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少年到同班同学──性别敌意事件之防范

校园学生之间因敌意而生成的摩擦屡有所闻。时常考试第一名的学生可能会被老是考差了的同学私下教训;常常向老师“报告”同学间小道消息的学生也常常被其他同学警告;而更多的敌意则来自男女学生间的性别成见,例如对较为怯弱、较为瘦弱男生的嘲弄,以及对较为大胆、体格粗犷女生的揶揄。

当这些冲突生成之时,老师都是怎麽处理的呢?这样的处理方式能不能消弭同学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不能的话,又是那里发生了问题?

虽然老师不断告诉学生,男生和女生之间要友爱相处,男生要尊重女生,女生要体谅男生;可是,校园中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敌意事件不但不减,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学生之间的敌意呢?是不是有什麽方法可以让我们防范於未然?

老师爱女生,还是爱男生?

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好坏,并不只是学生个人好恶的问题,而常常和老师对待他们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同学心目中,那些被老师“另眼相看”的同学,往往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地位:常常惹老师责骂的学生可能在同学间也不容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老师特别照顾的那些学生则多半会遭到同学的嫉妒,因而引发彼此之间的冲突。

而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常常牵连到学生的性别归属。虽然老师通常都认为自己很公平的对待学生,然而,遇到不同性别的学生时,老师常常不知不觉的在行为上或在事情的分配上表现差别待遇。

例如,通常老师会叫男生负责搬重物,会觉得男生比较皮、容易冲动,因此比较需要老师严格的调教;也可能老师认为男生比较不怕处罚,于是倾向于对男生疾言厉色,常常注意到男生的举动,给予纠正或处罚;男生和女生之间有冲突时,老师也倾向于认为应该是男生主动挑起战端或欺负女生的。相较之下,老师总是找细心的女生帮忙整理抽屉、倒茶,认为女生较柔顺、听话,容易被欺负,所以较采取保护女生的立场;认为女生感情细腻而敏感,所以她们做错事时,老师常常以劝说代替处罚;更因为老师相信女生比较不会主动与人争执,一旦发生事情,在还没弄清楚真相前,老师多半认定可能是男生做的,而在言辞上对女生多所坦护。这些差别待遇都造成学生认为老师比较喜欢女生,学生对老师的处置不满也因而延伸为对女生抱持敌意。

青少年彼此之间传递着这样的消息:“老师最偏心了,对女生比较好,女生不必扫厕所,劳动服务也不必搬重物,犯了错更不会被打。哪象我们,没做什麽也被认为有错,只要女生告到老师那儿,我们就遭殃了,不是罚写课文,罚扫厕所,就是竹荀炒肉丝。”

或许老师会否认:“我哪会偏袒男生或女生呢?老师处理事情本来就应该要公正公平嘛!只是,男生确实比较皮啊!有时光说说他们实在不够,他们只会把你的话当耳边风,所以男生真的比较需要处罚。何况,男生也的确比较容易触犯班槼或校槼。至於女生,她们比较乖,比较用功,比较听话,只要说一下就懂了,懂了就好了嘛!而且,如果说重了,女孩子就会哭半天,劝也劝不停,那我还要不要上课啊?”

就在老师以为他/她的处理态度是为学生全体着想时,男生女生之间的敌意已经悄悄的在暗中滋长。
其实,每个人除了被划成男生或女生两种性别身分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的人格个别性。同样是女生,有人被动、温柔、顺从,有人主动、粗枝大叶、独立,有人虽沈默却独立,有人虽积极却温柔。同样是男生,也有类似的差异性存在,有温柔、体贴、细心的男生,也有阳刚、不拘小节的男生。老师如果总是以一贯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来处理男生女生之间的争议,很容易就会冤枉了学生,就算后来终于真相大白,被冤屈的学生得以平反,他们通常要不是早已接受过处罚和羞辱,就是早已种下对异性的敌意,这些深刻的经验都很难抚平。而老师在日常和学生的交互中,若是对不同性别表现出差别待遇,也会让学生心生不平,更无助于学生之间的彼此相处。

就算老师不以性别为区分的原点,有时老师也常常流露另一些歧视。比方说,家世比较好的学生、长得比较好看的学生、功课比较好的学生,不管他们是什麽性别,老师都有常有偏心的表现。这些事情看在学生眼里,放在他们心里,形成不满,在情绪发作时,也有可能寻找弱者来泄愤,并以此为难老师,而女生通常又在此时遭殃。

总之,老师和学生的交互往往也是学生感受性别歧视的时刻,而老师不自觉的性别惯例也在这个时刻加深学生之间莫名的紧张关系。

娘娘腔?或男人婆?

