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不同心——学生间的骚扰

这几年在校园内外发生了很多青少年之间的骚扰侵害案,现在的青少年真是太不象话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类似的事情呢?

要是你以为现在的青少年特别坏,以为过去的校园中没有骚扰侵害之类的事情,那你就搞错了。

校园里一向就有很多男生骚扰女生的例子。从掀掀女生裙子、放谣言破坏女生的形象、在楼梯间和厕所中偷窥、放学时尾随到家,到公然进一步攻击女同学的身体,甚至强暴轮暴,都不是新鲜事。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校外大社会会有的事情,通常也会在校园中出现。只是过去的受害者比较没有个人实力或公共支持来提出控诉或反击,家长和校方又有共识不想引发丑闻因而尽快摆平,再加上过去媒体没现在那麽发达,没那麽积极扒粪,因此这些案件都只在耳语中不了了之,最多也只是在小圈子中留下模模糊糊的传闻和回忆而已。

要是你以为这些一定都是男生做的坏事,都是男生骚扰侵害女生,都是性别不平等的铁证,那你也太简化事情了。

因为,事实证明,骚扰侵害他人的加害者不都是男生,每个校园中都有一些霸王花式的女生(从前叫做太妹),她们打起架来绝不输给男生,欺负人时也不会刻意避免侵犯他人的性部位。另一方面,被骚扰侵害的受害者也不都是女生,校园中长年被强势学生恐吓、追打、欺负的男生不在少数,很多动作都包含了对性器官的侵犯。只不过这些男学生通常不会向老师求助,一方面是因为被恐吓不能说出去;另方面,作为男生,他们通常被期望要自己解决问题,求助会是件太丢脸的事。

以此看来,校园中的性骚扰和侵害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而且有很多不同的状况。除了特别严重的强暴轮暴事件由警方以刑事案件处理外,老师所面对的一般骚扰和侵害案件绝不可以用太简单的性别分析来判断责任归属,一看到出事就断言一定是男生欺负女生,一定是大个儿欺负小个儿,一定是坏小孩欺负好小孩。老师需要更广阔的收集数据,探究真相,仔细思考如何处理,以免因为处理得太粗暴而衍生日后更多敌意和暴力。

一般同学间的打打闹闹其实并不会引发老师的强烈关注,只要没有真正的流血伤害,没有打上台面,多半老师也会止于劝说、警告或通知家长。但是,当这些骚扰和伤害牵涉到性部位和性器官的时候,老师就紧张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文化对贞操还是看得很重,任何骚扰伤害都会勾起大家的严肃反应,再加上近年我们社会对于性议题的普遍关注,使得大家都对这方面的事情超级敏感。由于需要向校方和家长双边交代,这样的重大责任更使老师们心惊肉跳。

通常一旦这样的骚扰侵犯事件被发现,或被告发时,男加害者会被记过处分,更严重的会被迫转学或退学,女受害者则被百般安慰,外加心理辅导,以免她们承受太大的身心创伤。另外,学校会借此机会,很严肃的要求老师加强注意(男)学生的各种动态,加强对(男)学生的管理,设置更重的处罚罚则,好警告(男)学生不要越雷池一步。要不然就是积极推动道德教育,以感性的话语(“想想如果是你自己的姊姊妹妹被人欺负,你自己的感觉会怎麽样?”)来说服那些可能犯槼的(男)学生。同时,老师也对女生进行新的防范教育,再三提示她们什麽是性骚扰、约会强暴、性侵害等等,劝告女生最好不要落单,不要独行,连上厕所、到学科办公室去找老师都要结伴同行,要随时随地注意身边的人,要有警觉的敌我意识,不要衣着随便,不要轻易接受邀约,不要与陌生人搭讪,小心被人侵犯。哇!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女生都变成神经质了。

象这样的道德教训和警告提醒,听起来是很自然的反应,想起来也好象有点道理(因为实在也想不出什麽别的方法),但是显然它们的效果都只是要求男生女生发动更大的自我限制,自我压抑,自我距离,而没有去想要怎麽样在积极的、善意的交互中降低怨恨(例如在本章<从问题少年到同班同学──性别敌意事件之防范>一文中提及的),或者更进一步用友情和爱情来取代敌意(例如在下一章<情欲校园──善意交互的调教>一文中说明的)。

除了我们在本书中另行说明的彻底防范措施之外,我们还需要谈谈如何处理同学间已经发生的骚扰事件。“已经发生”就表示可能已经造成某种伤害,因此我们关注的要点就是如何处理善后,以便让各种层次的伤害降低到最小,而且把这个经验转化成正面的学习经验。

在这里,老师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抛开习惯性的强烈情绪反应。

通常在遇到性骚扰侵害事件时,一般人的反应都是沈痛的、愤怒的、严肃的。但是这种额外的情绪纠结也可能会让受害者更加自怜,因而更加深伤害,另外,老师的先入为主也可能使案情更加复杂化。例如,当有学生气急败坏的跑来报告时,许多老师都有同样的直觉假设,认为骚扰事件一定是男生恶意骚扰女生,一定是男生的性冲动发作,一定是男生看多了A片等等。在没有探究全部事实之前,就用这样简化的对错逻辑来判定善恶,常常会忽略了其中可能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例如,人与人相处本来就很容易生成摩擦,很有可能男女学生之间原本存在着其他的前嫌旧怨,或者她/他们之间有一些因为日常交互进退而生成的挫折怨忿,在别的状况之下,同学们吵吵架,推挤一番可能也就过了。但是在骚扰侵害的案件中,她/他们选择了最容易成功羞辱对方的言论和行动──也就是用“性”方面的行动和言语而不是其他的方式──来达成攻击。

