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受教育部两性平等委员会的委托,在三月底承办全国国中教师性教育与性别工作坊。全国的菁英群聚中央,在四天的紧密活动中一齐探究青少年的教育,也互相认识在各个学校中或高亢或默默存在着的另类老师们,以及她们的智能和活泼,她们才是教改的真正希望,而她们也需要大家全力的支持。
1999年初,性/别研究室正在忙碌的为桃园县教育局制作全国第一本青少年两性平权教育漫画书《青春之性别快报》,但是这个工作坊却大大的引起我们的兴趣──不仅是因为我们在撰写绘制了为中小学性别教育设计的《性/别校园:新世代的性别教育》和《青春之性别快报》之后,希望有个机会接触全国各地来的老师,继续切蹉各种实际的和操作上的问题,更因为我们对进一步和第一线教师联手制作有突破性、有教改理念、适合青少年口味和兴趣的性别教育教案及教育实务,跃跃欲试。
决定接办後,我们便立刻组成了工作坊的六人工作小组,开始规划课程和招募学员的工作。因训委会作业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四月之前完成工作坊,因此考量我们的工作量和中小学春假的放假时间,我们决定在三月底春假前25-28日举办工作坊。
课程方面,我们很清楚各种研讨课程一年到头都有,也因此常常流于公式化和制度化,因此我们一开始就立定主意,设计一个有突破性的工作坊。出于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也希望这个工作坊是交互式而非单向灌输,是身体实践而非纸上谈兵,以便彻底实践我们的教改教育理念,所以在第一次小组会议後便分头开始设计可以刺激思考而又有创造意味的课程。
在招募学员方面,我们不太希望只是吸引到一些填充研习学分的学员,那只会使这次的工作坊变成另一种无谓的活动,对我们想要推动的性别革命而言,也实在太没意义了。所以我们决定积极广邀对性别教育有想法、具创意的老师前来参加,我们在报名资格中加上了写作四百字性别教育经验和期望的要求,希望这些老师的自我描述可以帮助我们挑选适合这种运作方式的学员。
报名期间,性/别研究室收到来自全国各中小学的传真两百多封,只有少数漏掉了自述的要求,我们也都一一追踪,要求他/她们补上。在截止收件後,工作小组的六个人再度开会,一一详阅每一篇的内容,并加以筛选、评比,花了一整个下午,最后选定62人为本次工作坊的学员,其中的性别比例则是男一女三。
接着开始了繁复的筹备工作。首先是接洽活动场地、安排食膳住宿事宜,中大最新装修完成的招待所成为我们的住宿场所,管理学院附带餐厅场地的会场成为上课活动的所在,中坜地区的各式美食(从港式便当、日式便当、美式潜水艇三明治、中式自助餐)都被我们排入日程,只差“粉香粉油的中坜油鸡大餐”──我们猜想大家应该都已经吃腻了。(后来的经验显示,我们在食物方面用心良苦,每位学员在三、四天之内都增重了两、三磅。)
再来就是联系通知学员如何抵达比较不为人知、位于中坜的中大校园。我们收集了好几种不同的地图,画出了搭车和行走路线,并情商美工制作指针张贴,务必帮助学员们避免迷路的痛苦。(事实证明,我们的努力方向错误,因为报到日还是有许多学员迷路,经研究後发现,工读生将路标贴在路面上,原意是让走路的学员认路,但是对那些开车前来或者走路不看“路面”的学员而言,中大校园还是浩瀚的树海一片。)
最令工作小组绞尽脑汁的就是课程的设计了。我们除了安排少量演讲时间(何春蕤老师发挥人际关系的实力,敲到档期很满的王浩威医师和郑丞杰医师亲自前来中坜发表专题演讲),其他主要课程都以身体力行的小组活动和群体报告为大宗。由于是活动型的课程,每个单元都牵涉到活动的设计分组,活动的内容及所需材料,刺激学员想象和创意的活动说明;小组成员无不使出混身解数,将搞笑、启发、突破禁忌、学理、人际交互通通揉合在一起。小组多次开会讨论、激荡脑力,并将平日对当前性别教育之反思累积幻化为文本,再加上多方搜集的性教育数据、剪报,集结而成大会手册,以期能设计活泼生动之内容,激发多元宽广的性教育思考面向。
3月25日中午,小组工作人员和性/别研究室的助理,再加上工读生,浩浩荡荡的运送各样物资前往管理学院的会场,准备开始布置的工作,以备下午两点开始的报到工作。十个人搬了三、四趟才搬完了东西,热得一塌糊涂,到了场地後才发现,原本答应要清理会场的工友黄了牛,我们只好自己动手大清扫那个很久没有人用的餐厅场地,每个人在家中的懒惰和被动都闪到一边,大家勤快的、努力的、满身大汗的擦玻璃、搬椅子、清理地毯、扫地板。(从来没有想到大家都是清洁专业中的奇葩!)
