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中我们常常被问到:两性平权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什麽?倒底两性平权教育是什麽样的教育?各级学校也忙着举办相关的研习会,好为教师们恶补一番。同时,两性平权教育正在开展之时,就有很多人急着说,真正重要的工作其实是写学生的教材,“要不然老师要教什麽呢?”而一旦我们开始制作尝试和新世代青少年对话的教材时,就会屡次被提示,“教育目标要明确”,“要清楚的告诉学生、教师、父母,这本教材念完後可以学会什麽,它要传达什麽消息”。
性别平权与多元平权
就在这些急切的询问以及斩钉截铁的要求中,我们看见了两性平权教育的真正问题。
因为,这样的教育,还是假设了一个单向由上到下,由老师传达给学生的威权教育架构。这样的教育,还是以老师和教科书做为所有正确知识和答案的源头。这样的教育,还是只有一套正确的知识内容,一套正确的行为举止。在这样的教育里,学生只能做接受的那一端,而没有协商讨论的余地。
根本的来说,这样的教育,再度肯定了一个极度不平等的关系,老师和学生各处在这关系的两端,学习,只是灌输、教导、训示。而遗撼的是,存在在教育体系中的这种不平等关系,和那个存在在两性社会角色间的不平等关系,是息息相关,互为奥援的。
君不见,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常常就等于师生之间的位置和关系。
没见过女人崇拜男人时的眼神吗?没见过男人得意的向女人示范一个复杂的解说吗?反过来的情形倒很少见。
没听人说过,女人心志软弱,对现实世界的知识不足,不足以担当重任,不足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需要男人的保护和引导吗?学生也常常被放到类似的位置上。
换句话说,师生之间被说成各有身分而且权力有别,这本来就出自一个同时也要求男女有分、有别的制度。(举一反三,这个制度还要求亲子之间、长幼之间、上下之间、族群之间、贫富之间等等都各有其分,各有高下位置。)
这也就是说,渴求两性平权的人必须看见,要追求性别上的平权,就不可能不同时挑战其他层面上(包括师生之间)的不平权。
也因为如此,任何推动两性平权的教育,都需要重新检验我们对老师权威的信服,要反省我们对教科书的倚赖,要摆脱我们对学生的轻篾。这也是性别平权教育和彻底的教育改革之间最根深蒂固的一体关连。
威权教育与平权教育
这麽一来,我们的教材设计和教学过程也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考量。它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具有平等精神的讨论和协商作为最起码的学习活动,现今一贯的单向教学一定要让位。
许多人立刻会问:“可是现在的孩子就是有问题的,他们受到虚荣的诱惑,受到流行的影响,怎麽能拿他们的想法来作出发点呢?这样岂不是顺从今世的乱象?我们怎能与社会妥协?我们应该教导孩子应有之伦理道德、法律知识、个人责任呀!”
听起来是理直气壮,可是这种说法本身就出自于对孩子们的轻篾。成人的观点一直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成人的观点却一直都充斥着虚荣的诱惑(要求孩子读成人选择的有出息的科系,要求孩子考上成人认为有面子的学校),成人的价值观一直都受到流行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且只要专心读书就好,不要读什麽闲书,成家立业是人之大伦)──但是成人还是大言不惭的论断孩子们。这样的双重标准和虚伪示范又是什麽样的教育呢?
教导孩子伦理道德、法律知识、个人责任,听来都很好,但是过去一直使用的灌输法、恐吓法、死记法,老早就被证明没有什麽用处──单向的宣导只会教孩子虚幌应事,阳奉阴违而已,谁会在高压之下心悦诚服呢?连叩应节目都必须架起一个有对话空间的形式,才符合民主平等的无上目标,为什麽教育体制就是想不通呢?
