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
《美丽少年》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纪录片,一部有关青少年同性恋的纪录片。青年导演陈俊志拍摄了台湾的第一次同性恋婚礼,在国际影展中得奖之后再度出机,以台北市数名自在的青少年同性恋为主题,记载他们生活中的交往关系和家庭生活,在影片中呈现了健康活泼的同性恋青少年形象。这部纪录片尚未正式上演,但是我们觉得性/别教育蛀书虫大概不介意啃一点胶卷,在此抢鲜呈现给我们的读者。
《美丽少年:性异议的小王子》一片的问世有其深刻意义。
就个人层次而言,这部片子不但显示了这一代青少年的自在自得面貌,同时也显示了座落在同学和家人之内的同性恋青少年常生活,使得同性恋的生活和存在更为平常化,更为融入社会。
就公共层次的意义而言,这是同性恋及其家人和朋友的集体出柜现身,也以此对社会上的其他人提出挑战。如果你是恐惧同性恋但是故做开明状,还满口说包容关怀,要帮助、要辅导那些青少年同性恋,那麽这部片子中青少年同性恋对自我身分的平实自在会让你汗颜。如果你是那种故做专家状的乌鸦嘴,专门说同性恋多么的心理有问题,生活调适难,那麽这部片子中的青少年同性恋就要用他们的健康活泼来戳破你所有的伪善面貌。
过去我们常常听说同性恋的自杀率很高,因此要积极给与他们辅导和协助。但是“辅导”常常和“适应”连在一起,而辅导的立场常常不是寻求积极改变并创造更为友善支持的社会环境,好让同性恋青少年不再承受异于寻常的压力和挫折;相反的,“辅导”常常是要同性恋青少年扭曲自己,以“适应”这个压迫他的异性恋社会,要原本可以活得好好的人接受暴政,接受歧视。
老实说,每一个自杀的同性恋个案恐怕都和这个辅导的基本心态有关。你想想,这个社会不肯开怀的欣赏同性恋,支持同性恋,而总是把她们当成需要辅导的问题人口,需要被导正的偏差份子;这种敌意和冷漠,以及对基本人权的漠视,对异议份子的放逐孤立,这些恐怕都是使得同志自杀率过高的原因。
《美丽少年》的问世则以青少年同性恋的健康形象让所有的辅导哑口无言。
或许辅导人士会认为这些青少年昧于现实,没有看到同性恋的日子中也有困难,也有痛苦。不过,这是废话,谁会认为世界上一点困难一点痛苦都没有?
或许辅导人士会认为这些青少年是价值观混肴,没有看到同性恋或扮装反串是有问题的倾向。可是,真正有问题的正是这种断言,真正伤人的是狭隘的眼光,是对异己的丑化和排挤。辅导人士又为什麽看不见自己的偏见有问题呢?
真正的问题不是青少年,她们有些即使感觉羞耻罪恶,这也不是天生的感觉,而是在无数被丑化、被嘲讽、被孤立、被责备、被专家挂标签之后的结果──《美丽少年》已经用最真实的影象记录了青少年同性恋根本就可以不带着这些负面情绪鲜活的活着。
因此,真正要调适的是那些恐惧同性恋的异性恋者。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同性恋青少年加以辅导,而是对那些狭窄封闭的异性恋者加以辅导,好让她们用平常心来看待自己的异性恋性倾向,不要再以为这是世界上唯一的性倾向,不要以为别人都有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辅导异性恋,不要脱离现实,不要污蔑抹黑他人,不要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这种妄想自大症的表现是很病态变态的。
相较之下,《美丽少年》的平实和自在,《美丽少年》的诚实和开怀,是何等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