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沈默──走出性侵害的阴影

媒体上常常报导性侵害案件,要是这种不幸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学校中,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呢?

性侵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统称。从暴力强暴、猥亵、骚扰、暴露、到轻微爱抚,只要任何和性有关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觉得不应该有性活动(如小孩)或者不会希望被碰触的人(如女人)身上,都有可能被我们视为性侵害。而且,加害者也并不一定是男人或成人,我们都听说过小学生或十几岁的青少年侵害他人的例子,也听过母亲因怒或妒而虐待孩子的性器官。这些案件显示性侵害并不只是牵涉到性别的关系,而可能是出自另外一些复杂的、不得宣泄的焦虑愤怒挫折不满,借由大家最禁忌的题目──性──来形成伤害。

性侵害或许是一个复杂的事情,但是我们面对性侵害时的反应倒是单纯得令人惊讶。发生抢劫或打架事件时,大家多半能心平气和的秉公处理,报警控诉,寻求正义。但是遇到涉及“性”的犯罪暴力事件,受害者又是年轻的女生时,大家好象突然有了一股特别强烈的义愤填膺,要讨回公道;但是同时又有一份如履薄冰的无措与难言,感觉无力面对。
“那是因为这种事情牵涉到名节的问题。事关女孩子的一生幸福,我们当然要小心处理嘛!”有人说。

话是这麽说,但是在这里还有两个没说的事实。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太看重身体和名节,并不见得是保护女生的做法,有时反而形成对女生更为不利的情势。例如,愈担心女生的安全,就愈要求她们小心屏蔽身体,往往也就愈限制了女生的行动和气魄,使她们的身心更加脆弱。而愈把女人的贞节当成未来婚姻中的筹码,就愈使得女人在面对异性时被迫采取精心筛选的势利眼态度,也因而更容易衍生敌意。总之,社会愈是看重名节,就愈使得“性”成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也就愈鼓励人在挫折妒恨时使用它。

在第二方面,就算看重女生的身体和名节有它某些正面的效应(例如有可能劝说某些人良心发现而停止侵扰),但是这也并不保证万一事情仍然发生时大家就自然会知道如何处理。事实上,一旦这类事情发生,由于我们过分的另眼看待,有时候,我们的“小心”看起来更象冷漠的距离感,我们的“关心”看起来更象怜悯,我们的“询问”听起来更象窥视。过去的例子显示,我们对于性愈是避讳戒慎,就愈没有经验和智能来处理“性”案件,因为大家不但不知道要怎麽问,问些什麽,更不知道要怎麽开口,应该有什麽态度;而我们的每一分支吾回避,都使得受害者对寻求公道感觉缚手缚脚,更加阻碍正义的伸张。

一谈到性侵害案件,大家都说要以“保护受害者”作为优先考量,然而,所谓保护措施是不是真的能“保护”受害者免于身心恐惧,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最常见的性侵害案件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沈默掩盖,二是心理辅导,而这两种方式都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沈默的真正影响。有位国中生在经历强暴後,被母亲严禁提起这件事情,以免家丑外传,结果这位国中生长久压抑自我,心神耗尽,二十岁时终于精神崩溃。

沈默,当然有可能是掩盖事实以避免“丑闻”,但是更多的时候,它是成人“过度关心”的表现。沈默的成人其实十分清楚性侵害带来的伤害,也了解沈默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对这些成人而言,性本身就是禁忌,她/他们甚至觉得连提到和“性”有关的事情都是一种伤害;在无法可想下沈默以对,反而表现出成人正在用最大的努力,企图帮助青少年──也同时帮助成人自己──遗忘这件又羞耻又难堪的事。

成人的想法是:这件事既然是严重的伤痛,那麽,不要提起,不就不会想起了?不会想起,不就不会有伤害了?于是成人努力的“保护”这个孩子,极力在她周围创造关怀的缄默,回避任何可能勾起相关话题的事物,有些成人(特别是受害者的家人)甚至强力的要求孩子“忘掉”这个经验,不要再提起这个经验。

这种人造的异样沈默,其实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消息给孩子:你已经受伤了,你已经和别人不一样了。你看,连我们对待你的时候都特别的蹑手蹑脚呢!──而这些消息不但不会帮助受害的孩子走过、走出这个经验,反而会透过每一个警觉的眼神、每一次悚然闭嘴的神情,在她心头刻下伤痛的痕迹。

换句话说,沈默,作为一种“不处理”的处理方式,不但不能真的使受害人释怀或遗忘,敏感的当事人还很容易嗅出其中刻意隐藏的不安。在周遭人过度关心的沈默下,她即使有些想法,有些感觉,有些体认,也找不到场合提出诉说,好让她把这些身体经验渐渐的淡化,融入生命当中,成为过去。相反的,由于周围的消息都告诉她,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是不能启齿的,是难忘的耻辱,是个人的不幸,因此这个经验就象一个不得痊愈的伤口一样,永远提醒她大错已经铸成,终究渐渐造成她自卑自怜的人格,使她渐渐与人疏离,更有可能因此生成心理上的疾病,印证大家所谓“伤害”之说。

从这些观察来看,有意的沈默可能是非常糟糕的一种反应,因为它在受害者和周围的人之间筑起一道高墙,预先决定了受害者只能以一种方式面对自己的经验──那就是硬生生抹去它的存在──使受害者至多也只能在孤独中舔舐自己无法痊愈的伤口。说真的,持续的沈默,是性侵害经验能够形成“一生的”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人看穿了沈默不是办法,因此她们转向第二种方式,也就是心理辅导的方式,以专业的辅导来帮助受害者早日脱离性侵害的梦魇。这个方式帮助了不少受害青少年重新坦然面对人生,只是,这一套专业知识也有一些盲点。

