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亦可观
缘起
作为语言教学体系的一员﹐“华语教学”在台湾的声势似乎一直无法与“英语教学”相比拟﹐更遑论在世界上的地位了。除了“说中文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样以“量”取胜的自得说辞外﹐“华语教学”在社会上似乎一直是个未被看见的“隐形物体”--一般人不了解这个行业﹐也不明白这是个什麽样的工作型态。
当我在七年前经由同学介绍﹐误打误撞进入这一行﹐并对这个行业的特殊生态生成浓厚兴趣时﹐旁人总认为我“误入歧途”。我也很难跟其他人解释我在从事一份什麽样的工作。一直到我进入师大华语文教学研究所﹐还是得常常面对这样的质疑:“这个研究所到底在学些什麽?”﹑“毕业以后有出路吗?”﹑“啊?这也可以变成一个field啊?”(最后一句是我论文的指导老师何春蕤说的﹐问的时候她大概没想到﹐日后她竟然为华语教学领域的形成播下了种子。)
这本书改写自我的硕士论文。论文形成背景的很大一部份﹐是这几年来我在华语教学界实际碰到的一些异于其他工作环境的现象﹐有的是面对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学生给我的种种异文化冲击﹐有的是我对华语教学界与台湾社会相互对照下的个人省思。在研究所技能训练式的语言教学法课程或西方语言学理论﹐我从实际教学所积蓄的充沛能量﹐始终找不到适当的出口释放。
因着论文最后一章与性别有关的议题﹐虽然曲折但还算幸运的成为何春蕤老师的指导学生﹐在她的指导下﹐论文有了一个清淅有力的骨架:“台湾历史脉络下的华语教学”﹐沿着这条主线﹐我开始翻阅有关台湾的书籍:文学﹑人物传记﹑历史…试图为华语教学加上活生生的血肉。
目的
事实上﹐与一般人所认为的“雕虫小技”迥异﹐华语教学纵向的历史发展﹑社会潮流﹐横向的国家意识型态﹑占华语教学多数的女教师﹑男学生﹑中国籍/外国籍人士﹐这些充满变动性及多元的现象﹐再加上串连起两者的媒介--华语﹐种种华语教学独特的现象﹐提供文化研究者多样且丰富的研究素材。本书的重要目的是希望借由本研究﹐能将台湾四十多年来的华语教学﹐作一初步却清淅的图象拼贴。当这片历史窗口架构完成后﹐期待各领域的研究者能试着透过这样的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以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及创建新的文化视野。毕竟“华语教学”在国内学术界是一个被人忽略已久且尚未完全开发的新领域。
经过与方法
本书内容的构成﹐书面资料采用历史研究与文件分析。人物方面﹐则采口述史与深度访谈。史料搜集包括相关人士的回忆录﹑校史﹑学校机构的简介﹑历年的华文教科书﹑华文期刊﹑报章杂志的报导。访谈对象以台湾华语教学机构的负责人﹑行政人员﹑华语老师﹑华语教学机构周边开设较久的店家﹑身分较具意义的外籍学生。
作者尽可能根据访谈对象对本身职业的自我描述及对这一行种种现象的看法﹐在配合台湾大环境的史料後﹐作一尽可能符合史实的诠释并从其中选取较具历史意义﹐以期能启发多元学术思考的访谈内容。
致谢
生平最不喜欢低头求人的我﹐原以为“作研究”这档事应该是再清高也不过的了。却没想到﹐找论文指导老师要求﹑敲定口试委员要求﹑约见访谈相关人士要求,连最后论文送印也要求--请复印店老板印快一点。谢谢上帝﹐这一切已经过去。
感谢妈妈﹑妹妹﹑好友﹑师大华研所全体师生﹑接受我访谈的华语老师及相关人士﹐没有她(他)们的倾心相谈﹐不会有这本书的完成。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的朱玉立,巨流出版社的徐慧嬛为本书繁杂的编务工作出力许多。东海社会系赵刚老师在论文口试及日后的一场台社批叛的新生代研讨会中﹐对我论文的仔细提问与殷切期许﹐及慨然为本书作序,都令我铭感于心。另一位口试委员﹐也是我就读研究所的老师--曾金金副教授﹐她详细的阅读了我的论文并给予中肯的意见﹐我亦衷心感谢。
我常想﹐一个人一生遇到一个贵人﹐是够幸运的。比别人更幸运的是﹐我竟拥有两个贵人。一位是在经济与精神上无条件支持我的父亲﹑一位是中央大学英美文学系﹐也是我论文的指导老师何春蕤教授。(虽然我知道她可能不会喜欢我用“贵人”这麽俗气的字眼﹐来形容她之于我的意义。)
父亲的实质支持使我从这个物质社会巨大的经济压力解放出来﹐让我可无后顾之忧的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下从事我喜爱的工作。进研究所以前一直过着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可能是父权﹑制式教育﹑未经反省的道德教条﹑社会规范﹑威权政府…)摆布的日子﹐念了研究所後﹐也丝毫感受不到“研究生”这种生物的存在﹐对社会对个人有什麽意义?“作研究”如果只是重覆一些未经思考﹑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理论﹐或许得到的不过是一张毫无意义的学位证书与滥砍树木﹑浪费纸张的罪过吧!是何老师让我体会到学术研究对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透过她的指导﹐我不再对“研究生”这三个字感到自卑﹐我可以自豪的对别人说:“看!这是我作的研究呢!”而不会心虚。何老师对学术研究的严肃态度﹐让我找到新的生命方向与能量﹐本书的完成不是研究的结束﹐而是开始…。
未完
书中有些内容在当前看来已有些白头宫女话当年的味道(如国语运动﹑语言政策)﹐但我尽量从大社会框架下的个人细致感受着手﹐希望能与从政治意识型态观点出发﹐且在相关领域已不可胜数的评论中作一区隔。本书的后半部(美国政府体系下设立的华语机构﹑1950年后美国对台湾的影响﹑华语女教师的历史图象﹑比台湾后进﹐所谓“第四世界国家”来台学中文的外籍生的适应问题﹑不同国籍学生复杂的文化﹑国族情结)是我个人较偏爱的研究题目﹐碍于硕士论文篇幅有限﹐希望将来能就各项再作更深入完整的研究。
书名《从洋鬼子到外劳》除了市场的考量--一个响亮简洁的名称,同时也反映了在台湾不同时空下的外国人形象,虽然我知道这样的书名,可能显得太种族主义中心及不甚有礼。此外﹐华语教学的影象图片的缺乏﹐也反映出此研究范畴长期被人忽略的后果。因牵涉到版权的问题﹐使得本书的图片不够丰富﹐希望将来有心人士能作有计画的搜集﹐弥补本书图片不足之缺憾。
搜集数据﹑访谈﹑撰写﹑硕士论文完成﹑改写单篇论文参加学术研讨会﹑修订﹑改写﹑到现在的终于付梓出书。三年来﹐与相关数据耳鬓丝磨﹐透过它(及何老师的帮助)审视了我过往的人生﹐一场漫长﹑严格的心理治疔过程﹐至此终于结束了!
期待未知的下半场!
2001年6月3日於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