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男女?──性别的社会养成
在众多的刻板印象中,最根深蒂固的要算是关于性别的印象了。以“男女有别”为出发点的各种对性别、性向的迷信,到今日依然盛行,依然限制着许多人的发展,也依然使许多人因之受苦。我们不禁想问︰女性与男性天生就有很大的差异吗?
发展心理学家指出,从卵子受精开始以至出生,男女都极为相似,例如,在触觉的敏锐度上,婴孩就尚未呈现性别的差异,力气方面的差异也极小。观察坐起、长牙、行走等发育状况,女孩、男孩的发展也是同大于异。男女在生理上除了生殖器与性荷尔蒙的比例不同外,其他象肌肉、骨骼、脑部结构等都并没有太大差别,直到三岁以后,女孩男孩才有了不同的发展,其后就更是江河日下的差别起来。
从出生时的“极为相似”到后来的“不同发展”,显示大部分的差别并非生理的、先天的;心理学家认为,除了在生理构造上的少数重要差异外,许多差异其实是从学习得来的,是被后天环境塑造出来的。
性别角色的分化
在现代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强迫性别角色分化的力量。
学校里教师对男女生的态度往往有差别,分派的工作也不同,教师教授的科目、授课方式也都会受性别的影响,这些区分和示范都会在学生的性别塑造上生成作用。例如家政老师很少是男的,体育老师即使是女性,上课也较少带学生打棒球、骑马打仗等等。课本及儿童书籍中的人物也以男性居多,女性不只数量少,而且通常是协助、服务性的角色,如家庭主妇、护士等等,要不就是软弱娇柔的公主。电视等传播媒体的戏剧节目中,男性也多是主要的、强有力的角色,女性则是服从性高、较不重要的配角,男性是经理、医生、校长、教导者,女性就成了秘书、护士、小学老师、发问者。女性若是以校长、主管的角色出现,通常都是古板、讨人厌、单身(嫁不出去的)的负面形象。
不只是学校文化有影响力,其实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也分分秒秒在形塑孩子的性别角色。性别就是人与环境交互的开始。从得知婴儿性别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朝着两个不同的大方向塑造小生命。首先,名字的选择就有很大的区别,男孩的名字透露着人中之龙、为他人谋福利之类的意义,大则“建国”、“震宇”,小则“家豪”、“富源”,显示家庭对他殷切甚至过度的期待。女孩子方面,从早年相信下一个是男孩会更好的“招弟”,到现在乖巧讨喜、服务他人的“淑芬”、“美珍”,可看出双亲对女孩的人生期望是较为保守的。童装、玩具、婴儿车等用品的选择,偏向女孩粉红、男孩浅蓝;孩子较大以后,就买娃娃、布偶、办家家酒的用具给女孩,小汽车、玩具枪则是属於男孩的。从这许多方面都可发现性别的社会区分。
在养育的过程中,孩子更因为她/他们的性别而受到不同的待遇。父母通常会鼓励男孩做动作较大、身体接触较多的游戏,如抛球、骑(人)马等,从而训练了男孩身上大肌肉的活动,养成了积极的行动力与攻击性。另一方面,双亲除了给女孩许多不同的娃娃以培养所谓的母性外,也会花较多的时间和女孩说话;这些静态的活动养成了日后女孩照顾他人的技巧与优异的语言能力,这也是女性观察力、感知力、及敏感性似乎强过男性但体能较差的成因。
不同的对待方式始于婴儿期,到了儿童期就更为明显,而这些差别待遇都塑造了孩子所谓的性别“天性”。幼儿到了两岁以后,逐渐被训练有了性别的概念,透过观察和学习,他/她们发现社会对人们的分类最常以性别为准,孩子们被教导学会了不同性别的人要穿不同的衣服,要上不同的洗手间,言行举止也会相异。从这些学习中,孩子发现了文化的性别角色,也渐渐摸索出自己应该依照哪一套模式去做才会比较容易得到肯定。
许多研究显示,孩童在模仿他人行为时,本身并不会自然的特别偏好模仿同性,同性和异性都是可能的模仿对象。事实上,对于性别角色的概念,往往是经由社会的强化所塑造出来的,是社会标准长期塑造而且要求出来的结果。
性别差别待遇
在性别养成的过程中,父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她们要求男孩勇敢不哭、有问题自己解决,要求女孩文静听话,父母也提供较多的陪伴及支持;他/她们鼓励男孩积极主动、与他人竞争,鼓励女孩消极被动、体贴照顾他人;学才艺时让(逼?)女孩学钢琴、芭蕾,以培养仪态与气质,而男孩则学电脑、跆拳,以强身健脑;男孩子在外与玩伴打架,回家并不会特别受到责难,父母还会暗自得意於儿子的英勇,女孩子玩得太野太激烈就会被骂,各种近似“嫁不出去”的威吓都会出笼,有时根本连女孩外出的权利都剥夺了。
