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与恶意之间──中小学教师的两大隐忧 何春蕤


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在校园中所面对的两大隐忧,莫过于(一)无所不在的性侵害和性暴力的阴影,以及(二)愈来愈频繁的学生爱情和身体关系。

有趣的是,这两种现象不但是性领域中两个极端的表现方式,更是紧密相连、互为因果的。
性侵害和性暴力的阴影

桃园地区厢型车掳走女生案、高雄地区女童遭歹徒施暴案、竹东地区国中女生遭同学集体凌辱致死案、屏东女学童被成人凌虐致死案等等,使得各地的老师和家长人心惶惶,担心自己的学生和子女也会遭遇到这种情况。这些案子在彭婉如、白晓燕命案之后陆续曝光,也使得它们得到比平常更大的关注,造成所有女生和女人们更多的恐惧。

传统的各种防暴之法,多半只是要女生多加保护自己,少一人独行,少夜间外出,少穿着艳丽。可是,这些案子中的受害者遭害时多半不符合这些条件,案件却仍然一再发生,显然,要解决这个问题,绝不是叫女生保护自己而已(毕竟,有谁能提供24小时的保护呢?)更何况,愈强调保护,就愈增加惊惶,愈惊惶,就使得女生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这种恶性循环的后果,我们不能不想。即使我们叫女生根本不外出,现在我们也慢慢发现,女生遭受的许多性骚扰和性侵犯其实大多来自亲密熟识的成人(如亲戚、邻居、甚至父兄),而事情发生时,女生摄于成人的权威,多半根本无力抗拒,事后还不能控诉,因为说了也常常被家丑的信念完全隐抑,或者被大事张扬成为二度伤害。

在这种四面楚歌而又无助无力的状况下,显然那些教导女生自保的说法是不会改变女生的困难处境的。更彻底有效的防暴之法,恐怕反而是鼓励女生自强。

这也就是说,我们调教女生的方式必须改变。我们不能再把女生养成容易受骗受伤受恐吓的小绵羊,而应该在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她们更身强体壮,机灵反应,信心十足,彪悍自主,不轻易受屈於权威(也就是不象传统温婉贤淑的女性形象)。事实上,也唯有这种全面自主自信的女生才比较容易做到保护自己。

老师或许会担心:女生就应该象女生,温柔贤淑,怎麽能强悍体壮呢?

老师或许也得面对一个现实:传统的女性形象在此刻的恶劣情势中已经不足以让女生自保了。

老师坚持:可是,我不知道要怎麽调教这种气魄啊?连我自己都不是那种人啊!

别担心,这种比较强悍的女生在学校校园中其实已经存在,只是她们在成绩和品行挂帅的教育中常常被当成问题少女、大姊头,长年被体制排挤,被老师放弃,被同学回避,也因此反而把她们推向社会中的不良力量,促使她们做出更大的犯槼行为。

真正全面的“因材施教”,就是尽早排除对“坏”学生的偏见,对她们表现更大的善意,把她们当成学生中的另一种表率(不是说行行出状元吗?),更重要的是,善用她们在日常所累积起来的经验气魄,鼓励她们分享处理危险情况的诀窍,或者进一步和同学一齐研究讨论如何解除危机。这种做法不但可以使她们有另一些建设性的活动可以从事,在正常教学中得到成就感,从而减少她们投入恶势力的机会;同时也可以让那些本身的经验和资源很有限的老师们可以比较轻松的进行生活教学。

或许有人会担心:这样会不会把好女生教坏?

