁也不敢说,但是强制的要求一个人“一定”要变成什麽样(例如变成异性恋、去读理工科、不准移民、28岁一定要结婚、女人一定要生男孩等等),那可就是侵犯个人自主权,是严重的社会暴力了。说真的,如果一个青少年发现了自己的同性欲望,而周围的人只是用各种不成熟的理由加以责备、恐吓,让青少年在承担社会偏见之际,还要承受莫大的屈辱,那就会使她们在敌意和羞辱中发展出负面的、自残的人格情绪来。如果真的为她们好,周围的人就应该给予全面的支持和鼓励,使她/他的同性欲望可以在呵护和支持中发展成善意积极的力量。

常常在报纸上看到同性恋犯罪集团,如果让同性恋这样发展下去,会严重危害到社会治安。

同性恋和犯罪之间会被划上等号,实在是因为媒体的处理方式直接复制了社会对同性恋者的偏见跟污名。一个人犯罪,当然应该受到惩罚,但是这个惩罚应该是因为他/她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因为她的性倾向,法律也是这麽说的。事实上,每天翻开报纸的社会新闻,我们发现绝大部份的罪犯都是异性恋(如白晓燕命案的三嫌),但是她/他们的性倾向却从来不被提及。要改善社会治安,实在不必将矛头指向同性恋。

 

你讲的实在有道理,但是我就是无法接受同性恋,就是觉得同性不正常,不应该提倡。

无法接受一件事情,大部分是因为社会的教化和教育内容使然。身处在一个从小到大就鼓励人们成为异性恋的社会里,要突然接受同性恋的存在并且接纳他/她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想想看,就在本世纪初,社会大众还无法接受人们自由恋爱、挑选结婚对象呢!而且要想选择离婚,更是社会家庭所不容,会被视为病态。可是现在呢?经过无数人的披荆斩棘,情欲生活多了好多选择呢!再说,就在15年前,台湾的政治反对势力还被视为有叛国的企图,是中共的同路人呢!现在人家都要往执政之路前进了!还有空中大学、远距教学这类不需要老师学生面对面接触的学习方式,在当初也曾被许多人排斥,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当初被排挤的、不被接受的方式现今都已经成为生活内容学习的一部份。历史的进程就是这样,选择前瞻的、活泼的、友善的面对新生事物?还是又踢又打的阻止社会进步?这当然是你个人的决择。不过,你可以不接受同性恋,但是你仍然没有权利歧视同性恋,更不能继续巩固社会上的成见和压迫。

 

但是我要怎麽去多了解同性恋呢?我周遭根本就没有同性恋啊?怎麽去理解他/她们的生活呢?

其实并没有一套标准去“辨识”谁是同性恋,谁又是异性恋。坊间所说的各种同性恋标记都是颇为刻板的印象。在社会没有改变对它的偏见和歧视之前,象同性恋这样的少数族群,还是被污名的族群,她们是根本不可能自在面对大众的,更别提到处嚷嚷跟别人说:我是同性恋!社会的成见让同性恋族群往往以一种伪装的形象出现,让人无法辨别。说穿了,同性恋可能就在你的身边,可能是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你的亲戚,甚至是你的父母,你的子女。或许哪天这些人跟你/你come out(现身)之后,你/你才会惊讶的发现,啊!原来他/她就是同性恋啊!不过,如果你真的有心认识同性恋的朋友,最起码可以从一些简单的书籍开始去理解同性恋的复杂多元面向(请参考所附之书单)。或者,以后在听到有人诋毁同性恋时,你张开嘴说几句不一样的、友善的话,冲淡这种歧视的论调,这就有机会赢得同性恋朋友的敬重了,说不定她们有一天会向你现身。当然,要是你平日就口出恶言,又对同性恋抱持莫名的敌意,这也难怪同性恋不屑和你做朋友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友善和尊重,才是赢得朋友的不二法门,更是打造公义社会的必备基石。

参考书目:

《同性恋邦联》 台大男同性恋研究社编 台北:号角 1994
这是台湾校园第一个同性恋团体出版的刊物,以平实多元的角度,描绘了台湾同性恋族群的发展概况。同时处理了社会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同性恋身分认同以及同性恋文化的社会象征意义。

《我们是女同性恋》台大女同性恋文化研究社 台北:硕人 1995
以女同性恋的角度探讨同性恋世界的种种面向,特别着重在女性身分所面连的父权、异性恋双重霸权压迫下的身分认同。