再说,现代的学术研究处处显示,孩子对事物的理解不是创建在死背死记上,也不是创建在被动的接受灌输上。理解──以至于欢喜吸收和自动实践──总是创建在以自我(自利、自爽、自得)为出发点的动机上,要是不从孩子的情绪和欲望立场出发,去替他/她想,主动设法把你所要她/他学的东西,接合到他/她个人的愿景和观点上,让她的自我(自利、自爽、自得)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某种实现,那麽你的任何说法看起来都将是外加的,强迫的。这麽说来,任何强记死背式的教条教育愈是强制,愈是高压,就愈显露其竭力但无力的统治;事实上,它恐怕就只是在用这种暴力来证明自己的权威而已。
可惜,在这种制度的长久调教之下,许多人的教育理念都是很制式的,很相信制约反应的,很接受威权灌输的──因为他们在个人受教育的经验中常常就是以这些有限的方式混出头的。
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急速多元化的社会空间,一个必须用某种平等自由来保障整体社会生存的政治现实;因此,差异的教育观点当然应该享有同样的资源和扩散,差异的学习方式当然应该受到尊重和呵护,而那些制式的、威权为本的个人经验,都必须承认自己的局限。
单一口径单一方式的威权教育,一定要让路给多元并存的平权教育。
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成长
当我们开始向着这样一个平权教育的理想前进时,许多人也开始大感焦虑,他们不是不知道整体教育有问题,他们不是不知道无上的师道尊严和权威早已无法大行其道,但是他们仍然要求在原地慢慢踏步。
他们说:“任何教育改革都要站在许多教师当前的观念、态度上来着想,要让这群年龄已是LKK的教师去改变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是需要时间成长,而无法速成速效的。”他们甚至认为平权教育的宣导会在师生之间制造冲突,会让青少年学子更不相信学校,不相信教师。
(听到这种话的时候,总让人想到1989年全民沸腾要求万年老民意代表们退职的时刻,或者是在报上读到那些在心智上或知识上早已不适任,但是校方无力处理的公教人员。)
从来没有人会说,改变是一日之间形成的(连号称最有效的美白护肤霜都承认必须假以时日才会奏效)。但是掌握威权的人没有权利要求拖缓进步的速度,更何况这种延宕往往意味着青少年要继续承受屈辱。
有没有人好好想过,青少年为什麽会不相信学校,不相信教师?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大家不都是万分崇拜老师,凡事听从老师的话,还因为护卫老师的教悔而和父母辩驳吗?倒底学校和老师在多年的教育过程中对学子做了什麽,以致于青少年对学校和教师那麽不满?(别用血气方刚冲动叛逆来解释这个转变,哪能用生理原因一笔抹刹社会原因?)
有趣的是,听到这种问题时,许多人的反应不是真正去反省学校和教师做了什麽,而总是先假设青少年本来就应该相信学校,相信老师。难道学校和老师一定无误吗?我们或许希望学校和老师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学校和老师本身就是制造问题的一部分原因呢?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一昧要求维持青少年对学校和老师效忠,恐怕也只说得动某些原本就死忠的乖学生吧!
就象这些年来在性别平权的运动中,大家亲眼看到原本是弱势的女人,成长远远超过强势的男人;现在在校园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原本是无知肤浅的青少年,在很多方面成长超过了一心想要教导她/他们的老师,可是许多老师却仍然不肯虚心,还想拥抱威权的最后余晖。殊不知,我们愈来愈进入了一个新的教育氛围:以老师的权威身分服人,决不如以德以智服人。

要求学生继续接受学校和老师的权威也只不过是做势装腔,维持一个严厉的、无误的、权威的假相而已。讽刺的是,成人也好,孩子也好,都早已看穿这个阳奉阴违的把戏。
现实的教育与粉饰的教育
大家看穿的不仅是教育中的阳奉阴违,也看到了教育的不近现实。
过去一年中,我们在撰写各种和性别平权教育相关的材料时,常常承受各方的关切,许多人向我们提出各种质疑,觉得某些东西是不能进入教科书的,某些现象是不能在官方的作品中明说的。(这里包含了避孕、保险套、坠胎、婚前性行为、性侵害等等。)
值得大家思考的是,这些东西都是在媒体上、在坊间常常遭遇到的材料,那麽为什麽不能包含在内呢?
