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妈离婚了──婚姻教育
现在有很多学生都来自破碎的家庭,她/他们通常比较不合群,我也不知道要怎麽样来对待,才可以减少她/他们和同学之间的摩擦,倒底要怎麽面对这个问题呢?
让我们迂回一点的来谈这个问题。
如果上课第一天学生自我介绍时,支支吾吾的说不出家庭背景,说不出爸爸或妈妈的状况,脸上有着某种落寞的神色,你一定会猜他是来自所谓“破碎家庭”或“问题家庭”吧!(听听这两个名词所包含的歧视!)
如果班上有孩子突然功课开始落后,心神不属,神情恍惚,打电话给他家长也得不到关心的回应,而且听得出父母对彼此有怨恨,你一定会猜孩子可能正在经历父母不和吧!
其实,这样的孩子愈来愈多了。换句话说,有父有母,两个小孩,时时相处,刻刻关心的美满图象,距离现实愈来愈远。
最明显的现实就是,社会的变化发展使得家庭形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你想想,人总是要跟着商机和工作走,现在有无数学生的父母就是因为工作需要而分居两地,工商业形态变了嘛!甚至还要国际化呢!而且,即使同居一地,有时也因为工作性质的差异而无法朝夕相对,有人上大夜班,有人是一般的朝九晚五,有人不定时工作(如计程车司机、飞行员、警察),夫妻两个人想要见面都蛮难的。
再说,现代人愈来愈看重肯定自我,不肯屈就次等公民的生活,要是婚姻生活的品质太差,太没乐趣,太痛苦,许多人也都不再接受“劝和不劝离”,宁可下堂求去,以自己生活品质的提升来为孩子提供一个有爱有快乐的异类家庭,而不愿意只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张力和冷漠的家。
问题是,虽然家庭的发展已经开始多元、流动,虽然许多人都已经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家庭而且也活得好好的,但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似乎都还继续憧憬那个标准的美满婚姻图象,仍然相信所有的人都应该在某个年龄结婚,而且相信王子和公主结婚后会幸福终生。大家不自觉的持续拥抱这种目标,那就是间接暗示离婚或失婚是人生的“重大遗撼”,是深刻的伤害。在周围这种心理影响之下,不但离婚失婚的当事人日子难过,也难怪失婚家庭的孩子会觉得自卑,会怨恨父母失和,会忌妒那些看来有父有母而且因此感到骄傲的同学。她/他们愈来愈“不合群”,也就是可想而见的了。
你看,问题的真正关键就在这里:离婚失婚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最大伤害,恐怕不见得是来自他们的父母分手,而是来自于周遭社会对离婚者、失婚者的歧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歧视是天天在大众媒体上公开宣传的,长久以来流行的红娘节目就是暗暗宣传这种歧视的重要管道之一。比方说,你一定很喜欢看“非常男女”吧!这个节目有一部分还算蛮开明的,它设计了三段式的选择机会,来宾可以在选择对象时改变心意,暗示大家都可以有好几次爱情经验,不必从一而终。不过,遗撼的是,最后“速配”时却还是只能一对一,好象可以从此到老似的。其实,一个人能和几个人都速配,那表示这个人随和好相处,没有什麽不好;一个人同时对好几个人都有好感,也是常见的;再加上参加“非常男女”的人通常比较年轻,又没有婚姻经验,正需要多认识朋友,好不容易上了电视,为什麽不能够同时多选几位呢?难道一定要在“速配”的压力下草草选择一个(就好象很多人快到三十岁的时候,在“人大当婚”的压力下,将就现有的对象结婚一样)?
更严重的是,听说有不少离婚或丧偶者也想参加“非常男女”,但是电视台的政策不但坚持报名者要“未婚”,而且要“从来没有结过婚”。天啊!为什麽有过婚姻记录的人就不能和没有婚姻记录的人交往择偶呢?这不是在剥夺人们的选择权吗?这不是把有婚姻记录的人歧视成有“前科”的人吗?