《黑色蕾丝》 汪成华 台北:号角 1995
另一本以女同性恋为出发点的书籍,着重在女同性恋历史发展以及文化层面的再现。包括了酒吧、刊物、团体、电影、媒体等等的描述。

《女儿圈:台湾女同性恋的性别、家庭与圈内生活》 郑美里 台北:女书店 1997
以作者的硕士论文改写而成的书籍。以严谨的学术思考脉络勾勒出台湾女同性恋的个人世界;深入的田野访谈更能看出女同性恋在家庭、社会、同性恋族群内的发展。

《红太阳下的黑灵魂:大陆同性恋现场报导》 安克强 台北:时报 1995
这是作者花了长久的时间深入中国十五个城市对当地同性恋族群做了深入探讨的书籍。即使在言论思想极度管制、对同性恋极度不友善的政治气氛中,同性恋族群依旧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跟身分认同。

《当王子遇见王子:认识当代同性恋文化》 许佑生 台北:皇冠 1995
这是台湾第一对举行公开同性婚礼而造成社会震撼的作家许佑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当代同性恋文化做出人文层面的关怀思考。本书以多元、宽广的思考模式描绘了美国当代的同性恋文化,从历史、政治、婚姻、教育、媒体、流行文化,再到消费形态,都做了详尽的报导。

《同志论》 周华山 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1995
香港同志学者周华山以在地经验观看西方同志发展与身体政治,以及女同性恋主义之间的纠葛关连。同时也处理了香港本地媒体、电影与同志研究的现况。

《後殖民同志》 周华山 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1997
周华山另一本同志相关书籍,以访谈的方式处理了同志与种族论述之间的微妙关系。期东位于家庭议题的论述充分的道出同性恋者身处华人社会当中所遭受到的家庭压力。

《当代同性恋历史:美国经验1945-1990》 Eric Marcus 原着 林贤修译 台北:开心阳光 1997
本书以访谈的方式深入探讨美国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同性恋发展历史,特别是几位平权运动中的关键人物。这些经验可以充分的关照回台湾本土的动思考脉络。

《看见同性恋》 林贤修 台北:开心阳光 1996
本书是作者在报章杂志上的专栏所集结而成的书籍。以广度的姿态展现了同性恋相关议题的多样性─从个人、家庭、社会、身分认同,再到运动方针,都提
出了精辟的分析跟见解。

《我的儿子是同性恋》 Robb Forma Dew原着 李雅雯译 台北:月房子 1995
本书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写出了自己与同性恋儿子相处的经过。从讶异、不解、惊慌,再到了解、认同,并且加入同性恋平权运动团体的心路历程。本书是特别值得推荐给所有父母及老师阅读的书籍,毕竟"为同性恋争取权利是一回事,自己的小孩(学生)是同性恋,又是另一回事。

《醒悟的旅程:一本提供性倾向常识与建议的书》 Rachel Pollarck, Cheryl Schwartz原着 阳嘉同译 台北:开心阳光 1997
本书以务实的方式探讨了与性倾向有关的种种问题,从自我认同、情感探索、健康议题、宗教信仰、法律规范、青少年生活、家庭机制、刻板印象、历史探究等议题,都有深刻的叙述。这是一本丰富的参考书籍,足以提供对性倾向有“困惑”的人很好的知识来源。

《同性恋文学史》 矛锋 台北:汉忠文化 1996
本书探讨了人类自有历史以来的种种同性恋文学记载。有别于传统的“正统”文学漠视同性恋存在的盲点,本书以另类的角度,揭櫫了中西方同性恋文学的丰富记载与孕育出来的多元文化函养。

《他他她她的故事》 卢剑雄编 香港:华生 1996
本书收集了中港台三地的作家,以温柔的笔触刻划出丰富的同志书写世界,以富有感情的写作模式展现了同性恋世界的复杂跟多样性。

《但爱无妨》 许佑生 台北:皇冠 1996
作者以说故事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同性恋的成长过程,从惊慌、苦痛、迷罔、挫折再到喜悦、珍惜、和感恩。每个阶段都诉说着人类多元的情感归依,并以真挚的情感到尽了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沟通。

《红颜男子》 李岳华 台北:联经 1995
作者以深刻的心灵记述着数个动人的故事;里头对于人间的爱怨离合有诸多的描述。平实的剧情发展就如同身边的事物那般熟悉,是一本易懂又深刻的同性恋小说。

 
[性/别教育通信首页性/别研究室首页出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