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老师的诞生──性别教育的新师生关系
偶尔,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新闻:“男学生不服管教,殴打女教师”,或者,“被女学生指控性骚扰,X教授冤声中遭退职”。
对于前一则新闻,大部份的人会认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什麽时候“男”学生竟然敢打“女”老师了!至於後一则新闻,一般人的反应是,连堂堂的大学“男”教授都会骗“女”学生,真是道德沦丧啊!
这两个事件的共通点在于,其一,不管是师是生,女性皆被视为受害者;其二,学生可以用她/他性别角色的位置,来对抗老师的权威(例如,男学生倚仗身体上的优势来挑战女老师的权力;或者,女学生利用“女性必然是弱势”的这种性别成见,来引发同情,以反击男老师的权威)。
这一类的事件反应出一个事实:老师和学生之间,除了师生关系,确实还有性别的权力关系在运作。而我们一心贯彻的传统师生伦理,似乎不足以应付讲求平等民主的现代社会。
男师为父,女师为母
先从师生关系谈起。
传统的师生关系,基本上是挪用了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权力结构。师长和家长一样,拥有教导和处罚学生的权力和保护学生的义务,而学生也象对待父母一样,必须对老师完全尊敬、完全服从,不得稍有违逆。在这种情形下,老师和父母之间似乎没有差别,都是绝对权威的指导者;男老师如同严父,女老师如同慈母,各自扮演起一家之长的角色。
然而,“严父”和“慈母”本身就是有性别差异的角色,代表着社会中必然男刚女柔的区别。大部分男老师受制于父亲该有的男性威严,难以亲近学生,只得继续严格管教的方式;而大部分女老师则可以透过母亲对待子女的模式,自然直接地表达对学生的关心,但也因此比较无法运行权威。这种性别上的差异会深刻的影响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会或多或少继续巩固性别的分野。
但是不管是男老师或女老师,老师们对男女学生的评价和态度却经常是一致的。例如,“女孩子比较听话,男孩子天生就比较皮”这种想法,也常让老师在无意中偏坦女学生,纵容男学生,不但在性别调教上形成固定的结果,也在公平原则上暴露了遐疵。
学校教育除了知识技能的训练,还包括孩子的性格养成。教师身为指导者,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两性形象,和对待不同性别学生的方式,都等于在告诉学生,性别有绝对的区分,因此,校园中便继续着男强女弱、男刚女柔的性别区分了。
性别平等,师生平等
近几年,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在教育的领域中,首先受到重视的就是现存的学校教学承袭了社会的偏见,在学生间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状况。例如老师普遍认为女学生比较乖,容易偏袒女学生,让男女学生因为老师不公平的处理而彼此怨恨;或者老师认为女生擅长文科,男生擅长数理,因而在教学态度上限制了学生性向的自由发展。这些都是师长的性别偏见可能导致的后果。
我们必须认识到,性别教育的目的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要把男生养成“好的男生”,把女生养成“好的女生”,然后“辅导纠正”那些在性别角色上“有问题”的学生,并且消弭那些在性方面太过活跃的学生的生理冲动。以上这些在辅导系统中常见的做法只会继续“男强女弱”、“少数就是不正常”等等这些性别成见。
性别教育事实上是要改变现况,让各种性别族群的人都能受到尊重,在教室中得到平等对待,享受平等的选择和资源。所以,性别教育必然是一种平等的教育。
性别教育既然是一种平等的教育,教室当然也必须是个民主化的教学空间。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对学生性别平等观念的养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现代的青少年有幸在台湾解严後成长,从小受到民主风气的洗礼,懂得自己有表达不同意见和不满的权利,也比成人开放、有包容力。老师在处理性别问题的时候,除了鼓励不同意见在校园中自在的出现,还应该支持校园中的边缘少数的意见,才能避免某些学生因为比较特殊(例如娘娘腔的男孩或粗壮的女孩),被视为不正常,因而遭到排挤或歧视。老师不卖弄权威,不作道德评断,能包容差异,就是给学生性别平等的最好的教育了。
在师生的权力关系中,学生除了倚靠也是成年人的家长之外,并没有什麽办法能保护自己的权益。我们必须承认,老师身为知识与人格的指导者,一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也因为拥有评定成绩、操行与惩处的权力,老师永远会是占优势的一方。由于老师是有力量的,因此对学生身体进行各种掠夺(除了老师性骚扰学生之外,体罚学生、派学生出公差、打扫老师办公室也都算),几乎不必有什麽顾忌,可见老师如果持续维持绝对优势的权力,这个权力当然是有可能被挪用到性别关系中来胁迫学生的。
在另一方面,男学生殴打女老师,则是利用了身为男性的优势,来打击(女)老师的权力。如此看来,性别的权力关系也可以用来动摇师生关系。而在男教授对女学生性骚扰的事件中,男教授虽然拥有老师和男性的双重优势,似乎可以对女学生予取予求,但是现在我们也看到,女学生可以利用性别关系不平等的事实,来让男教授的道德操守受到质疑。这也就是说,性别的权力关系可以用来抗衡师生关系的绝对不平等。
性别权力关系可以巩固师生权力关系,也可以挑战师生权力关系。女学生面对男老师时未必是绝对弱势。勇敢与聪明的抗争也可以颠倒劣势局面。
总之,性别平等和师生平等密不可分。要谈性别平等,就必须同时谈师生平等;反之,要谈师生平等,也必须注意性别平等,这样才能改变校园中的不平等权力布局。
老师和学生是各自有不同思想的个人,也是一般的男人和女人,当然有着一般人的平等问题和冲突。我们已经看到,师生的权力关系中,确实存在着性别的问题;而性别之间的问题有可能因着师生权力的不平等而更加恶化,或者在巧妙的运用之下颠倒性别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这麽看来,性别平等教育必然意味着师生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师生平等关系浮现的契机。(张玉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