愈是这种简单的问题就愈需要复杂的回答。

所有的好女生其实都有她们“坏”的一面,只是平日被各种期望压抑下来,或者在伪善装乖及矛盾自责中度日,反而使她们更加无力。事实证明,愈“好”的女生(淑女)也就是愈脆弱、愈容易受伤、愈需要别人保护的女生。而在当前恶劣的状况下,我们需要让女生不再那麽“好”,也就是不再那麽好上当受骗;要让她们“坏”一点(脑筋活泼古怪),“强”一点(身体灵活强壮),“狠”一点(反击准确而有力),才能真正有自强自保的力量。而“坏”女生在这个时刻是重要的经验榜样。

当然,在这种教学中,老师并非完全放手让这些原始经验以其本来的面目传达,而是运用循循善诱和多元导向,来让“坏”女生的经验和智能戴上另一种建设性的意义,转化成为另一种有用的资源。

换言之,不是把“坏”女生当成反面教材,责骂她们,孤立她们,而是积极肯定她们的经验智能,使它成为正面可用的教材。因此,进行这种教学活动时,老师需要做的是友善的鼓励她们分享经验作为全班的讨论,老师则在过程中创意的转化其中的意义,发展出各式各样可能的实际运用,当作教学材料,以此间接鼓励并教导“好”女生有点坏,又不太坏。

可是,要是老师平日就排挤这种“坏”女生,她们又怎麽会愿意和全班沟通分享呢?因此,根本的关键是老师态度的彻底转变。

更具体的说,在日常的校园中,遇到有女生声音很大,态度强悍,特立独行,和男生打架,老师不能再象过去一样立刻加以制裁,训示她要像淑女,反而要从其中发展可用之材,进行对其他女生的机会教育。

比方说,老师可以把女生集体带到合适的角落,鼓励她们学那个“坏”女生一样放肆的大叫大喊大骂,然后集体讨论研究,怎麽叫喊比较大声而不费力,喊了以后有什麽感觉,什麽时候不适合大叫大喊,什麽时候需要大声叫喊谩骂,可以喊些什麽样的字眼才有吓阻的效用。这种做法不但让女生有机会练习操作自己的声音和气魄,放松平日的自我压抑,也同时教她们分清楚什麽时候摆出什麽样的态度。这才是有效的机会教学,而且一举数得。

或者大家也可以集体沙盘演练骚扰强暴的情况和应对之法。女生们可以自己主动在日常的阅读(漫画、小说、电视剧、电影等)中收集各种相关故事──反正她们平常就常常读一些老师不推荐但是她们爱读的东西──并且向全班提出有系统的报告,再全班集体讨论在故事中要怎麽样的反应才能让女主角逃过一劫。大家脑力急转弯,激荡出各种不同的招式,甚至可以请平时爱打架的男女同学来说明什麽才是有效的抗拒招式,把后者的暴力转化成大家可用的防身之法。由于学生是以轻松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露骨地谈论这个原本让人感到恐怖或尴尬的话题,所以会有助于学生在直接面对实况时克服恐惧与羞耻心。此外,由于这种活动是由学生自己的位置出发,而非透过警察之类的成人专家示范,因此往往会有更切身的效果,不但可以训练临场反应,让女生慢慢不再谈暴色变,反而养成多阅读多思考的习惯,更可以把恶势力转为有用的势力,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又是一举数得。

要让女生有动机做这些改造自我的行动,不能只靠老师提倡(在拥挤的教程中,老师能教的也实在有限),因此,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女生心灵有更大的轫性。因此,有“坏”女生在教室中谈性、谈身体、甚至讲三字经时,老师不必制止处罚;毕竟,这些讨论正是让女生更自在更自信更不恐惧的机会。和前面一样,老师要做的,只是建议她们分辨何时是合适的时机,让同学加入讨论,用创建共识来取代老师权威指示。要是担心她们太过关注这个题目,或者太爱讲脏话,那麽就应该提供其他各种相关的有趣讨论题目(例如,哪种速食最适合约会时吃、哪种口香糖口味最好、那个明星的色彩调配最有美感等等),以转移兴趣。另外,如果话题刺激但不太深入(比方说,只是小道消息的传播或谈一下就转往其他话题),老师可以旁观而不加评断。总之,老师的平实态度会传达给女生一种新的自信和自在,知道这种话题不必成为女人心中的毒刺,而可以平实面对。如果话题很深入,老师或许可以加入讨论(而非制止),巧妙的把其中的可用之材提出来,带往比较有建设性的方向。这些都需要老师临场有平实平淡的反应,而不能用过去大惊小怪的道德谴责态度来打压。