(从这个角度来说,釜底抽薪的防治方法不但要消除骚扰侵害的动力,更要使“性”不再成为可以造成重大伤害的攻击武器。用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要是人可以用嘲笑别人肥胖而达成羞辱对方的目的,那麽,要禁绝这种恶行,除了要消除嘲笑的心态之外,更根本的方法是强化肥胖者的自我定位,改变肥胖的负面价值判断,使肥胖者反而因自己的体型而感到骄傲,因而不再因为被嘲笑而受害,这正是先进国家开始发展“肥胖自豪运动”的意义──“我很胖,但是我很可爱,很有能量储备。”同样的,在防治性骚扰侵害案件时,不但要消除潜在加害者的动机,更要壮大可能受害者的心理。)

提出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间可能有前嫌旧怨之说,并不是要为加害者减轻罪行,而是不希望这些案件的“性”成份为加害者妄加刑罚。骚扰就是骚扰,侵害就是侵害,公道要讨回来,但是公道也不能越份,不能因为其中牵涉到身体、性、贞操、名节,就特别义愤或报复。许多老师和家长都看不穿这一点,结果在讨公道的过程中同时也为自己一心一意要保护的受害者增加了痛苦羞辱自责。

因此,老师若是想在骚扰侵害案件上做出严谨的判断,第二件事就是要先撇弃成见,象检察官一样仔细的了解当事人之间有无前嫌,事情发生前是否有什麽近因导火线。而且探听详情时不但要问当事的学生,更要问别的学生(特别是那种常常八卦的学生),多收集各方的观察,再和当事人所言比对,甚至对质。这其实也没什麽特别的,别的案子发生时,老师不是一直都这样做的吗?

这个“探案”过程最主要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发现真相”,而是透过这样的访谈,透过各方的叙述,让大家都有一个机会整理(也就是间接的讨论)事情的原委和经过。这个“化印象为言论”的过程可以帮助大家把许多原本没有说出来的东西说出来,而因此认识彼此的看法,也算一种沟通。

一旦收集数据完毕,做出相应的结论,老师要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和加害及受害双方恳谈,以便决定这件事要如何处理,就象询问双方要庭外和解还是上告法庭一样,给她/他们机会自己做个决定。这个做法的目的倒不是掩盖一件已经发生的案子──受害者大可以决定诉诸校槼或法律──但是我们过去太快挥动法律的铁腕,寄望外力能快快解决问题,然后忘记问题,完全没有思考如何让学生们在过程中有机会学习自主,学习成长,这是非常短视的做法。

另外,我们之所以强调不要太快诉求校槼严厉处置,是因为我们知道(校槼)暴力不一定能解决(学生)暴力的问题。事实上,老师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有另外一些基本认识。

男生会不断的骚扰女生,动机很多,不一定都是恶意。其中很常见的理由之一是,有骚扰就可能得到女生的回应(这和暴露狂的动机有点象),虽然女生的回应极可能是厌恶,但是有回应总比没反应要好吧!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有了某种直接的接触和交锋,女生“回应”了男生的存在和努力。

这种卑微的骚扰动机是很容易理解的。学校里从来就不鼓励男生女生彼此欣赏,担心她/他们会因此而无法专心于课业,平日又不断灌输女生要冷峻以待,不要轻易给男生好脸色,说是会被当成太随便的女生,会伤害到名节。在这种调教之下,校园中的男生女生都不太确定如何向心仪的人表达好感──从那些害羞保守呆板木纳的成人身上就可以看到长期如此的恶果。更糟糕的是,他/她们同时也不太确定要如何有技巧的回应(不管是接受还是拒绝)别人的好感。在这种疑惧加羞涩的气氛中,女生的“保持距离”通常被读成某种“高不可攀”,男生的“表达好感”通常被读成“别有用心”。即使有些勇者表达了心意,过程中也是忐忐忑忑,担心要是被拒绝后,会没面子再朝夕相对。即使双方都有心有意,而一旦恋慕之意被其他怯懦的学生知道,那种出于忌妒的嘲弄也会让任何青涩的恋情夭折。

这些复杂的、矛盾的、疑惧的、但是又充满冲动须求的心理状态,使得许多青少年以骚扰为表示善意的手段,以侵害为对羞辱的自卫报复,而学校中对男女关系保持“坚壁清野”的基本政策,完全无法改善这种煎熬和伤害。要是还用校槼粗暴的处理这种案子,那就更是无补于事。毕竟,我们成人恐怕也要为这种案子负点责任。

还有一个骚扰的动机,来自于男女生之间长久以来被建构出来的敌意。一个社会要是很明显的性别不平等,通常也会在表面上做出过度补偿弱势的样子掩盖一下(比方说“女士优先”、“男生应该让女生”等等),因此校园中的老师(甚至家长们)都可能对男女生赏罚不公,因而造成男生心生不满(详见本书<从问题少年到同班同学──校园敌意事件的防范>一文)。另外,由于自小没有被灌输多元包容的基本训练,因此这套性别角色成槼也常常使得青少年对自己和别人的性别角色表现充满焦虑,对异类采取强烈排挤的态度。很多骚扰事件就是因为男生觉得面对强悍的女生时,男性特质受到威胁,唯有在“驯服”了这些女生之后,才能找回自己的“男性尊严”,所以男生个人或集结一群人,以性骚扰来教训大姊头型的女生就时有所闻了。而在这方面,校园教育过分强调巩固男生女生各自的性别特质,往往加深了学生的焦虑和敌意。

由此可见,一味的叼难阻碍男生和女生发展关系,或是加强对男生的处分,强化性别角色的区分,都只会造成反效果,只会使得男生更恨女生,更觉得骚扰有理。面对日渐浮现的骚扰侵害事件,老师们能不反省自己的日常调教吗?〔涂懿美、何春蕤〕

 


性/别研究室 本网页於2003年3月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