下午两点钟,开始有学员一一到场报到。我们在数据袋中放置了《性心情:治疔与解放的新性学报告》(张老师)和《性/别校园:新世代的性别教育》(元尊文化),还加上了桃园县教育局送给我们的、由我们自己制作的《青春之性别快报》青少年性别教育漫画,算是给学员们提供的性教育基本知识阅读及教学材料,另外还有我们新撰写的大会手册。(结果忘了放置笔记本,好学的老师们提起时才想起,真不好意思。)手中提着行李,脸上浮着生涩的学员们一反在教室中的挥洒自如,在微笑中小心翼翼的询问着住宿和课程的相关问题。原本看了很多遍、打字打了很多遍的名字,在这一霎那变成了真的、有血有肉的人,还真不习惯。学员们三三两两的报到,大部分都没有问题,只是苦了开车的学员,绕了许久才到了会场。
四点钟左右,学员到了九成左右,工作坊准时开幕。中央大学的校长刘兆汉一本对性别教育的热诚为我们主持开幕,向各方来的老师表示欢迎,也对工作坊寄与厚望。欢迎仪式後的茶点热络了学员们的嘴,也甜透了学员们的心,工作坊终于开动了。
晚饭后开始工作坊的第一堂活动。“性别校园现象”本来的精心设计就是要透过非常男女式快问快答,营造出热烈气氛来带动大家的讨论欲望,并透过对禁忌问题的讨论来凸显个别老师的价值观,在交互中呈现多元的观点,让所有学员认识社会的差异。提出的问题包括:如果发现学生之间的情书,你会通知家长吗?你曾为学生心动吗?学生邀约,你是否会赴约?学生怀孕,你会建议她坠胎吗?同性恋、离婚、或单亲的人适合当老师妈?等等牵涉到师生关系以及一般相关性别和性的问题。学员们手拿圈叉牌,一方面具体表示意见,一方面必须提出说明和理由,而她∕他们的说法往往又引发其他学员加入,表示不同的观点,一时间讨论热闹滚滚,笑声也不断。由于在讨论中完全开放各种立场发声,并以理性讨论来尊重相互的发言权利,而且支持不太一样的答案现身,这一场活动为工作坊期间的各种讨论做了良好示范,更使得日后的场场讨论都出现人人抢着发言,个个争取表现的精彩盛况。(也证明台湾过去五年来的叩应文化已经生根。)
第二天上午的第一堂课是何春蕤老师的演讲“性教育与性别”。何老师对此刻台湾教育体制中出现的两性平等教育热潮提出了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分析,并指出当下两性教育的特殊取向,指出性教育常常巩固了性别的传统分工,即使在新的两性平等教育中还是常常假设了某种性别角色的固定形象。在性方面,传统的性教育还是认为性是为了传宗接代,为了调教男女的角色,因此在一般生活上,女生要内敛,男生要进取,而在性教育的性别双重标准上,女生被视为一失足成千古恨,而男生则被视为性冲动无法自制者。这样的性教育不但无力改变当前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也会复制了种性别问题,更为青少年创造了无比的压力和焦虑。因此何老师主张性教育要有性别解放的眼界,不能再复制原有的性别分野,而性别教育则要反省自身的性盲点,不能再在性成见上继续压抑我们的青少年。
休息时间的精美茶点稍稍舒缓了老师们的身心。(后来老师们留言,认为茶点总是比早饭好,似乎应该对调一下。我们倒觉得,正餐嘛!总是比较无趣一点的,哪象点心那麽的轻松自由。)
大家准备好接受上午第二场重头戏“认识青少年”的挑战。这个小组活动强调的是手脑并用的美学创作活动,一方面希望探索老师们对青少年的观感,并且用具象的方式展现给大家看到,另方面,我们也希望老师们透过平日难得表现的轻松活泼来亲身尝试作为青少年的感觉。因此在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求老师们比照青少年的日常形象,制作人形大海报,一时间,许多老师身体力行的躺到了地板上,摆出各种姿势,画好人形後,老师们将平日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观察心得表现在画纸上,让青少年的服装、配备、神韵、姿态跃然纸上,个个争奇斗艳。另外在整体报告的程序中,老师们一方面解说他们的美术制作,一方面用各种身体表演来展现青少年的面貌。在角色扮演的小短剧中,每一组更是各出奇招、使出浑身解数,说学逗唱,扮装、反串、耍帅、搞笑,惟妙惟肖,学员们不但模仿了青少年,也重新经验到青少年的活力。宽阔的餐厅中洋溢着少见的活力和愉悦,不论老少,也不论基层老师或校长,每个老师都变成了年少轻狂的青少年,骄傲而自在的呈现着自己,跳着时下流行的锉冰舞,演着青少年之间常见的争风吃醋。看起来,老师们在扮演青少年的时候有着异于寻常的欢愉呢!