总而言之,恶劣的性别环境要求我们用更大的创意来思考对应之法,而现有校园中已经存在、可以被使用的对抗力量和资源,是我们需要主动呵护和开发的。

另外,一般学校遇到性骚扰和性侵害事件时也常和一般家庭一样,以家丑的方式企图把案子压下来,结果造成更大的伤害。第一,加害者于是逍遥法外,继续作案,使得未来有更多女生受害。第二,受害者的正义没有得到伸张,反而引以为羞耻而自责,形成对受害者更大更深远的伤害。第三,前事之车无法形成经验和教训,无法由其中发展更有效的防范之法,我们对性骚扰和性侵害于是持续感到束手无策。考量这些恶果,学校在遇到这种重大事件时,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性是丑闻”的成见,应主动处理,以免造成更大的危险及伤害。

另方面,有些学校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囿于过去累积的性压抑与性无知,往往以异样眼光、或耳语、或悲愤、或过度怜悯、或挖掘窥密等等态度来看待性骚扰或性暴力事件,反而对受害者形成二度伤害。

因此校方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冷静的处理,平实的处理,老师们平时看电视休闲时就应该多看侦探影集,学习像福尔摩斯办案一样,抽丝剥茧的收集各方证据、目击证人之类的数据之后,再做判断。而且要分清楚不同案件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完全不同。比方说,家庭中持续的性侵犯和校园内偶发的暴露狂或同学间的性骚扰,由于牵涉到的人际关系不同,年龄心态不同,往往需要随着对象的性质不同来处理。

最主要的关键则是尽力彻底消除生成侵犯事件的结构性根本原因,灵活的运用隔离、疏导、劝说等不同方式来减轻事件对当事人的伤害,千万不要再加上什麽“一生的伤害”式的情绪反应。性犯罪就是犯罪,就是依调查、依法来处理的事情,没有什麽特别“丑”或特别“恶”或特别“恨”。成人不再在这种事情上贯注欲望和情绪,才不会在孩子生命中继续制造这种事情的附带效应。换句话说,学校既不能轻看以致于掩埋事件,也不能太过重看以致于形成更大伤害,这里的分寸拿捏需要校中同仁共同提醒共同反省。

总之,我们遇到这类案件时,需要脱去原来的羞耻避讳,正面迎战,细心处理,平时则多做不落俗套的演练和准备,这样多管齐下才可能真正防暴。一句话:防暴不能只是增加女性的恐惧,防暴必须积极改变女性的无助处境。

学生发展爱情和身体关系

除了恶质的情欲事件之外,中小学教师另一个头痛的问题就是青少年的身体情欲探索。

学生书包中的情书和礼物、校园中忍俊不住的拥抱亲吻、国中生北投夜游时彼此爱抚、KTV中浑然忘我的做爱、甚至国中女生的怀孕坠胎──现在的青少年再也不是过去封闭时代的青少年那样对情感和身体一无所知,只憧憬而无行动(过去也没有机会和资源采取行动)。事实上,随着信息和商品社会的变迁,她们早就在各种图象影视中接触到情感和身体的呼召,更在各种休闲和打工的场所开始尝试做自己主人的滋味。这是现代社会所提供让孩子日趋成熟练达的过程之一,但是在教师看来却是巨大的梦魇。
或许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为什麽老师们会对这种现象那麽紧张?这其中反应了老师们自己有什麽世代和位置上的成见?

如果说,大家相信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不适合有爱情和性的活动,那麽,大家应该回想,中国农业社会中,性活动一向就是在十三、十四岁时开始进行的(十六岁的“二八佳人”常常就被人嫌太老了),爱性活动年龄的延后事实上是很近代才在教育、就业、晚婚的社会措施中形成的新信念。现在为了鼓励诱引年轻的孩子们接受这种新成槼,成人世界一方面提供各种警语,说太早进入情感或身体关系,会妨害学业、阻碍正常成长、或损害身体健康等等;而另一方面,对那些毅然选择现在进入情感或身体关系的青少年,成人世界也硬心的拒绝提供安全网,反而利用责备她们或孤立她们来继续进行对其他青少年的恐吓教育。不幸的是,最主要承担这种情欲警备总部监控责任的人,就是教师!

