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流动的三度空间──具体打造性别平权的校园空间

空间撑起了也限制了人的生活。我们常说要规划空间,事实上,人在使用空间的同时,也就被空间规划了。泥泞坎坷的小径不好走,人们就比较不会在它的周边地带活动,林荫大道风景好,人们就把它当成观光据点,在它的周围构筑商家住家。

在地狭人稠的台湾,可以说主要是空间塑造了用户:住在窄小的公寓,不容易有明朗的心情;走在众车竞先的街道中,当然也没有安全感;生活周遭绿地少,当然视力、体能较差,也不易放松身心。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生活的重心既然是校园,一天当中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自然也会受到学校环境的塑造。校园的空间虽然看起来是静态的,但是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却是强大的。要实施性别平权教育,与其灌输抽象的“尊重异性”,倒不如从提供性别平权的空间与活动做起。

空间分级制

在升学制度下,教室不只是学生听课的场所,也是教育制度区分学生等级,主观决定学生价值的地方。众所周知,身高并不是排座位时唯一的考量,学生的性别(男女交叉座、梅花座等)、成绩(月考分数、名次)、个人状况(视力问题、特别顽皮、将好友分开等)、以及其他各种因素都决定了学生在教室中的分布位置,而这些因素中都充斥了性别的运作。

最明显的就是,女生一般而言会被安排坐在教室前面的位置,这不但是因为她们的个子比较小,更重要的是她们的功课比较好,上课比较用心,坐在前面好做全班榜样,对班级管理有利。可是,有趣的是,虽然女生相较之下比较好管理,老师比较不必费心,老师们却不太肯把不好管的男生、需要多费心思的男生调到教室前面来坐。老师们说是担心男生变成教室中的坏榜样,在教室前面会更加影响到别的学生的学习,考量这种可能,老师决定把男学生留在教室后面,因此也间接的告诉他们,老师已经放弃他们,让他们坐在后面的边缘的位置。这种空间的安排使得男生和女生感觉自己和老师(也就是学习过程)的距离极为不同,对自己课业的期望和用心程度也会有差异。

除了性别的因素之外,教室的空间安排也常常为了性的考量而调整。在男女合班的教室中,老师有时喜欢硬性槼定男女分开坐,以免她/他们有太多接触机会,衍生情愫;可是有时又硬性槼定男生女生交替坐,说是用彼此之间的兴趣和吸引来督促男生女生做出最好的表现来,说是派女生督促男生多用心──事实上,这种安排往往强化青少年的紧张和不自在,而且因座位而形成的配对之说,也使得学生心存顾忌,坐立不安,因而影响学习,老师对不同性别主体的差别期望更使得学生心生不平。

不管老师如何安排座位都可能生成各种效应,因为我们生活的空间中老早就流动着各式各样的性别偏见和性别吸力(及推拒力)。因此要改善这种情形,最好的方式就是试着从改变课桌椅的排置着手。例如将所有桌椅围成马蹄型,教师自己也坐在学生当中,既可以增进亲切感,大家的目光也可以互相交流,冲淡性别分野。课业尽量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时让学生以数人为一组(有时同性一组,有时两性交错),将桌子围成小圆圈,以更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训练每个人的表达能力,教师则游走观察每一组的状况,从旁参与意见。最重要的是,学生应该可以依照意愿选择排座位的方式,而且不时变动性别分布的图形,让大家感觉有自主权又坐得舒适,当然就能提高上课气氛。这样的空间设计使教师不再是教室的重心,不再需要时时掌控全局,而是由学生自行发展出制衡调整的力量。平权的理念于是实现在最具体的空间安排中。