另一方面,父母也会用颇为粗暴的方式阻止孩童进行不符合刻板性别角色的行为。女孩爬树、打架,男孩穿妈妈的洋装和高跟鞋、玩化妆品,都常常受到严厉的责备。在这方面,女孩受到的压抑相对来说比较小,而所谓“肩负重责大任”的男孩就被限制得很严。在典型的“严父慈母”家庭中,父亲通常比母亲更鼓励孩子依其性别而各自有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表现,母亲则较能接受儿子抱娃娃、女儿玩卡车,但父亲就很难忍受同性的儿子有“娘娘腔”的行为。然而由于一般家庭中,父亲的权威高过母亲,因此对儿女性别发展中出现的“异常”,多半还是表现出一种不能容忍的态度,这些待遇都压抑了孩子自发的气质与性向,造成孩子心里潜在的性别焦虑。
性别方面明显的差别待遇,无疑强化了孩子的自我概念,进而在行为表现及人格特质上都因性别而生成分化。另一方面,无法符合“标准”的孩子常常遭受惩罚和嘲弄,象这样心中有伤的孩童,将来的人生道路必定走得格外艰辛。
生命早期所创建的态度、习惯及行为模式,是决定个体成年后发展的主要因素。儿童透过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体等种种途径获得了性别角色的主流模式,进而内化吸收,而后按照社会所要求的方式来行动表现,并抑制其他方面的发展。以此来看,与其说男女先天有别,倒不如说那是个体为了适应环境、满足社会期待,经由后天学习而得的求生之道。
为了苟且存活而从小就压抑自我,这是成长过程中赔上的代价;性别的养成实际是创建在个人的痛苦上。这麽说来,固守单一、僵化标准的性别养成教育不能算是教育,只能算是残忍的慢性屠杀。
不过,这种人为的灾难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不要硬性要求孩子的举止符合传统性别二分的行为模式,鼓励每个人都尽性发展自我,也学着去欣赏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向。因材施教比“因性别施教”有效且符合人性。
非男人和不女人
人类的性别就分为“男”和“女”?男人阳刚,女人温柔?如果真的性别可以这麽简单划分,为什麽同样是女性,古代的女性和现代的女性,西方的女性和东方的女性之间,竟有这麽大的差异?或者性别终究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彼此交互而生成的一种无形规范?
中国传统社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鼓励男人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鼓励女人变成柔顺乖巧的小女子而已。但是现在家庭结构、工作型态、社会状况都已经大幅改变了,识时务的“大丈夫”勇敢的迎向潮流,卸下自己五千年背负的君子重担,为塑造自己“新好男人”的时代形象重新出发。这些男人接受女人已经不同往日的事实,他们清楚,如果要把女人拉回原点,自己也只好再度成为家庭和工作的机器;而现在女人因应时代的呼召而走出家庭,正好让有前瞻眼光的男人看清自己的困境也尝试解放自己。他们不再凡事主动,凡事掌权,约会地点可以由女方作主、和女生出去用餐不必一定抢着替她付钱,男人不再总是以不苟言笑的君子自许。事实上,越来越多男人走入服务业就在说明有亲和力、善于表达情感、体贴、细心等等,都不再只是女人的特质,有圆滑交际手腕的人更胜过那些太过刻板、僵硬、说一不二的男人,他们有时还甚至会向女人撒撒娇表示性感。不硬充大丈夫的“小男人”有时还挺吃香的。
如果你到现在还认为男人就是有担当、理智、主动而积极的人,而女人就是温柔体贴、依赖而感情用事的动物,那麽在现代社会,马上就会有数不清有男人身体却不象“男人”的人出现在你面前,也会有一大票有着女人的身躯却不“女人”的人占据你的眼帘。
非男人和不女人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她/他们一直都在历史中游走,她们一直在我们的周围,以他/她们暧昧模糊的性别面貌召唤着众多悸动的身心。只是,在这个性别越界的时代,非男人和不女人有了愈来愈明确的存在。(看看电视上有多少骚动性别身分的广告和表演,看看周围有多少跨越性别规范的行为和生活,你就会知道自己坚壁清野、截然二分的性别身分,是属於多么久远的过去。)
事实上,性别的优劣区分是历史的产物,性别的定槼和成见也是这样。经过工商社会到现今的信息媒体社会,社会的变迁正在呼召非男人和不女人。正是因为他/她们不够像单薄单一的“男人”和“女人”,反而使得他/她们特别容易适应现代多元社会的要求,他/她们不会固守僵硬不堪的性别分野,反而有比较高的适应力,在现代社会中可说如鱼得水,他/她们不但有更多的人生选择,也拥有最健康开阔的身心。所以,生活在日趋多元化社会的今天,在人际交互模式和从前大不相同的情况下,性别角色的多元化早已是必然的趋势。具有历史眼光的人应当乐见如今性别角色的多样化,也乐于尝试扮演不同性别角色带来的乐趣吧。〔金宜蓁、涂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