这种两手政策听起来好象是无可厚非(“我们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啊!”),但是有两个事实使得现在青少年的压抑处境更为不利。

第一,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信息流通、而且商品充斥的世界,既然愈是被压抑被限制的东西就愈有动力成为消费的诱因,那麽爱情和身体因此自然而然成为我们世界中最被包装呈现流通的东西,在所有的MTV、歌曲、光盘、杂志、商品中发出呼喊。在这种现实环境中,个人情欲的苏醒反而是个愈来愈早发生而且愈来愈被勾动的欲望憧憬,如果我们仍然还象过去一样要求青少年完全压抑情欲,实在是太过眛於现实,强人所难,一点也不人道。

第二,虽然老师们也曾做过青少年,但是她们成长的年月是台湾经济尚未完全起飞的时刻,周围环境中并没有那麽多的刺激和引诱,因此也比较容易承受压抑;而即使她们曾在情感身体的事上受到过成人的管制和压抑,深知做青少年的痛苦,但是一旦做了成人,一旦成功的放下了这些爱情和身体而专心学业志业,成了权威和责任的化身(也就是变成了老师),她们所内化了的社会价值往往会使她们看重维护成槼,高过面对青少年的须求。(她们的理由是:“我们做老师的也有我们的责任呀!”)。于是老师和学生在对情感身体的压抑上有着极为不同的评估,因而也使青少年很难在老师那边找到支持。少数愿意帮助青少年的老师则因为没有突破性的资源或方法,要不是终日挣扎摸索,就是因为挺身支持青少年而承受校方和家长的责难。

如果我们认清了青少年处境的不利,和她们对爱情和身体经验的须求,也看见老师在体制之内所扮演的不情愿的守门人角色,那麽,我们需要一齐来思考不太传统的处理方式。

前面我们说到女生需要长成更强悍一点才能真正防暴,因为我们体认到,防暴的教育不能只教导女生一眛的惧怕异性、惧怕身体,那只会造成神经质、焦虑、恐惧等等恶果,而且直接残害她们的身心意识发展。可是,同样的,老师们平日在校园中不断丑化学生间的爱情、抹黑学生间亲密的身体活动,这些措施不但不会减低学生对爱性活动的兴趣,反而会为学生日后人际交互时的心态种下毒素。更糟糕的是,老师对学生情欲骚动的反应,象是检查信件、盘问交往、公开嘲讽等,或是更加严厉的监控、责备、甚至惩罚,都是在威权教育下养成的对策,这些措施都在创造女生男生之间更大的吸引(因为被压抑)、更大的猜忌(因为害怕情欲恶果)、更大的矛盾(因为想要又不敢)、更大的羞辱(因为东窗事发),当然也就形成她们更大的混乱不定。

学生时代的爱情身体活动对孩子们而言一定有害吗?

没有人敢说定论,因为在不同的案例中,结果很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成人不提供实质的、友善的支持,而只是禁止、责骂、惩罚,那麽这类的青涩恋情是很不容易形成它原来可能带来的好影响的。相反的,再美好的恋情也会在成人的忧心和破坏中夭折──还拖上无数垫背的年轻生命,让她们对人性失望,对爱情畏惧,对身体厌恶,对异性仇恨。

可是,眛於现实的禁欲型教育却坚持孩子们是纯真白纸,应该等侯成熟时才开始爱性活动──矛盾的是,以我们的文化调教而论,无数结婚多年的人都还非常不成熟,那要什麽时候才能开始爱性生活呢?在晚婚的文化中,这种持续的、愈来愈长的延缓等侯,使得早已开始憧憬爱性的孩子们苦不堪言,只得终日在矛盾和混乱中耗尽心力。

习惯了禁欲文化的老师们因此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反应,她们需要思考积极帮助孩子得到适时的纾解。暗恋一下,爱慕一下,写写信,约约会,拥抱、甚至亲吻,并不一定要被当成滔天大罪来处理,更不能被当成人生极大的耻辱。