除了因为老师赏罚不公可能带来敌意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常因为既有的性别成见而生成紧张关系。在性别角色的呈现上,那些比较温柔、身体单薄,比较不爱运动、甚至比较爱文艺的男生,经常成为被男女同学嘲弄的对象;除了言语嘲笑以外,女生可能不理睬他,其他男生更有可能对他动粗。而那些必较独立自主的男人婆,平日就不轻易让别人占便宜,遇到冲突时也不会一昧退让,反而会直接反击,结果她们不但常常受到来自男生的“教训”,也同时遭到其他女生的孤立,以及来自老师的反感。

这些教训、排斥和反感,显示一般人对性别角色有很固定的期待和想法,也因此要求每个人的表现和倾向都要符合这些特质:阳刚和主动被视为是男性的特质,而阴柔和被动似乎应该是女性专属的。这些期待和规范对很多人而言,是不容置疑的文化传统,而那些行为表现不符合性别期望的人就会被特殊对待,甚至被排挤打压。1996年台北成渊国中一群男生想以主动的阳刚行径(也就是性骚扰),来教训(纠正)两个不够柔顺不肯被动的女生,好使她们回归女性顺服的“正轨”,这其实就是性别敌意的一种表现。另外,一般校园中比较不象男生、有点“娘娘腔”的男生,也有被迫脱裤子检查是男是女,或者受到其他男生暴力攻击的例子,1997年底高雄甚至有一名国中男生被同学强迫在女生面前手淫,以验证其男性本事。

这类攻击正是出自青少年对性别认同的焦虑(一方面觉得异类应该被惩罚纠正,消失在眼帘之外,另一方面也在认同的焦虑中以此宣示自己绝不会变成异类),因此他们对“娘娘腔”以及“男人婆”生成莫名的敌意,并具体攻击嘲笑他/她们。面对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如果老师平日的教导还继续强化性别的刻板分工和角色规划,继续要求男生像男生,担起责任,刚强果敢,要求女生像女生,温婉柔顺,隐忍内敛,那麽,老师的权威加上学生的焦虑,性别敌意的扩大外显也就不是什麽意外了。

另外,学生之间的性别敌意还可能来自他/她们之间情感表达方式的缺乏或笨拙。我们的教育制度只关心学生的智力发展和道德意识,对学生的感情活动一向戒慎恐惧,在这样一个不鼓励学生表达善意、发展感情的教育制度内,大部分青少年虽然感觉到心中的悸动,感觉到对方的吸引力,但是因为从未被鼓励或肯定,也缺乏实际的练习和经验,因此多半不知道要怎麽样平实的向心仪的人表达善意。结果当他/她喜欢一个人时,常常因为不知所措而暗恋到底,耗费心力;或者由于表达方式的拙劣或吞吐而遭到拒绝;或者对喜欢的对象故作不在乎的加以嘲弄;或因为同侪间的嘲笑、作弄,而只好用各种充满敌意的方式来攻击自己的对象,以撇清自己的好感,因此反而造成对方的困扰,加深彼此间的敌意,也更沈淀自己的挫折感。在这个方面,由于大部分老师们自己也是很少情欲经验的好学生出身,能对学生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也比较少,再加上校园和家庭中都有严谨的监控措施,更加深了学生的焦虑郁闷。

