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教育开眼集

青少年都是被媒体带坏的!?

 

金宜蓁

* 媒体带坏了青少年吗?

大家常说青少年心性不定,身心发育尚未完备,很容易冲动不理智,常会受媒体报导的影响而学着做出害人害己的事。大家也常说社会风气越来越坏,翻开报纸的分类广告,轻松高薪又不需经验的工作都是“色情行业”,难怪青少年价值观念偏差、道德感沦丧,都是媒体害的。大家还认为青少年都喜欢追星、崇拜偶象,新都没放在功课上,整天不是看电视就是参加演唱会、签名会,都是娱乐节目害的。大家也都认为青少年崇尚物欲、跟随流行、追求时髦,都拥有大哥大、名牌服饰等奢侈品,还未满十八岁就想骑机车,都是广告害的。

总而言之,我们的孩子都是被媒体带坏的,所以为了“保护”孩子,我们要帮他们挑选节目、过滤网站、电影分级……

再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吗?

* 媒体带的坏青少年吗?

“媒体”是什麽呢?不就是成人商业游戏的工具吗?主导者是谁?不是孩子吧!反过来说,媒体的阅听人是谁?不只是孩子吧?难道成人都不会被“带坏”吗?

媒体的功能是传递消息,反映现实。当然,媒体会将现实的映象扭曲、放大,但“现实”又是什麽呢?青少年无法分辨,难道成人就一定能分辨了吗?

若说成人比较有能力辨识、解读信息,不会照单全收,那麽这种能力又是怎麽培养出来的?不就是长期吸收信息而来的吗?成人在担心孩子被暴力新闻、色情图文带坏的同时,似乎忘了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似乎忘了当年跟同学交换“小本的”、当年去电影院看片中插播“色情”片段,现在也常有意无意地转到一些频道欣赏演员的肢体,开开玩笑、说说黄色笑话。我想问的是,经过这些接触,我们有变坏吗?既然没有,那何必这麽担心孩子变坏呢?再说,大家不是都说现在的教育环境变好了,孩子越来越聪明,什麽都懂吗?那就更不容易被“带坏”啦!

有些家长会说,孩子不象自己当年那麽乖,她们不听父母老师的话、只知道迷明星,功课不记得,明星的是倒是记得一清二楚。这其实是很矛盾又不实际的说法。

请想想,青少年为什麽“不听话”呢?就是意见跟成人不同呀!注意:有意见就是代表青少年有在思考一些东西,不是脑袋空空地什麽都照单全收;因此,有意见的不同,就是沟通的好时机,成人可以趁机和青少年做更深入的沟通,了解彼此的立场和想法,进而做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定。

若是成人硬逼青少年接受自己的想法、作法,就会出现三种结果:有的青少年我行我素、有的阳奉阴违,有的则是乖乖照做,但再也不愿说出自己的意见了。这样好吗?

另一方面,青少年若有能力针对成人的意见提出不同看法,那麽他/她们也一定有能力挑选优秀的艺人、精采的节目、值得效法的行事风格等等,不可能完全被媒体牵着鼻子走。不相信吗?举个实际的例子来说吧!若是艺人只要在媒体上打知名度就能够红的话,那为什麽还会有人红不起来呢?青少年当然也会挑选呀!

受青少年喜爱的超人气明星都有某些正面的特质,如:健康、开朗、多才多艺、认真努力、热心公益等等。大人不是也都很喜欢这些特质吗?即使要说这些特质都是包装出来的形象,那也未尝不好!至少代表现代青少年的品味蛮不错的,不象以前大家都疯狂迷恋琼瑶式虚弱得吐血眼睛还会闪泪光的矫情长发女子。

再说,迷偶象又不是青少年的专利,大人也会迷偶象呀!别忘了我们台湾的特产──政治名行。老实说,迷艺人无伤大雅,迷政治明星可是会影响选票、影响建设、影响到下一代的生活环境的。还有,许多大人也会因为媒体报导而疯狂加入一些莫名奇妙的购物、收藏、投资的行列。

比较起来,大人迷的东西可多着了。以败家的程度做个排列,小至时装、名酒、中至跑车、赌博,大至股票、房地产,样样都令青少年望尘莫及。这样说来,成人担心青少年被媒体代会,是不是有点多虑?到底谁受媒体的影响比较大、破坏力比较强呢?谁又该担心谁呢?

* 媒体带坏的是青少年吗?

