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蛀书虫
来自北国的明信片: 看瑞典的性教育教师手册

布鲁斯

瑞典,这个遥远的北欧国度,会让人想到什麽?皓皓的白雪?阴郁的广阔森林?极地的北光?诺贝尔奖?恐怕许多人对于瑞典的初步印象是停留在“性开放”这样粗浅的概念上。

没错,瑞典的确是一个“性开放”的国家。不过,这里所谓的“性开放”倒不是像台湾一般粗浅的、有意丑化的解释为个人对性活动和对象毫无原则,而是社会整体对于性议题抱持开放、多元、尊重的基本态度,这也使得瑞典这个国家在性教育的关注上获得较正面的发展。

由女书店出版,刘慧君翻译的《可以真实感受的爱》(英文书名为Love! You Can Really Feel It, You Know!)是一本瑞典性教育教师手册,内容记载了瑞典这个性议题先进的国家,从1942年起於小学实施性教育以来的种种成果,以及不断自我反省的过程。几乎所有国家的人民在刚开始接触性议题的时候,都会带着恐惧、不安、和排斥的心理,瑞典也不例外,本书第二章就描写了瑞典在本世纪初刚刚推行性教育的时候所遇到的难题──社会传统道德的固执、法律仍然禁止贩卖保险套、各种对性病的误解──这些阻力事实上也是促成后来瑞典社会极力改善性教育盲点的动力,期望透过这种改革来创建一个较多元、兼顾到个别差异、提供足够性信息给所有人的教育理念。


身为一个处于教育最前线的基层教师,应该坚持什麽样的性教育理念?面对层出不穷的性议题时又该以什麽态度面对学生?遇到性暴力、坠胎、同性恋、男女交往、婚前性关系等与情欲相关的询问时,又如何提供最具时效、最有资源的可能答案?这些都是这本书探讨的重点。


在瑞典,性教育是一门必修科目,没有人有权利拒绝修课。这种举动实在让这几年才吵着要把两性平等教育和性教育纳入基层教育的台湾感到汗颜。而且在台湾,性教育几乎是一面倒的以生理结构为导向,充斥着以“性学专家”为主流的“性道德教育”。相较之下,瑞典的做法可说相当具有进步性。它不以生理为主要意识形态,展现性议题的多元时──身体的认识、同性恋、坠胎、手淫、伦理道德、情感追求、人生选择等等──都是以一种“性肯定”(sex-positive)的积极态度去面对。特别在针对性行为所发生的场域时,瑞典展现了高度的多元和肯定,只要是个人自己选择的、自愿的、愉悦的性行为都值得肯定和尊重──不论发生在婚前或婚后,也不论发生在同性间或者异性间。与台湾教科书及社会道德观念中充斥着对有性行为女孩子的百般恐吓和污名比起来,瑞典的实事求是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书有个很大的特色,也就是花了非常多的篇幅探讨“同性恋”议题。不仅有专章讨论同性议题,也不断的在其他章节中把同性恋的考量纳入整体的讨论中。同性婚姻在瑞典早就合法,在性教育手册中正面、开放的谈论同性恋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对于还处在极度恐惧同性恋的台湾社会来说,给了我们很大的深思跟反省。

另外一方面,本书也处理了残障者、智障者这类少数族群的相关性议题。这样的关怀宣称,“性”是“所有”人应该享有的基本人权,不应该因为身心的残障就受到剥削。这样多元的人文社会关注,也让瑞典的性教育有较宽阔的胸襟去对待所有的人。毕竟,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唯有当处在社会结构最低层的弱势族群都能够获得充分的社会支持时,真正的平等和公义才可能到来。

教师在整个教育体制里扮演着一个关键性的角色,可以是知识的推动者,但也可能是情欲的操控守门员。面对越来越多元复杂的社会发展,教师应该多多反省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在面对充满成见的、复杂的性议题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师是有局限性的,并非所有议题处理起来都可以得心应手;也因为这样,才常常逼得老师只好采取最消极、最“快速”的恐吓手段──不准、不听、不谈、不问。长久下来,学生只好“自力更生”,从朋友、从刊物、从媒体、从各式各样的文化素材去找寻自己的情欲空间,而这般没有支持的搜索所换取来的大部分都是最粗糙、最容易造成遗撼的信息,也使得情欲永远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无法生成一套精致的、有用的、具备了正面价值的情欲材料。说实在的,对于老师来说,重要的不是日以继夜的想怎麽去围堵、防范学生的情欲出轨,而是必须体会到在社会快速的变迁之下,如何提供学生最多元、最具思考价值、最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复杂的性议题以及实际生活中的身体探索。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麽不周全的地方,那可能就是这本书充满自省态度以及迂回说理的叙述方式,对身处在台湾的人民来说比较不熟悉。同时对于部份更边缘的议题─双性恋、家人恋等─没有提及,也是令人感到些许的遗撼。不过瑕不掩瑜,《可以真实感受的爱》依旧提供了我们更广大、更积极、更肯定的态度去看待性议题,同时更提供了教师一个积极的支持背景,去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以创造一个较有前瞻性的做法与对策。

 

 
 
[性/别教育通信首页性/别研究室首页出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