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情欲活动日渐活络和明显化,各种新兴的情欲事件经常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相应的也愈来愈多对两性教育和性教育的呼求,以便发展出新的原则来规范这些性活动。不过,许多人都把这两种教育分开来思考,认为性别教育是观念和态度上的平等教育,性教育是专业的生理及道德教育;而我们则觉得需要提出“性/别教育”一词,以凸显这种区隔有何盲点。
“性/别教育”的浮现当然有其针对性。一般来说,大家都把性别角色的规范和界定,创建在“性”的生理特征和社会功能之上,并以此来对男女的性活动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和评价。换句话说,大家传统式的认为,男女之所以有别是因为他们的“性”有别,是因为他们在生殖的活动上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有别。因此那些形容性活动的语词,象“威猛”、“贞洁”、“够力”、“淫荡”、“赚到了”等等,也都包含了很明显的性别含意和假设,连性问题的呈现都会依循着现有文化中的性别权力分布来运作。例如,当性领域中生成骚动时,就常常会反映现有性别角色分配和权力不平等。于是我们看见,男生骚扰女生时有所闻,但是反之则少之又少;我们注意到男生逐步成为色情刊物的消费者,女生则进入色情行业做从业人员;而当男女生同时探索身体时,承担后果和污名的仍是关系中的弱势女生。这些现象无不展现了性与性别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虽然在近年逐渐开始认识到性别处境常常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平等和正义,因而开始调整性别角色和关系的分配;但是在性方面却仍然十分闭锁,这也就是说,我们的性活动或许十分蓬勃,然而性的言论、思考、想象、价值观、色情材料的流通,都在在显示一种另眼看待的严厉态度。大家想到性方面的事情时也只想到性骚扰、性探索、性侵犯、色情、怀孕、卖淫等等很负面的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更只是加深严厉的管理和羞辱惩罚;即使想要有点正面的说法,也只是“美好”、“神圣”、“尊重”、“责任”等等空泛之词,或者仅仅要求两性之间要有更明确的区分隔绝以作为保护的措施。由此可见我们情欲文化不但单薄而恶质,连我们的情欲想象也非常制式而僵化。
既然性别关系中的各种紧张、对峙、或者爱慕、思恋、怨恨,常常是缠绕在和性相关的身体活动中显现其力量,那麽,我们在思考性别教育的时候,就必须包含性方面的深入探讨,才能在最切身、最深层的身体经验感受中看见性别意识的形成和局限,甚至进一步思考其中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同样的,在思考性教育的时候也不能忽略性别方面的假设、成槼、刻板印象、不平等权力等等,好让我们的性教育是有性别眼界的性教育,而不是充满性别歧视的性教育。
简单的来说,这种复合式的教育决不能再重复原有的性别分野,好象以为男生应该如何,女生应该如何,天下就会太平;也不能再重复原有的性歧视,好象以为性是什麽大不了的严重事情,要是有人选择不一样的实践,她就是堕落无耻。我们需要反省,在性和性别上的“绝对”“划一”角色规范和分野,常常并不符合实际生活中众人多样差异的表现形态,而且我们需要体会到,对这些角色功能的绝对要求,已经在个人生命中造成了强大的焦虑和压抑,更常常形成压迫和悲剧。我们更需要积极的认识不同身体的不同愉悦须求,不同生命的不同倾向,而不是以绝对的、纯净的角色规范,一方面创造个人因极力追求合乎标准而生成的焦虑和自责,另方面却用一套简单的、抽象的“尊重”原则来期许青少年们自重自制。老实说,单向宣示“两性要彼此尊重以便和谐”或“要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强烈歧视异己,排挤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价值观点,这种伪善式的空泛尊重正是生成此刻性别问题的源头之一。
因此,在处理性和性别方面的各种现象时,我们需要“性/别”教育这个说法,因为它对性和性别之间的复杂纠葛有深刻的兴趣和认识,以平实但深入的方式来看待性这个禁忌话题,以高度敏感但正义的角度来看待性别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与操作。但是我们同时也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大家多多认识在性和性别方面有各种“别”(也就是差异)的存在及其多样的面貌,多多注意思考其他的社会差异(如年龄、阶级、地域、种族等区别)在性和性别上的表现。我们相信这样一个复杂厚实但是肯定差别和歧异的观察角度,是任何一个现代的、民主的、高度发展的社会所必备的多元教育观点。