这也正是这一堂课的目标:平常老师都是用成人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的各种行为举止,然后做出指导的、槼训的决策,而现在我们让老师进入青少年的情感身体世界,实地的感觉那个年龄的生命力,体会青少年的愉悦和轻松,也好让老师用全新的观点来构筑师生间的交互模式,重新思考自己习惯性的反应是不是太过制式了点,严厉了点,无情了点,想想还有什麽方式可以达到沟通的目标。
大伙儿玩得一身大汗时,水果到场,鲜艳欲滴的小番茄加上当季的各种瓜果切块,使得热情洋溢的学员得到了一番纾解,水果一扫而空。
休息後,我们开始另外一大主题:“完全应变手册”的制作。由于一般教师常常在校园中遇到各式各样的和性别相关的情境,而由于各个状况情形不一,牵涉到的人和关系也不同,老师们常常缺乏参考资源,一时间也想不到合适的回应方式,因此我们想由各组以脑力激荡的方式,针对不同情境设想多种轻松而有智能的反应方式,提供大家以后参考。在设计上,由工作小组精心设计了各种在校园常见的性∕别情境,让学员们发挥创意构思应变方法,我们并且要求学员们不但要思考当下的回应方式,更要进一步思考这样的回应方式可能生成什麽样的长远影响,以免解决了一时的问题,却留下了更严重的后果。在讨论回应方式的过程中,学员们跳脱以往严肃刻板的教条,不断相互刺激出创意,在热闹轻松里蕴酿机智应变的弹性与活力。这些讨论的具体成果则写在海报纸上,成为活动场地的装饰挂画与看板,让大家在课余休息时间里,驻足海报前,或是眉批留言,或是欣赏品味,并再进一步想出别的有创意的回应方式,让这个活动的效应不断的衍生。
晚间的性∕别影片欣赏,特别情商安排了由国际知名的陈俊志导演拍摄的“美丽少年:性异议小王子们”。在一小时的影片中,学员们首度接触到青少年男同志的生活面貌,以及他们与同学、朋友、家人的交互记录,影片进行间笑声、赞叹声不断,而影象的冲击也使得多位学员积极发表感言,开始认识到同性恋并不是象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奇怪可怕,也开始想象在一个比较有支持性的环境中,这些小王子们可以长得更自在更有力。老师们并在影片放映後互相提供自身成长过程与教学现场中所面临性别认同冲击的经验与心得。(片中小同志们唱出“广岛之恋”时,学员们也齐声合唱,满场“不够时间好好来爱你”,再度展现老师们的才艺。)
时至工作坊的第三天,早上何老师的演讲主题是“教育改革与性教育”。在这场演讲中,何老师提出了一连串发人深省的说法,让大家开始思考“人权”作为教育以及性别关系的重心。毕竟,性别人权必须被考量为基本人权的一部分,这样的人权不能因为特殊的场合(如家庭或学校)、特殊的关系(如恋情、婚姻、或亲情之内)就被打折扣,或者被搁置。相反的,要谈新的教育理念,要谈全人的(包括心理情感的)教育,就必须在人权的理念下思考性别和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框架下,才能有平等的基础,而不是另行创建一个另眼看待女生或特别压抑男生的教育。
有鉴于当前最受人瞩目的校园性别问题是性骚扰,而且各县市各级单位也似乎都把这个现象当成最主要的处理目标,因此我们特别安排了一整节课来探讨这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检验学员们对这个问题的成见,实地了解一下这些先入为主的看法将会如何影响处理方式。

