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授受不亲到第N类接触──性观念的现代发展

一般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不用学习,不用担心,只要时候到了,天生自然就会。可是,事情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事实上,从历史上看,性观念、性活动的内容、形式都不断变化着不同的面貌,而人们对性抱持的态度和观念也不会固守着单一的模式。

如果将性观念放回不同的历史分期中考察,应该有助于我们对性观念的现代发展有所了解。

农业社会的性观念

在封闭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为了能有更多的人力投入自家的农事生产,子女的多寡一直是一件大事,性的重心就放在生育上。由于当时的平均寿命很短,生活又很困苦,一般人能活到三、四十岁就是不错了,因此男女结婚年龄普遍很早(十四、五岁结婚是常有的事),婚前很少男女间的接触,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婚,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传宗接代。传(父)宗接(父)代这麽重要,是为了确保家族的土地拥有权,妇女的贞洁就是确保子女血统纯正的手段;她被要求对她的丈夫从一而终,在婚前保持完璧之身,婚后一辈子守着丈夫的家,操持家务,为他生儿育女。生育成了妇女人生中唯一最重要的事,在这方面不能符合传统家庭要求的女人,在夫家的地位马上一落千丈。可是,不管是因为不能生育,或是无法生出男孩,她的丈夫都可以借此为名目而另娶妻妾,冷落她,她在夫家里成了被“另眼对待”的存在,可能是忽略,也可能是冷嘲热讽。回娘家吗?恐怕就连自己娘家的父母兄弟也以她为耻,因为──“能不能生(男孩)”是农业时代用来衡量一个女人价值的唯一指针。

在性等同于生育的年代,女人的身体是生产的机器,她只知道婚后应该将这身体供给丈夫使用,为他产下子女,而在这一刻之前,她必须看守好自己的身体。在这个隔绝身体的前提之下,女人的身体被特殊的时代背景包裹成随时可以引发(男性)欲望的物件,可是她同时也被期待去阻挡这种欲望的发起或持续。所以,未出嫁的女人必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必须用衣饰把自己的身体包裹得紧紧的,她最好不去理会男子善意或恶意的搭讪,甚至不能和男人并肩走路。所谓人言可畏,一旦男女之间有所踰矩,有关女人的舆论都显得较为负面,大略是:“她怎麽这麽不检点?”“男女授受不亲”的男女防线使得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都成为引爆性欲的可能来源,结果女人只要在婚前与任何男子有任何“身体授受”的事实,都必须终结于一生的(良?孽?)缘。这些举动在现代看来都是十分平常的,但是在那时却是攸关妇女一生的名节问题,不小心被男人碰到春葱似的小手,或与一个陌生男子说上一两句话,如果她没有准备嫁给这名男子的话,将来的婚姻路途也必然是充满坎坷的。也难怪在传统社会中,和性与身体相关的任何言论都使人闻之色变,因为在那个历史脉络中,性是家族的大事,是人生的大事。性是可能要女人用性命来看守的东西。

工商业社会的性观念

随着工商业社会的兴起,新兴工商事业对劳力的须求,以及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与日俱增的教育须求,都要求年轻的男女全身全心投入,经济有成的诱因使得延后婚龄成了必要,经济上的独立则帮助年轻的一代逐步摆脱父母作主的媒妁婚姻和身体控制。这些因素都在性观念上形成相应的变化。

由于受教或就业,在工作场所中,在就业市场上,在教室里,单身的男女开始有了比以往更多的机会接触。因为有着不断接触彼此的机会,青年男女在婚姻之前多半就先认识彼此,不象农业时代总是和陌生人结婚,和陌生人做爱;更因晚婚愈来愈盛行,工商业社会的男女在长期的未婚期间可以多多结交异性朋友,有更多机会比较和选择,而不必一次约会、一段交往就终生不渝。当男女的交往愈来愈频繁时,因应这种求偶模式的转型须求,在情欲文化上也因此有了与农业时期很不一样的发展,婚前交往可以到郊外踏青兜风,到咖啡厅、舞厅、电影院交心交身;为了满足并进一步开发这些情欲须求,不管是流行歌曲、电影或小说情节,都有意无意的将激情的情节当成重要的发展场景,爱情遂逐渐成了男女结合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

这麽一来,农业时代由父母做主的婚姻就面临了“子女为爱情而自主结合”这个观念的挑战。起初,自由恋爱也受到传统观念的阻扰,酿成不少悲剧,有些彼此相爱的男女因为得不到父母长辈的认同而殉情;有的勉强接受父母的安排,过着不快乐的一生;更有些男女因为选择了相爱的人,而必须切断和自己家庭的关系。然而这些在当时一般人眼中属於离经叛道的情况,后来都渐渐的被接受了,到今天,有了爱情才步入结婚礼堂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很少会再听到有父母会无法谅解子女经自由恋爱而步入婚姻,倒是常听到类似“没有爱怎麽可能结合?”这样让古人错愕的论调。

自由的爱情,自主的婚姻,逐渐变成常态;可是,虽然男女同样追求自由恋爱的甜蜜,也在这个过程中经验许多不同的对象,但是女人显然还没被允许像男人那麽自在──特别在要求女人对童贞的保持上,不只男人要求他的女人保持处女之身,报章杂志也会谆谆的告诫未婚女孩要为心爱的他守贞,不要轻易允诺男子的性要求,连爱情专家也三不五时的警告女人,会要求婚前性行为的男性以后绝对会负心而去。这些建议和警告,与其说是为女人好,倒不如说是继续维系性活动上的双重标准;但是同时,婚前性行为、外遇、出轨、第三者介入、甚至同性恋等等婚姻之外的恋情也并非罕见,只是总会很快招徕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孤立。换句话说,这个时期的性观念仍然围绕在“步入婚姻”为正轨的概念下,努力劝戒并导正那些脱序的人和他们的行为。