“性/别教育”的历史脉络
首先,让我们用务实的、局势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这样,我们才会逐渐认识到,过去传统的性别教育(也就是性别调教和性别规范)不但在个人的生命中创造了许多不公不义和性别不平等,而且对变迁中的台湾社会而言,传统性别教育所生产的主体根本不敷现实所需。
农业生产的时代由于资源有限,经济和权力都附着於土地的传承,有强烈性别意含的传宗接代任务特别被看重,因此性别的区分区隔被视为是保障这个制度运转的重要力量。传统社会的人往往生活在被严谨规范区隔的空间之内,不但男主外,女主内,连家中都有内房和外厅之分,男女各自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内运作,身体的授受之亲都会受到谴责。在这种具体的区隔之下,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是局限而很难变动的,男人和女人被要求扮演固定的但是分隔的社会角色,也因为这样,家庭教育以及文化的规范期待都致力于调教男女双方要呈现各自特有的气质和心理,以适应传统两性交互模式之所需。
可是在现代的工业社会中,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和定位经历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农业家庭的自足封闭空间被动荡的、非人情式的工业生产方式逐步打开;家庭中原本由女人担纲的劳动,被新的现代商品电器所简化;原本只在家庭空间中行走的女人,遂被大众教育和全民就业放置到公共的空间中,承担起不同于以往的角色,也因而被要求展现与传统不同的独立自足能力和气质。在这个社会变迁过程中,男人的角色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是随着家庭结构和女性角色的变化,男女之间的交互性质和频率都有了戏剧性的发展,不但接触的机会更为多样,双方之间的权力关系也时有激荡。角色定位的变动意味着人际交互模式的重新思考,以及性别气质的重新调整,于是我们在近年愈来愈常看见两性关系的紧张状态。这并不是谁的气焰高涨,或是两性角色的迷失混肴,而是一个变动中的社会在摸索前进的迹象。毕竟,社会就是我们的集合;社会的变动必定包含了男男女女的变动。
以社会变迁的必然及速度而言,成年的男人女人当然还会继续在紧张中冲突摸索,但是,至少我们已经累积了许多过去的经验和认识,已经知道了我们需要前瞻的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在媒体和文化的呈现中,调教出和过去不一样的、比较合乎现今社会现实须求的新性别角色及关系,使得孩子们从起跑线开始就有更活泼、多元、开阔的性别意识。我们不但意识到传统性别教育中的强制和压迫,认识了它对于异己的丑化和排挤是既不公又残忍的,而且我们也看到,这种非常传统的性教育养不出我们需要的新一代人口。
大家看得很清楚,愈来愈激烈竞争的工业生产模式,要求独立自信、不退缩自限的人,来承担各种职位的工作决策。在这种世界局势之内,积极进取、主动创意、不固守成槼的人格,是新升级的工业生产急切需要的。在另一方面,民主平等的社会则要求不再权威自大或委屈自弃的人格,以便大家能在差异中理性协商,在冲突中冷静合作。这种须求的新主体,绝不是旧性别关系和旧性别角色可以生产出来的--台湾过去十五年间由民间和官方发动的大大小小教育改革行动不断,多多少少都在说明这个事实,也多多少少凸显了继续尝试的必要性。
面对这种大环境中的局势发展,新的性/别教育势在必行,而我们愈早认清这个事实,愈早开始为这个事实作具体的筹划,具体的运行,就愈有机会避免冲突和紧张所可能带来的消耗和损失。
性/别教育要教什麽?
性/别教育就是教育。
教育应该怎样做,性/别教育就该怎样做。例如,教育应该是多元的、创意的、实用的、快乐的、开放的、自由的、进步的、前瞻的、民主的、求新求变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学生差异的、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那麽,性/别教育也应该是这样的。教育不是现成的统一的死观念、死知识的灌输,也不是标准答案的传授。教育是思考习惯、分析能力、开阔人格的培养。
教育是渐次认识社会文化如何压抑异己,如何塑造我们,但是同时也积极的认识在其中有什麽资源可以用来塑造自我、改变社会。
因此,在教学方面,性/别教室决不是老师一人唱独脚戏的舞台;相反的,以务实为本的性/别教育总是从学生个人多样多元的经验和认知出发的。