进一步来说,其实成人比较容易受媒体影响倒是有迹可循的。

现在的成人还是青少年时的生长环境比较一元,媒体事业也不发达,消息来源很一致,连课本中都写充满着伟人的事迹,以致于地理课本写历史,历史课本写神话。由于生长在如此单纯的环境里,长大以后即使观念会改变,思考模式还是容易倾向一元、单向思考,蛮多成人都会跟着媒体报导的消息来思考,或是习惯性地用自己过去所受的教育(教条?)来解读信息。

例如,最近有一步惊悚片上映,片名是“老师不是人”(因为片中的老师是鬼,会“干掉”学生),结果就有教师投书到报社,说学生会在学校里念着“老师不是人,老师不是人…”若是出言纠正,学生就会回应说他们是在讲那部电影,不是在批评老师,所以那位投书的老师认为电影不应该取这种片名,会带坏小孩,而且这样的名称是拿全国教师的尊严开玩笑。

哇!原来为人师表的尊严这麽薄弱呀?区区五个字的电影片名就能污辱到数十万教师了。这是不是显示了教师本身一方面有着不被尊重的焦虑,另一方面有着至圣先师传人的自许,高洁而不可侵犯?

我们可以从这类教师的抱怨当中看出,他们和学生之间是非常有距离的,而且并没有亲近学生,也没有和学生“同一国”的意愿,更严重缺乏幽默感。其实老师只要简单地开个玩笑说:“对呦!老师是鬼!吓死你!”在扮个鬼脸什麽的,不就轻松地跟学生打成一片了吗?更无所谓尊严不尊严的了。

我相信这类的投书、报导不只是在报端展现威力,还会在大人口中以闲聊的方式再度借尸还魂。看完了报纸的报导,大人们掷报感慨:“唉!现在的学生一点都不懂得尊师重道…”,就好象看完了电视新闻报导後,大人们慎重的警告女儿:“又有计程车之狼了,所以不要搭计程车…”一样,这样的耳语一传再传,大家自己吓自己,无形的论述于是引起了有形的恐慌,从青少年族群到运将族群都被集体污名了。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更可怕,母亲会对女儿说:“看看新闻!现在强暴案这麽多,所以晚上不准出去!”媒体报导竟然成了限制人身自由的藉口!新闻俨然成了高科技的农民历!“宜:在室安居。忌:出外冶游。”这不是人吸收信息,而是人被信息吸收了!

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赢家将是能够掌握信息、筛选信息、进而运用信息的人,若要让下一代成长在“没有色情暴力污染”的环境里,只用媒体上的负面新闻以保护之名约束青少年的行为,不让他们接触现实的世界和多样的信息,连带地失去判读信息的机会和处事应变的能力,那麽恭喜你有一个“纯洁”的孩子,她将输在起跑点上。

* 大家一起来带坏媒体

这样说来,媒体似乎可怕极了──无所不在,童叟无不欺!?其实根本没有这样麽严重。

因应之道非常简单,套一句广告词──“轻松打”嘛!

“轻松打”开报纸,轻轻松松地和青少年一起读,一起以最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模式讨论负面新闻。(例如:如果读到晚归受害的消息,就可以谈谈如何请有交通工具的朋友,甚至警察伯伯,免费送到家;如果看到有关便利商店的广告和消息,就可以谈谈如何多利用比较多便利商店的道路散步,一面健身,一面做市场调查;如果看到失火的消息,想想以家中及学校的环境而言能有多少方式逃生等等)。

“轻松打”开电视,如果有幸看到有裸露或是性行为的镜头,也不必故作惊慌,或故作正经,成人这种惊慌失措的反应往往会使孩子对于这类镜头生成兴趣。相反的,成人可以趁机施行一下有关性别和性的机会教育,顺便交流一下每个人不同的喜好(你看,强暴别人是不对的,因为没有尊重对方的感受;嗯~我不喜欢这种身材的男生,他应该穿比较紧身的内裤;哇!这真是高难度的姿势,需要什麽样的魔鬼营训练;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危险情境,可以用什麽方式回应而寻求脱身机会等等)。

“轻松打”开电脑上网,看到色情网站不必紧张,不妨吸收一下新知新识,分析一下人们是用什麽样的图样和语言来吸引读者;这样的反省式思考对于社会、了解文化都有正面意义,就算你要提醒青少年不要着迷色情网站,你自己也得有点基本知识才具有说服力嘛!搞不好,青少年们还会适时的提醒你,不要随便输入个人资料和信用卡号码(她们上网的功力比成人强多了)。成人大可不必因为报纸、新闻说了一堆网络的坏话,就认定网络是个坏东西──只有那些对网络一无所知的成人才会相信媒体的片面之词而对网络色情大惊失色,于是出于莫名的焦虑而设了许多限制,想要保护青少年,最后终究限制的,搞不好是自己。

要大家一齐来带坏媒体的意思,就是要大家不再随着媒体的信息起舞,要大家练习以不同的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选择喜欢的媒体充分享受──别忘了,媒体会随着节目的收视率、报纸阅报率、网页点阅率等等指针,随时调整自我,以捕捉阅听人的收讯以便赚取广告。即使短期内还是得忍受某些恶质媒体,但至少不必再担心青少年被媒体带坏:她/他们本来就不笨,成人若是相信应该和青少年一齐观赏并进行意见交流,到时候要是成人自身的学习能力不够,或是观念跟不上时代,那才糗大了呢!

 

 
[性/别教育通信首页性/别研究室首页出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