正是因为要掩盖这个歧视,也可能是因为想上红娘节目的失婚或离婚者愈来愈多,电视台又开了一个“专门”为离婚、失婚的人设计的配对节目“真情相对”,你也看过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节目从自我介绍到真情告白,都营造着、也诱导着一股悲情的气氛(下次注意一下配乐和镜头的取景),好象离婚丧偶就一定是一件永远悲痛的事。这忽略了现代的离婚有很多不同的面貌,很多人是不痛不痒(反正早就貌合神离),或者欢天喜地的离婚(逃离暴力虐待当然是高兴的事),或者在离婚后反而高高兴兴、自由自在地过生活。总之,离婚后未必只有悲情的、无奈的情绪。
另方面,站在心理健康的立场来看,即使有些人的离婚心情是悲情无奈,媒体节目也不该去诱发这种会助长自怜自艾的情绪。难道要强迫那些离婚者一直要沈浸在自卑自怨的情绪中,以便证实有婚姻才是幸福?难道是害怕离婚者也可以快快乐乐的生活,而且还比婚姻中的人快乐?极力的制造这种悲情,或许让节目有点戏剧性,但是骨子里正是歧视离婚和失婚的。
媒体的影响无远弗届,我们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吸收这些歧视。如果我们继续觉得离婚失婚不是好事,那麽老师也会对所谓“问题家庭”出身的孩子抱持成见,总觉得他/她们会出问题,而一旦真的发生问题,老师总是断言那是因为学生来自“破碎家庭”──而不是因为周围的人另眼看待使得他/她们无法自在的过活而出事。这种成见和态度更增加这些孩子心理的不平衡。
还有一个更糟糕的结果。我们对离婚失婚家庭的孩子抱持成见,这并不单单只是影响他们而已;事实上,这更会影响到“所有的”孩子的人生规划。
例如,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意无意的美化婚姻。老师不断的强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爱到最高点就是婚姻”,“家庭的美满最重要”,“结了婚就好了”,甚至讲故事的时候都只讲到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美满生活。这些婚姻神话掩盖了另外一些重要的事实,例如法律对婚姻关系的规范,民法对夫和妻的不平等对待等等。
因此,比较务实的婚姻教育绝不会继续把婚姻浪漫化。相反的,这几年妇女团体对民法所提出的质疑,以及在修法上所做的努力,都值得老师在提到婚姻话题时引为内容,以便帮助学生打一开始就认识婚姻的权利义务,陷井与现实,大家才可以早早就冷静而理性的评估自己要不要进入婚姻;要在什麽样的条件下才进入婚姻;如果不进入婚姻,人生有什麽样的安排;如果进入婚姻,要如何创建婚姻内的平等互动关系等等。与其单单美化婚姻,强化婚姻的严重性,还不如平实的研讨婚姻,观察周遭具体的婚姻,甚至沙盘演练各种婚姻互动关系。
还有一些老师常常用婚姻来进行性别教养。他/她们不断的说,“女生要会烧饭带孩子,将来才嫁得出去”,“象你那麽凶,声音那麽大,谁敢娶你”,“吃得那麽多,将来养不起”等等充满性别歧视的话。有女生说以后不想结婚,要做快乐的单身贵族,老师就恐吓说她们会变成单身公害;女生说怕痛怕麻烦,以后结婚也不要生小孩,老师就说这样婚姻一定会不幸福;女生说要孩子,不要孩子的爹拖累,老师就严词责备,说女生不知廉耻,不知天高地厚。你看,婚姻竟然常常是被用来压迫女生的。老师的这些反应或许是玩笑的,或许是敌意的,或许只是老师个人喜欢乌鸦嘴,但是无论如何,它们都打压了另类的言论,加深了原有的婚姻重担,逼着学生接受性别歧视。
如果老师是务实的想帮助学生面对未来,处理眼前,那麽就不能再死守一种家庭的形式,不要再宣传婚姻是一个人人生是否幸福的指针,而要认真面对未来每个人一生都可能是多次婚姻的状态。相反的,全班的成员要开始探讨家庭的多样形式,要肯定个人有权选择不婚或晚婚或结婚或离婚或多次婚姻,要练习即使在婚后也不轻言放弃人权和自由。一句话,我们不能再给孩子错误的认知和错误的期待了,老师必须示范务实的人生态度!
用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现在面对恶化的治安,已经知道要提醒孩子小心陌生人,不要太过顺从成人,那麽怎麽到了婚姻家庭多元化和多次婚姻的时代,谈婚姻家庭的时候还在讲理想和幻象,而不预备孩子们迎接未来的现实,从而有更理智的、平实的处理和选择呢?(何春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