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单亲家庭”小孩!?

中坜陈老师

前几天跟一个同事聊天。她常常提到她班上一个“问题学生”,因为来自“单亲家庭”使得她个性孤僻、不合群、功课也不尽理想。她也提到这样背景的学生比其他学生难交、难带。“单亲家庭”仿佛成了这些学生所有“问题”的来源。


我不禁想到我班上同样来自单亲家庭的小芬。才国二的她已经看得出一股较其他同学早熟的脸孔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小芬功课不是顶好,却还过的去。对她来说,怎麽让日子过下去可能比考试及格要重要的多。每天清晨总要跟着母亲去果菜批发市场,折腾一阵子後才匆匆赶到学校参加早自习。下课之后又急忙赶回家去,为的是趁替人帮佣的母亲回来之前把弟妹的晚餐给安顿好。记得有一次班上出去烤肉,只见小芬忙上忙下的,还必须不时的跟同学解释猪肉怎麽腌制、怎麽替玉米涂上奶油然后放进锡箔纸内。熟练的技巧,看得出她平常在家庭的演练。小芬说,其实小她一岁的弟弟比她还厉害。常常放假的时候一个人帮母亲看顾水果摊,应付挑惕的客人一点都不含糊。


其实,当一个老师,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习到独立的行为及思考模式。小芬或许不是最聪明的,但却是最令人放心。生活的历练跟经历已经让她比同期的小孩子成熟独立。“单亲家庭”对她来说,只不过是让她提早学习到往后成年生活的必备技能的动力。


在某个讨论单亲家庭的文章当中,惊讶的发现到台湾几乎所有小孩子都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倒不是因为离婚率的提高,也不是未婚妈妈的增加,而是在现今台湾家庭中,父亲花在照顾小孩的时间实在少之又少,教养小孩的责任普遍都落到母亲的身上。此时才惊讶的发现,我们都是“单亲家庭”小孩!都在“单亲”的环境之中长大!“问题青少年”或许有许多是来自于没有父亲/母亲“单亲家庭”,但社会对于单亲小孩的歧视跟污名才是更严重、更需要被关切的议题。

身为一个处在教育最前线的老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单亲小孩的早熟以一种较正面的面貌出现--让孤僻转换成独立,将不合群转换成自主--让单亲小孩在受到歧视的环境中所学习来的勇气成为日后生活的依靠来源,也让其他在所谓“正常家庭”中被呵护、被娇生惯养的小孩能分享到这样的成长经验。毕竟这些“单亲小孩”在被粘贴标签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学习往后人生所必备的生活智能跟哲学了。

 
[性/别教育通信首页性/别研究室首页出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