青少年学子所承受的这种矛盾压力不但影响她们的心力,更对整个校园的气氛有所腐蚀。学生自己的情感交互老是触礁,而老师又总是要学生保持距离,结果青少年不仅自己情感经验匮乏,更因为枯竭心力而生出忌妒,看不得别人发展感情。若是甲和乙发生感情,班上其他学生立刻对这一对另眼相看,甲和乙的朋友将越来越少,两个人就这样被孤立起来。当然,比较容易被孤立的可能是男和女的组合,由于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的感情常被界定为兄弟或姊妹情谊,校园中的同性恋配对通常不太容易被学生自己或老师发现。但是,男人婆型的女生和娘娘腔型的男生,由于早就与同性恋联想在一起,若是恰好她/他又是和同性比较合得来,难免会被冠上同性恋的封号加以嘲笑,这种恶意的漫骂和轻视,常造成有同性恋倾向或外表“象同性恋”的学生自卑、自我怀疑的心态,也继续助长其他学生歧视异己的狭隘心胸。

在这个重要的节骨眼上,老师的作风是否开明,对恶意的歧视行为是否立刻斥责纠正,对开始摸索情感的同学是否肯定并加支持,都会决定学生们的人生发展,也关系到校园中的敌意会不会继续恶化。
“可是,我自己就没有多少情欲经验,我要怎麽教导他们呢?”老师们徨恐的问。老师在这种事上兢兢业业的想要“灌输”学生一些“正确”观念,恐怕是最不好的做法。人要是自己都没有想过或想通那些事情,又怎麽能妄想教会别人呢?相反的,最可行的方法,是尽量让出学生自主的空间,并且提供最宽阔最友善的支持,让已经开始探索情感的同学有一些学习成长的机会,让那些尚未采取动作的同学学习真正的祝福和仰慕。

不培养敌意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校园中学生之间的性骚扰和性侵犯消息频传,引发众人忧心,大家以为补救之道应该针对的是推动正确的性教育,从“知识”层面上下手。但是比较不为人知的是,这些敌意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在日常一般的交互中日积月累,形成学生的不满和挫折,然后以我们文化中最隐讳但是最容易伤人的“性”来宣泄。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多是在“经验”和“感受”的层面上,因此真正要面对的恐怕不是正确不正确的性教育性知识,而是公平的、善意的、温暖的、快乐的日常教育。毕竟,惩罚永远也消除不了敌意,唯有善意可以中和敌意,取代敌意。

照前面所说,教师对学生的赏罚不公平、对学生发展情感生活所表达的戒惧、以及校园中的刻板性别印象,都可能助长学生之间的敌意。如果想彻底避免在日常交互中生成这样的敌意,老师就需要创造一个真正多元的性别环境,在这个环境内,老师不但不会简单的依生理性别来看待学生,不会因为学生的性别而给予不同的奖赏或处罚,反而会主动纠正那些执着於固定性别成见的学生,肯定并具体表现自己也欣赏那些看起来性别角色比较多样自在的同学,以示范和鼓励其他学生用平常心来看待教室中的异类学生。

在学生的情感表达方面,老师可以用开放的投书、阅读、和讨论,在课堂中让学生彼此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创意的思考还可以用什麽样的方式来向心仪的人表达好感而不至于伤人,并且透过交换意见,自在的表达自己会喜欢而且肯接受别人用什麽方式表达好感。

当然,要想做到让学生愿意表达意见,自在的交换意见,那还得要老师平日表现最大的包容性,表现最开明的态度,这样的老师在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讨论空间,一个不缺省底限的交互环境时,才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愿意开口说真心话。

在这个讨论空间内,老师不必槼定学生一定要探讨出什麽共识,也不要因为他/她们的意见逾越现有的道德规范,就紧张兮兮的禁止。相反的,老师可以把课堂当成学生彼此协商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出各式各样的说法,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如何维持沟通的管道。老师的角色只是消除主流意见的暴力,不让多数同学的意见打压少数同学的意见,好让大家觉得坦承的沟通不会遇上秋后算帐。只有在这样的自在坦然沟通中,男生、女生才渐渐的了解应该怎麽和同性、异性相处,逐步知道什麽样的举动会让对方喜欢,让对方看重,不造成伤害,不造成羞辱,而什麽举动会惹来厌恶,引发愤怒。

当老师不再在青少年学生中间制造或强化性别角色的焦虑时,当老师不再剥夺学生的感情需要,反而支持他/她们表达善意时,源自性别的各种复杂敌意才会有机会渐渐平息。这,正是性/别教育要努力的目标。[涂懿美、何春蕤]


性/别研究室 本网页於2003年3月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