当然,愈来愈明显的晚婚,愈来愈频繁的人际接触,愈来愈流动的关系,事实上已经使得传统保守的性观念大大向前跨了一步。最明显的就是,女人逐渐脱离了农业时代的角色限制,可以出外自在行走,可以穿着各式新款的时装,露出原本带有性暗示的手臂、小腿、大腿、前胸、后背,可以自在地和男同学、男同事聊天,可以牵着男朋友的手而不必担心将来万一嫁给别人时将会有不幸的婚姻,甚至连婚前性行为或是同性恋情都逐渐成为可以被接受的关系。这些都是在前一个时期不被容许的事情,但是在变动复杂的大环境中,终于渐渐让愈来愈多的人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独特的性关系模式。

媒体信息社会的性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白热化,现在我们愈来愈步入媒体信息的社会。在媒体信息社会中,人际交流的管道更加多元化,在实际空间中因为交通运输越来越便利而迅速,人们为了教育或工作从乡村到城市,从本国到外国发展,人口的移动较以往更为迅速,人际的接触面也愈形广阔。媒体的发展更使得人们天涯咫尺,透过电话、传真和电脑互联网,可以在瞬间掌握消息、达成协议、结交朋友、谈好交易,不再局限在最贴近自身的物质空间中。知识的传播和接收不再只透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纸笔书写,电视、电影、互联网等都进一步达成“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理想。

在这种硬件环境中,欲望在快速的媒体上随着信息流窜,也就不足为奇了。各种避孕措施、各种新情报、更多隐密的联系、更宽广的交友管道、更间接的交互方式,都提供给情侣消磨时间的机会,也使得人们有更多机会尝试不同的性对象。

身体流动和信息流通型态的多元化,造成人际网络的快速扩大。现代社会中人们虽然和前一时期的人一样有频繁的接触机会,但是却因为现在这个时期高度的流动,而保持着一定个人距离的生活型态,也让生活其中的人有很多机会可以发展多重多元的情欲关系,而不必然和每个对象保持长久稳定的全面关系。坦白说,以前最被看重的“承诺”,在今日是最给不起的束缚。

其实,即使在以往婚姻家庭比较稳定的社会型态下,也有许多人感受到天长地久的关系所带来的痛苦压抑,特别是在暴力和虐待的情况中。只是当时并没有发抒的管道,胆敢出轨的人又总是遭到严厉的惩罚,于是那些痛苦和渴求只得被强自压抑。现在,在信息快速流通、人际交往更加流动和方便的现代社会中,这些压抑自我的痛苦终于有了解放的契机,人际之间的交往不再因为必须维持的稳定状态而把自己绑在责任和义务之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着距离感而更可以操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自主权。

就拿交朋友来说,不管同性异性的交往,合则一起,不合则散;没有太强的预期和执着,就不必有太过痛苦的经验。特别在互联网上,那些大谈恋爱的网友可能彼此根本没有见过面,但是网络恋情一样动人心弦,然而正在和A谈恋爱的B,可能同时开好几个窗口,和C、D、E……等同时进行感情的交流。这些都不是以往的人们可以想象得到的情景,这些经验和期望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心灵情感结构,使他们能更容易开始,能更自在的结束。现代人在夺回个人身体自主权的同时,也开始经验不需要实际的身体接触来实行的爱恋,就算在这个阶段谈性,也已经不再带着过去的强烈严重性。

另外,当性的信息和图象不断透过各种不同的媒体和网络管道吸引有意或无意的人时,那些原本缺乏情欲资源的人也透过不断信息的刺激,开始思考原来因资源缺乏而造成的不平等空间。信息和资源的流通,使得许多原来视为禁忌的事物日趋平凡,这对原本较难拥有资源的妇女和青少年而言,帮助最大。新的、更方便的避孕方法,以及肯定坠胎权利的论述,都支持妇女自主决定何时要生小孩、或是要不要生小孩;代理孕母的出现,帮助了那些因身体的问题而无法自己生育的妇女达成愿望;情趣商品的流行普及,更给可能早就淡漠的夫妻关系注入一道活水;即使对未婚的妇女和青少年男女而言,情欲图象和交友机会都随着媒体信息的流通,而变得不再那麽遥不可及,避孕知识和坠胎的平民化也给予婚前性行为多一层保障,更为那些不幸被强暴的妇女解除了“可能怀孕”的阴影。信息取得的便利,使妇女追求实现自我时不再必然带来“恶果”,相对的也增加了妇女和青少年对自己身体自主的权利。

历史性与性历史

从性观念发展的历史踪迹来看,性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应社会模式的须求而框限个人的身体活动。这麽说来,社会变动当然也就意味着性观念的变动,这和世风日下没有关连,也谈不上什麽“不道德”的说法。既然如此,一昧执着於以往保守的性观念不放,只会徒然使自己在新的情境中受苦,被人视为跟不上时代潮流罢了。因应当前社会环境而衍生的情欲多元须求,身处其中的人需要看清传统的贞操观念只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现今高度流动的社会中已捉襟见肘,如果一昧坚持保守的禁欲观点,恐怕只是增加个人的自责和痛苦而已,对帮助青少年面对身体,一点好处也没有。[涂懿美]

 


性/别研究室 本网页於2003年3月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