有人说,既然它们已经在报纸、电视、漫画、A片中出现,而且呈现得更为刺激,那麽我们就不用再多加着墨了。
这也就是说,就让这些事情以它们在媒体中的面貌继续存在吧!我们就算要提到这些议题,也应该用非常严肃、非常严厉、非常正经的方式告诉孩子这些事情有多严重,有多伤害,以提醒他/她们保护自我。
老实说,这些事情的后果有多严重,会有什麽伤害,早就被各种宣传强化覆诵了,但是还是屡见不鲜。显然问题关键已经不是我们有没有用这些严肃的态度来谈它们,搞不好,我们的严肃态度就正是使得这些问题无法以别的建设性的态度来对待的主要原因。
还有,说一件事情的后果很严重,就能帮助孩子保护自我吗?这种恐吓的言论难道能让孩子就此不碰情欲的事?(说了吸烟有害健康,人们还不是照抽不误?显然说这种话没有多大说服效果,真正的关键还有待我们去发掘。但是,避而不谈,或者太严肃的谈,都不会帮助我们找寻别的动力。)
还有人说,这些问题固然严重,但是“对于许多似懂非懂的孩子而言,会存在幻想,甚至回到家不愿意父母碰触身体。例如原本每天要互道晚安的子女,会不会不敢再与父母相互拥抱?这种原本良性的亲情表达是否会被孩子误解?其次,原本已被凌虐的儿童看到这些描述,内心创伤是否会导致他们更严重的情绪障碍?”这样不是会造成亲子之间的紧张状况吗?这样不是会破坏父母的形象吗?
父母的形象是什麽?这个形象的维护有什麽样的急迫性,以致于我们的教育必须掩盖“天下有(许多)不是的父母”这个事实?而我们对父母形象不计代价的维护,恐怕正是使得许多孩子说不出他/她们所受的凌虐的主因。
至於已经被凌虐的儿童是否因阅读到这些描述而再度受伤害,老实说,伤害之所以能持续形成伤害,正是因为我们不让它痊愈,正是因为我们把伤口掩盖在脓血中而不让它风干结伽。毕竟,凌虐的可怕,和我们对凌虐的过分想象有直接关连。
平实的让痛苦沈淀,让痛苦转化为另一种经验,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务实的面对现实的学习;这要比竭力的回避和掩盖来得更能让受害者有力量。问题是,我们这些成人能展现那种平实和务实吗?我们能不再过分夸大痛苦的可怕,只为了警示孩子、恐吓孩子吗?还有,对残酷社会现实的认识,会让孩子对所有人都失去信心吗?会使得原本温暖的家庭添上几分猜疑吗?在某些方面来说,有可能──特别是当孩子周围的成人使得她对身体、对性太过紧张的时候,或是当成人拒绝用更大的诚意来证明亲情的时候。因此,问题关键还是在成人。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日渐复杂动荡的现代社会,而且在同样的逻辑之下,对残酷社会现实的无知无感,会让孩子对所有人都太信任,会掩盖家庭中的暴力凌虐,无数的恶例已在眼前。
如何向孩子呈现现实的世界,是一个值得多方讨论、多方尝试的事情,但是“蒙上(孩子的)眼睛就以为(她/他们会)看不见”的态度,是决不会帮助她/他们碰触到现实的。
结语
如果性别平权教育是一个突破的教育,是一个追求改变现况的教育,那麽就让我们彻彻底底的来推动一个多元思辩的空间吧!
如果性别平权教育只想止于家务分工、就业平等、两性尊重、和乐融洽的新道德教育,而不容许更多的改变,更多的挑战,更多的愿景,那就准备接受批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