老师需要想想:

这些爱性行为是不是一定会造成什麽恶果?(事实上,很多情书使得收信者得到深刻的鼓励;很多恋情的表达使得当事人认清自己,也认清对方;很多失恋不但没有重创当事者,反而很快被新的恋情冲淡;很多接吻没有发展成性交;很多性交没有造成怀孕。)真正有问题的,是老师们所习惯了的“骨牌效应式思考”,老师们还以为有人拉了一下手,下一步就一定要怀孕坠胎了。

这些恶果有没有可能透过支持而得到避免或改善?(公开的、正面的、普遍的谈论避孕和防病知识及措施,不见得会鼓励孩子们尝试禁果,但是对那些决定尝试的孩子们而言,却是绝对的有用。对爱情的轻描淡写,对分手艺术的细致呈现,对示爱文化和礼数的平实教导、练习、和沟通,都会帮助孩子们进得自在,出得轻松。)

这些做法或许听来十分理想化──“连我们老师自己都搞不清楚这些事情,又如何教导学生呢?”

是啊!新数学、新理化、新国文、新乡土教材出现时,老师们还不是有点心虚的进教室,但是大家不都也一点一点的学习着、累积着,交换心得,进修研究,慢慢的改造了自己的教学。现在面对性别教育的挑战,为什麽就那麽强烈的徨恐呢?

显然大家对性别的问题、对爱性的问题有特别的戒心。

不幸的是,就正是这种戒心使得成人在青少年恋情中变成最可怕的杀手。

有心自我成长,有心帮助青少年走过青涩恋情的老师不在少数,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方说,积极的去了解那些没有形成恶果的恋情是怎麽样没有形成伤害的,它们有哪些有利的条件(比方说,对爱情的平实态度、对性事的知识和准备、善意理解的老师和同学),我们可不可能复制这种支持的条件来增加善果的几率,等等。

以上都是需要大家再多想想的问题。如果老师还是担心,还是觉得需要管辖学生的情感生活,那麽她可能更需要想想:严禁这些行为、羞辱这些行为,会造成什麽样的另一些更长远的恶果,男孩长成後对女孩的轻篾和仇视是否和早年受挫受辱的情欲有关?

残酷的事实是:对青少年情爱活动的禁止、挫折、和惩罚,恐怕正是日后形成性骚扰、侵犯、暴力的前因。

老师需要认识到,校园中出于善意和爱慕的情感和身体的活动,本来就是创造健全人格,充实人生经验的事情。正是因为太过压抑,才使得大家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它们,更使得当事者饥渴冲动。正是因为在教育中缺乏对这种活动的肯定和练习,才使得男男女女莽莽撞撞,不知如何用善意来表达情愫。正是因为太过强调成熟稳定永久的恋情,才使得孩子在示爱遇到挫折时,走上绝路或者伤害他人。这些都是恶果,老师们怎麽又不想了呢?

老师说:不是我要管,我若是不管,那麽学校和家长都会找我麻烦,要我负责,那我怎麽办呢?

两个答案:第一,如果老师看得清楚自己必须做社会中前瞻的力量,而不是保守的力量,那麽,从专业的立场出发,和类似想法的同侪联手,一步步说服学校和家长一齐用心创造一个对孩子更友善的环境,一齐培养更快乐、更满足、更善意看待世界的孩子,不但喜欢自己也知道如何喜欢别人。

第二,如果老师觉得现有的教育不好,但是自己又无力在其中扮演什麽积极的改造力量,那麽,至少请支持别的老师和社会运动的进步做法,支持孩子英勇的偷渡,少为她们创造障碍。

校园里禁止学生的情感身体活动,就是把孩子们往校外更没有支持的地方推。如果教师的职责是预备孩子迎接那个更大更复杂的世界,那麽老师们最好赶快开始修正自己十八世纪的旧道德观,赶快充实自己的情欲知识和开放的态度──因为,孩子们早就跑到我们前面去了!(何春蕤)


性/别研究室 本网页於2003年3月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