老师们大概在日常的经验中早就认识到,学生从不是白纸一张,等待教师在上面印下什麽就是什麽。尤其在现今信息充斥的社会中,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的日常生活中都已经有了无数和性别与性相关的经验和感受,这些切身的经验就是最鲜活、最有力的教材。因此老师并不需要什麽由中央机构设计的统一教案;相反的,由于每个教室所处的区域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学生背景经验的多样面貌,老师其实可以活用手边的特殊状况,随机教学。
有时,问一些不同的问题就可以带出很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比方说,我们可以请个别学生由自己的家庭生活来观察性/别因素的运作。家庭的人口结构有什麽性别考量?对儿子和女儿的期望和态度是什麽?家庭空间是如何分配的?有无性别角色的规范?家务工作的承担、家庭预算的主掌都是由什麽过程决定?有没有性别公式?家中大小事件的决定权是如何着落的?父亲和母亲、儿子和女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和待遇有何差异?对性别个体而言,这些安排令他们有什麽感受?不满不公的情绪以什麽方式表现?有什麽协商或抗争的机会?什麽策略和技术可以有助于改善状况?其中的性别运作是什麽样的?这些自我介绍、叙述、和反省,本来就是一般教室中常有的活动,只是现在我们鼓励学生透过性/别的角度来进行而已。
我们也可以利用学校环境当作主题来思考性/别的问题。学生之间有没有注意到校园中有关性别的差别待遇及表现?学生有没有尝试用小组的方式调查学校中师资的性别分配?职责功能的性别分配?下课时间男生女生做什麽不一样的活动?他们的兴趣取向有没有差异?男生女生表现敌意(或善意)时采取什麽方式?语言和意见的表达上有没有性别差异?教科书中对性别的描述是什麽样的?模范人物的性别和他们的工作事迹之间有什麽关连?其他课程的教材中有什麽样的性别假设?各种性别现象中有哪些男生女生是个中异数?他/她们受到什麽样不公平的评价和待遇?他/她们如何使得性别角色更加复杂多样?他/她们的生活经验和智能可以为同学提供什麽样的有利信息?同样的性别分析方法还可以被扩散运用到社会文化中各种卡通、媒体、文学、戏剧、事件、人物等等素材上,端视老师有多大的主动性和创意,来挪用身边随时浮现的文化材料。
学生被鼓励用这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来观察自己的学习环境,亲身去了解其中运作的成见和歧视,创意的发掘各种改变并挑战现有成槼的策略--这样的思想习惯正是教改理念下的新性/别教育的目标。
由以上的例子看来,性/别教育是发现自我、了解自我的教育,是认识社会、认识文化的教育,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透过反省讨论,来找寻改善性别环境、改变性别自我的契机。
面对恶劣的社会环境, 性/别教育有什麽用吗?
1996年底开始,一连串女人女童遭受性暴力侵害的事件揭露了本地性别文化最丑陋最恐怖的一面,其后有更多性伤害事件发生,一时间,“乱世用重典”的说法成为许多人发泄焦虑和愤怒的出口。可是,惩罚是否能有效的遏止犯罪,这是连犯罪学专家都不敢断言的事,因为,严刑惩罚即使一时生成吓阻的效力,那也只是把真正推动犯罪的敌意压到心理底层去继续累积继续强化而已,而惩罚所倚赖的恐吓力量,很可能还会在压抑冲动时形成更大的不满与侵略。
更重要的是,严刑峻法充满了报复式的冲动,完全没有碰触到敌意和暴力的根源。毕竟,每一个暴力犯都有其养成的过程。令人深思的是,正是因为我们还相信严刑峻法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本来就常常使用各种暴力来驯训孩子,这种合法的暴力恐怕正是日后暴力犯罪的养成温床。
另一方面,生活在台湾这个情欲品质低落的社会中,老师在校园里常常会遇到和性相关的状况,例如,女厕所出现色狼、校门外有暴露狂、男学生侵扰女学生、学生在家中或户外遭受性侵犯或强暴、甚至连校中的男同事也骚扰女同事等等。过去我们总以为需要努力的是教学生如何更加警觉的保护自我,防范陌生人,但是我们愈来愈认识到这些自保措施的盲点,例如:
我们教导孩子提防陌生人,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骚扰事件是由熟识的甚至亲近的成人发动的,而孩子之所以对成年人信任服从,容易受骗受害,正是因为我们一向就教导他们要顺服乖巧,尊重长上。这麽说来,传统的尊卑教育方式正好害了孩子。真正有助于孩子避免或抗拒伤害的,是鼓励孩子创建自己全面的自主性以对抗成年人的威迫利诱(甚至在面对父母师长的权威时也不轻言让步)。如果只是教他们时刻戒慎恐惧的提防某些成年人的某些举动,这种疑神疑鬼式的猜忌教育又将在孩子心中形成何种人格心理的影响呢?