或许有些教师在刚开始这种安排时会觉得混乱、不习惯,心态上似乎难以调适,同学也可能有同感──就象刚刚开始民主政治,刚刚开始地下电台的叩应节目一样。此时大家才逐渐意识到过去威权制度的包袱何其大;权威位置的人是何其习惯掌控局势,以致于抿灭个别性和自主性;受管的人是何等的惰性,总想躲在安稳的窝中,拒绝新的挑战和结识。原来,看似平静的秩序是以压抑师生的个人特质所换来的,是以强制要求和硬性分派达成的。为求整齐划一,师要有师相、生要有生相,这些“相”的制定,抹刹了人性,同时“相”也意味着原本并非如此,是强作出来的。因此,要让教室成为人性化的学习场所,首先就要拉近师生间的权力差距,松动性别因素带来的差别待遇。

校园活动与性别

学生耗时最多的教室当然该改进其空间意义和运作,但是平常被我们认为最不起眼的地方也有其空间塑造的意义,例如从厕所就可以看出与身体相关的议题总是被我们忽略。先进国家都以经营观光地点的态度来经营厕所;反观国内,大家对厕所脏乱不堪的景象竟都习以为常了。在学校里做扫除工作时,往往将重心放在教室的整洁上,却忽略了厕所也该如教室般舒适,而当我们轻忽经营这个空间时,女性的生活特别受到防碍。

让我们面对一个事实:男女生如厕方式不同,脱下衣物的程度不同,所需的时间也因而有极大差异(女生平均八十秒以上,男生平均四十五秒),况且女生有生理周期,使用厕所的频率和时间更多。但是,无论是哪间学校,哪个公共场所,男生厕所的便斗及间数加起来,都远远超过女厕所的间数,因此女厕所门口往往大排长龙,使得女生耗费宝贵的人生。下课时间又只有十分钟,许多女生都只好选择在学校的时候少喝水,以减少上厕所的需要,也因此对女生的身体健康不利。再说,厕所隔间内的空间不足,又很少有挂钩供常常大包小包在手的女生使用,十分不便。况且因为女生厕所间数少,每间厕所的使用率相对提高,所以不易维持清洁,反而容易损坏,更使女生视为畏途。如果厕所的设计不良,容易被人偷窥,就更为女生增添压力。

从整体规划来讲,由于我们文化对身体排泄功能的轻篾和忌讳,更由于厕所空间设计和安排的不理想,厕所往往座落在最远离人烟的角落,照明、通风都不良,更加降低学生使用的意愿,长期下来,对男生女生的身体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更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使得每次上厕所都是一次精神煎熬,也使得女生更加无法用正面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身体,反而使身体成为她们人生的负担。

除了每日的排泄功能之外,在开放校园空间中的活动也应该消除长久以来的性别歧视。上体育课或是进行其它体能性的活动时,应该以学生个别的体能状况为考量标准,而非以性别为规范。若是照传统槼定男生跑三百公尺、女生跑两百公尺,男生搬桌椅、女生扫地,则体能较差的男学生比较容易因为这种一陈不变的安排而受到同侪压力,体能较佳的女学生也因为活动的局限性而不易完全发挥潜力。为了改进这种安排,学校不仅需要调整体能体力的分配,也需要把体育活动多样化:除了在拥挤的操场上争场地打篮球躲避球等阳刚性、女性比较无发展机会的活动外,应该还有许多其他的选择。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各式休闲、健身场所都越来越多,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进行多样的校外教学,保龄球馆、迷你高尔夫球场、撞球室、电动玩具间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唯一的阻碍只是老师和行政人员们的封闭心态而已。

从早期的郊游踏青、登山健行、及近来的亲子师生同游,新的多样校园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最好还能多引进增设没有特殊性别色彩的运动,同时也鼓励学生参与原本被视为异性专属的活动。每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愈多样,就愈能减弱性别的限制和歧视。校园中许多设施、用品的设计最好都能顾及不同的个人须求,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感受个体之间的差异本来就很大,性别不过是许多差异中的一种罢了。

避免过度强调性别差异,不要求僵化的性别角色扮演,重视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放弃无意义的刻板印象和价值标准,才能打造性别平权的校园。而具体打造具备性别平权意识的校园空间,才能落实并深化平权意识和实践。(金宜蓁、何春蕤)


性/别研究室 本网页於2003年3月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