这些盲点有很大一部份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例如,我们的文化喜欢小孩“乖乖听话”,并不鼓励孩子从小练习用清淅的语言“伸张自我”,因此学校对喜欢说话的孩子常常加以制止或责罚,结果造成许多人缺乏和人交互对话的能力,在面对询问受害状况时也不惯向陌生人(即使是专家)诉说。

再加上我们的文化对“性”的话题特别忌讳,因此,谈性的语言十分粗糙贫瘠,除了一堆记不清楚的专有名词之外,似乎只有一些笼统含混的大略说法,绝大部分人又都缺乏性的亲身体验和常识,对身体的认识和性活动的理解都非常有限,这也使得受害者常常不知如何理解自己的经验,更没有办法仔细描述身体特征。

这麽一来,受害者在辅导过程中所表现的难以启齿,不但增加了调查搜证的困难,还有可能形成误导:也就是说,受害者的无言或难言常常被当成“身心受创很深”的证据,以证明性侵害的可怕可恶,殊不知无言或难言也有可能是来自社会禁忌的影响、性别调教的局限、或甚至个人的个性使然。辅导若是只着眼于性侵害事件的“深刻影响”,就会看不见造成“伤害”的另一些社会因素。

另外一部份的盲点相关于辅导专业的基本思考架构。因为,或许有的当事人并非纯然的“受害者”,她可能曾经共同参与加害者的生活(例如同居或同游),而且并没有控诉受到侵害,却是却因为其性别(女性)或年龄(太小),而被强迫视为受害者,被送往辅导机构。美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案子就牵涉到一位中年女老师和十四岁的男学生的不伦恋情,他们还生了两个小孩,最后则是以性侵害的罪名起诉这个成年人,把那个未成年人送往辅导机构。

在这种状况中,许多专业辅导很自然的会运用既定的性别公式和道德义愤,硬要将个案套入“拯救”和“辅导”的公式中去运行,也就是透过关怀式的好言相劝,引导双方的当事人承认观念混肴,价值错误,也要求当事人全面否认这段关系的平实意义和内容,要他们了解那只是性侵害而已。

换句话说,这种辅导的目标是要把性侵害事件,理解为一个既定的、简单的“加害-受害”关系模式,硬要把个别主体的经验、感受和选择,硬生生的简化为辅导者心目中的性侵害公式,坚持要当事人自居加害者或受害者的身分,以便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这种做法其实严重侵害到当事人的权益和主体感受,也会形成另一种伤害。

那麽我们到底要用什麽样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这种事件呢?如果刻意的沈默和简单的辅导都不是最好的道路,我们还能做些什麽呢?

一个事件的意义总是要由当事人自己来摸索着创建。如果我们真的想帮助当事人,就要尽力避免上面提到的那些致命的错误:

第一,你自己不要太过沈痛悲怨,以免强化了受害学生的自怜,削弱了她复原的动力-─性的暴力事件就是所有暴力事件的一种,我们依法追讨公道就是了,不必另加意义。

第二,不管你有多气急败坏,也不要喋喋不休的控诉加害者的残暴,或是责备受害学生的愚笨──这是受害者的父母常常犯的错误──前者会加深受害者的自怜情结,后者会挫折受害者控诉的勇气。

第三,不管是学校校誉或是家庭名声或是个人名节,都不是最重要的考量,你千万不要让这些成人的面子问题造成孩子真正的伤害。

另外,如果我们希望这个社会更加平实的、公道的来看待性侵害事件,以免在受害者身上再加上额外的压力和自责,那麽我们还需要做以下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看来似乎和性侵害事件没有直接关连,但是事实上绝对会促进我们处理事情(不仅仅性侵害事件)的能力:

第一,继续推动校园的民主化,使师生间的关系、成人和孩子间的关系、行政人员和基层教师间的关系都能够进一步的平等化,好让性侵害不至于借着不平等关系而横行。同时也要推动教学的自由化,让我们的孩子头脑活泼,胆大心细,精灵古怪,不但可以和加害者周旋,找寻出路,也可以在真正出了事情时还说得清清楚楚。

第二,多看侦探推理之类的电视电影小说,阅读精神分析的经典名着,养成观察和询问的艺术和技术,同时鼓励孩子细腻的描述身边事物,灵活的沙盘推演解决各种问题的方式(而不是背诵抽象的性侵害防治原则),而且鼓励她们愈有创意愈好。如果有机会,也应该用同样的方式致力提升本地警察办案的水准。

第三,以开明的态度看待和性相关的信息、言论、影象,老师们不但要自己接触和了解,同时也要肯定那些在这方面有兴趣和有经验的学生。事实上,大家对性的活动有初步的认识和熟悉,就比较不会临场时手足无措,或者连身上在发生什麽事情都不知道──对事情的掌握能力往往是脱困的首要条件。

第四,肯定并嘉许校内强悍特立的男女学生,协助创建她们和所谓好孩子之间的合作关系,这样不但可以吸取她们的抗暴经验和自主能力,同时也可以间接直接的消除双方因为在校内的不平等待遇而形成的敌意。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绝对有助于从根解决性侵害的动力来源。

当然,以上所言绝非我们所有能做的事。事实上,我们觉得在这本书中所说的各个篇章,只要是持之有恒的实践出来,都会改变我们的处境和校园的现况,减少性侵害的发生和伤害。创意和开明是我们唯一的局限。

就长期的性侵害防治而言,唯有彻底改变我们社会的长幼伦理,改变我们社会对性的污蔑和重视,才可能为尚未受伤的年轻身体增添抗拒的力量,才可能为已经受伤的心灵减轻溃烂。〔涂懿美、何春蕤〕



性/别研究室 本网页於2003年3月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