我们教导女生言行穿着举止要特别检点、要避免单身到某些地方等等自保原则,每日媒体和长辈们对性侵害的恐怖描述则再再强化了这类事件的后果严重。但是,统计数字证明女子受害和她们的穿着、年龄、举止并没有直接关系,各种警语提醒反而形成女性心中深刻的恐惧,自保倒成了自我局限,根本而直接的影响到女人的自我实现,更在亲密关系中种下戒惧和猜疑的心理结构。这样的退缩女性主体绝非新的资本主义生产体制所需,而持续这种调教方式也只是继续矮化女性而已。
我们教导男生女生要互相尊重,但是在实际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中,孩子们却从没有真正被尊重的对待过。他们总是被当成无能无力自主、不监控就会乱来的问题人物,更饱受轻篾、教训、惩罚,他们要到哪里去体验和学习尊重呢?我们希望男生女生和睦相处,但是无数有关身体和爱情不可靠的警语早就使得他们彼此之间充满猜忌,而一旦他们和睦到有情有意的地步时,大人们却又立刻紧张的禁止他们走得太近。这些矛盾的训示当然使得男生女生在复杂混乱的情绪中摸索颠仆。
如果说严刑峻法或自保式的道德调教都没有能力切断或减缓暴力的生成,反而形成孩子人格心理上的恐惧和猜忌,影响他们日后的人际交互及能力发展,那麽,显然教师们需要重新反省并质疑她们自己遇到性和性别问题时的习惯性道德反应,因为这些细微的表达是真正深刻传达性别成见的时刻。
例如,在处理性骚扰的事件上,真正会有长远功效的绝不是立刻严惩骚扰的学生(那只会巩固原来存在男女生之间的猜忌和敌意,并且会在高压制裁的气氛中滋生怨恨,甚至引发加倍的恐吓和报复)。相反的,老师需要用点心思去理解--而且帮助加害者理解--这个行为发生的原因。她需要和善但坚定的诱引学生提出对事件的细致叙述,以便从中认识这个行为的深层意义以决定处理方式。老师需要足够的事实证据和观察能力,在分析中了解:是不是传统的男女角色成见使得他以为用这样的方式骚扰女生就可以在同侪前证明自己是个男性?是不是他对情感有太多憧憬和绝对的要求,以致于对得不到回应的感情心生怨恨,而以骚扰泄愤?是不是他在长成过程中形成什麽特殊的身体需要或幻想,以为这样骚扰他人就可以得到满足?
这些不同的动机需要不同的处理,才可能针对原因来找寻纾解的办法。毕竟,没有一个人是在真空中发展敌意,他总是在一定的文化条件和成见中形成他表达敌意的方式。无论如何,这种事件都可以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透过讨论来交换意见并反省查看现有的性别成见及其影响,借此对男生女生心目中不同的理想情欲表达方式进行讨论,以便寻求其他的可能运作方式。关键是:即使有惩罚,这个惩罚也应该是导正型的,建设型的,而不是报复、羞辱、或惩罚型的,它必须配合骚扰的动机来导正并积极建设学生未来的人格心理发展。
对被骚扰的一方,老师们不能再使用同情怜悯的语气和脸色来企图减轻“伤害”,这种过度的情感贯注只会加强受害者的自怜,加深这个经验的痕迹。另外,事情已经发生,老师若是一味强调日后防暴的重要性,这种谈论方式往往同时使得受害的女生以为在她身上所发生的那件事必然是一件重大深远的伤害,是一件众人都没有但是唯独我有的惨痛经验,这反而更加深众人的关注,也加深受害者的难堪。而且,防暴的过度宣传同时会加深男生女生彼此之间的猜忌和心结,反而影响未来的相处。因此老师的做法应该是减轻骚扰的严重性。具体的说,不是掩盖已经发生的事,而是具体讨论可以被大家接受的身体交互方式,以及讨论对付骚扰者的可行招式。女生中其实有那种既不怕也不在乎的女生,她们的态度和经验可以在沟通中被提出来作为练习的范本,使得教室中这类型的讨论可以在沙盘演练中发展成女生壮大自己,增强信心的活动。同时,这种讨论和演练也会创造出不一样的女性主体来。
(女生中那种既不怕也不在乎骚扰的女生,或者言行不符合传统性别规范的女生,平常是受到老师的鼓励还是谴责呢?男生女生有同样的言行时,老师是不是会用双重标准来处理?当老师对女生说:“怎麽都不象女生”、“女生不要那麽三八”、“女生讲话怎麽这样粗鲁(大声)”、“女生怎麽这麽脏、不爱干净”、“女生坐相怎麽这样难看”…,老师就正在把很可怕的性别枷锁套在和别人有点不同的女性主体身上,而这些新的女性主体是很有可能为其他女性提供新的宝贵经验和气势榜样,以开拓新的人生道路的。)
暴力和伤害都是在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老师的态度在此过程中更有推波助澜的功效。因此在面对眼前似乎恶劣到极点的性别文化时,我们更要无惧的、彻底的进行崭新的、人本的、平等的性/别教育,切断生产暴力和伤害的那个文化过程。这大概是性/别教育最深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