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意识和性别意识的空间设计,在校园中也随处可见。
每所学校的学生心中都有一份“校园危险地图”:哪些地方性骚扰最常发生、暴露狂经常出没;校园中入夜或平时很少人走动的荒凉地带;晚上留在学校上厕所很可怕,因为厕所总在最偏僻的边间;停车场和体育场又黑又大,很吓人;灌木丛、高乔木浓密的地方容易躲人,要小心...。
大家都说这些地点是校园安全的死角,说得人心惶惶的,但是仔细观察,男学生和女学生对这类说法或警告的反应大不相同。女生会紧张的铭记在心,这里那里最好都少去为妙;男生则仍然呼朋引伴在放学后留下来打球、打屁、练轮刀溜冰。不论校方有没有发现校园空间设计上的疏失,整体空间环境对女性的管制都如出一辙,女学生、女人都被迫要用消极的、自求多福的方式,来对应身边不安全而有敌意的环境。
女学生最容易感到恐惧和威胁,倒不是因为她们天生胆小,前面的分析已经显示,所谓“胆量”,和空间的熟悉程度以及日常的锻炼有关,而女生在这两方面都因为性别成见而饱受限制。因此,女生之所以比较容易恐惧,不但是因为校园中的性骚扰或性侵害事件绝大多数以女性为加害对象,也因为女学生、女性对空间的切身感受没有受到重视。这方面的冷淡,表示大家都普遍认同空间设计中的概念--同意女人应该自我限制行动能力,乖乖待在家,不要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并且要求女人画地自限,不要经过男人聚集、使用的区域。这样的观念也使得男人对胆敢经过身边的女人口出秽言、不尊重、甚至侵犯,都变成无伤大雅的小事,这种轻篾则更增加了女人在公共空间行走时的不安和挫折感。至於大家所熟知的公共女厕普遍不足,显然女性生理上的需要和特殊性(如厕次数较多、有月经周期、衣服整理须较长时间等等)都没有被考虑到。有些学校以为,男女厕所间数相同就代表了实际待遇的平等,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做法还是没有面对女性如厕时的具体须求。
由于一般学校警卫室的警力往往不足,而且也只是重点巡逻,稍有吓阻力而已,因此学生的人身安全仍必须从检讨校园空间设计做起,使环境设计具有防御犯罪的功能。例如注意增强视觉上的透视性,增加校内各区域间视线的上的互见性,使人们在行走校园时可以辨识四周的路径和来人;或者增加照明,避免黄昏的灯光或明暗对比过于强烈,反而使行人成为显着的目标;或者加强零碎或闲置空地的利用,积极修改建筑边间楼梯或地下室的死角,不让它们成为罪犯藏身的所在;设置校园紧急通报直拨电话,并标示清楚,以增加学生活动时的安全感,也方便在各区域活动的人彼此照应。
这些外在空间的改善都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安全性,一旦校园环境改变了,学生的使用习惯也会跟着改变,慢慢地,学生在校园中活动觉得安全、舒服的范围就会越大。这种对空间的掌握有助于她/他们受教的情绪,活动的心情,也增加他们与其他学生接触的机会。新的、经过检讨的空间设计也将使学生实地生活在尊重女性须求的空间里。
学校之所以成为危险地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的使用意愿不够高。平时的校园总是和考试、焦虑、威权、训话、羞辱连在一起,槼矩又多得不得了,权威人物彼彼皆是,这样的空间难怪学生不想待,于是他们在校的时间满怀不情愿的怨忿,一放学就跑到更好玩的休闲场所去。如果学校能够多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利用空间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而不是什麽都管,什麽都不可以,把校园搞得正经八百,谁都不想去,那麽,我们的校园是有机会变成活力充沛,人声鼎沸的乐园的。这麽一来,良币驱逐劣币,校园中的恶意骚扰或危险也会随之减少。
在这个改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女学生(甚至女老师)要积极的利用可利用的空间。学习站在高处看地形、路径的曲折分布、方位的概念,积极学习认识身处四周的环境、积极参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多和胆大自在的女生交朋友,也和校中其他同学发展各种串连的关系,以便借着他们的带领和帮助,对不熟悉而陌生的事物和地点发展掌握或拓展活动的范围。在这些方面,老师们所表现的支持和鼓励是绝对必要的元素。
向外伸展开拓,是克服性别劣势的必经途径。女人、女学生只有不断尝试发展出这种能力,才能真正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