小组领导人精心设计了五个“性骚扰”的案例,分别是师生间、学生间、及家庭中典型的“疑似”性骚扰案例,在撰写案例中,我们特别不设置当事人的性别,以增加变量,并考验学员们的性别成见。这五个案例分别由各组学员们密集讨论具体因应方法。讨论过程中,看似简单的案例不断有复杂因素被讨论出来,而结合不同角度的观察,学员们也各自衍生出更为周全的对策,也因此讨论时间也从上午延续到午餐时间。

下午大会为了让大家的嘴巴休息一下,换耳朵工作一下,便邀请了两位名嘴──心理医师王浩威先生与妇产科医师郑丞杰先生──作专题演讲。王浩威的“性心理与性别教养”以及郑丞杰的“从精卵看两性世界”都是从许多科学数据出发,来考量我们的社会如何理解性别现象,如何构成两性关系,如何限制了性别的角色。这两场演讲深入浅出,两位名嘴的专业经验分享,也为与会学员开拓眼界,重新反思原有常见、常听的僵化概念。
这样一个充实的学习天,使得大家都血糖大大降低,迫切需要一些好吃的东西来进补一下,单单脑力得到补给是不够的,因此晚上安排了中式的自助餐。在短短十余分锺之内,我们学习和上课的场地就变成了五星级饭店的自助餐长桌,横呈了各式佳肴,令我们不禁赞叹,只要善用经费,一个普通的研习会也可以办出令人垂涎欲滴的晚宴,学员们更是热烈回应,包括龙虾三明治和金瓜炒米粉等等佳肴都一扫而空。
晚餐过后,是各组性骚扰案例处理要点的报告时间。每组除了报告人的发言外,小组成员也不断补充报告,或是将讨论时的疑问对在场全体学员提出,甚至还有许多真实案例的分享,讨论热烈的状况,只能说是欲罢不能,整个晚上的课程中只有两组完成了报告,因此在广征大家同意下,决定将剩下的讨论延至第四天上午继续进行。
工作坊的最后一天,学员们并没有归心似箭的情绪,反而有点难舍一齐共同经历甘苦三天的朋友们。一大早我们就延续讨论“性骚扰”的主题,勉强赶玩了另外的三组报告。大会发下意见调査表,想了解大家对这次工作坊的期许和建议,学员们也透过这样的书写方式分享心得。学员们一面振笔急书参加感言,一面把握时间发表心得或建议。当中许多学员表示,本次工作坊与以往参与过的工作坊有所不同处,在于活动多于上课,动脑时间多过听讲时间,也因此民主讨论的气氛,多元开放的观点,都能透过形式与内容的实践,得到彻底的示范效果。在建言方面,亦有学员表示想讨论的议题太多,因此建议再开办进阶班的工作坊,还有学员感叹的说,不知道在工作坊中得到的能量和反省,回到了学校中还会剩下多少。休息时间中各小组也分别到室外合影留念,为这个工作坊的实地经验留下具体的痕迹。
整过工作坊的正式课程在午餐後结束,大会提供了客家美食供大家带回家的路上享受,但依依不舍的学员们纷纷要求参观性∕别研究室,而在工作小组的带领下,学员来到性∕别研究室,在尽情的参观、翻阅书籍後,许多人对于性∕别研究室的数据累积与整理、文本生产与发表都相当有感触,甚至有老师表示可以带学生们来此参观。而实际上老师们对于本次的工作坊经验,一如他们自己的话:“新鲜、有趣、刺激,也好~自在。”(果其不然,工作坊结束後一星期就有学员带领了一票同事回来“省亲”,还带来一堆新竹名产,看到朋友们的到来,大家都很兴奋,翻阅着我们的合照,心中有说不清楚的复杂感受。)
工作坊是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友情没有结束,台湾的性别局势也没有好转。因此我们再度相约,会在近期的未来再度相见。但愿我们再见面时,我们都变得对孩子们“更宽宏”、“更慈悲”──这是一位学员对自己的心得描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