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赵彦宁过去四年对性/别、再现、与权力间互相建构关系的思索过程,不但探究战后至当代台湾社会中有关性异议者的认同形成、及其所对应的文化与社会霸权机制的运作原则,也细致分析了性与性别在公民社会与国家权力场域中的实践及再现。
i【性/别桃学】丛书总序
ii序言
001非生殖/非亲属规范性论述的认识论分析
027论台湾同志运动的“现身”问题
057试论台湾女同志论述的内在殖民化现象
085一个关于文化生产的分析
125试论後解严时代国家权力与色情再现的文化逻辑
151试论五○年代流亡主体、公领域、与现代性之间的可能关系
203试论中国流亡、女性主体、与记忆间的建构关系
美国康乃尔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文化研究学会理事
个人网页http://140.128.105.41/professers/newant5354.htm
这本书收集了过去三年中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中发表的七篇论文。就研究主题而言,可大致区分为“同志与性/别研究”及“国家权力与流亡研究”两个面向。贯穿这两个面向的主旨,为战后台湾数类主流与非主流的性/别政治(gender and sexual politics),如何透过主体的身体展演(bodily performance)与公领域中的论述生产,以建构个人与集体的认同、重划公/私领域的界分、并与国家权力(state power)对话。透过这些研究,我也试图重新审视战后台湾社会中有关性、性别、社会阶级、象征资本、与族群的分类及建构原则。
此书书名采自第七章的主标题<戴着草帽到处旅行>。虽然那篇论文的核心议题主要环绕于四○年代末期流亡来台中国女性的生命史与回忆的叙事性,但我以为这个标题相当适切地标示了我历来研究的主要关怀:於战后台湾社会中,在性、性别、阶级与族群的分类与规范系统之中,或主动选择、或被迫在社会机制内不断流亡的人士之生命经验、她/他们的文化认同形塑历程、不论意识地或非意识地抗争社会正统意识形态与国家权力的行动、与这些行动所可能隐含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本书所讨论的“文化流亡者”包括:五○年代白色恐怖时期被罗织为“匪谍”的跨性别者(transgenders)、其后三十年中出入台北新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寻觅性伴侣,并随时可能面对警察临检而被控“风化罪”的男同性恋者、六○至七○年代在冷战结构“美军文化”脉络中,寻得聚会与交友场地的战后第一代女同性恋者、八○年代中末期起,因“T吧”(女同性恋酒吧)之兴,而得以展演身体与性/别认同的劳工阶层兼大都会新兴移民的“T”(“阳刚的”女同性恋者在台湾的通称)与“婆”(“T之老婆”)、解严前后以自身裸体为公民权力施展场域的视觉艺术与政治界女性、九○年代起肯定自我性/别认同,并介入以台北市为核心场域之“同志平权运动”的大专院校“同志”、1949年左右因国共内战避难来台,并积极参与国府重建市民社会与国族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作者、同期迁台的“第一代外省女性”、及父兄于此时期左右因政治事件入罪的“本省”女性。
本书前三章探究战后至当代台湾社会中有关性异议者(sexual alternatives)的认同形成、及相对应的文化与社会霸权机制的运作原则。第一章<看不见的权力>分析战后至当代台湾社会中,有关性异议者的媒体论述,并据以探究既存文化霸权的运作机制。此论文针对的性异议者论述为“男男同性”“性犯罪”与“风化案”的相关法槼与媒体报导,据以检验的文化机制为“异性恋霸权”的意识形态、及“恐同症”(homophobia)的心理与象征操作法则。
九○年代中期起,台湾出现以台北大都会为主要政治展演场域的第一波同性恋平权运动(或称“同志运动”)。当过去於公、私领域中,由于非正统性/别取向而被压制或噤声的运动成员,必须进入公共空间以参与政治活动并争取公民权利时,不能回避的便是所谓的“现身”(coming out)问题。第二章<面具与真实>以此运动初期的部份参与者口访数据为本,探究“现身”对同志认同形成的意义,并借以思索一般社会运动参与者之身体展演所可能涉及的现象学与认识论建构基础。
九○年代固然目睹了同志运动之兴、及酷儿(queer)论述学术化与公共化的可能,但运动与论述生产的参与者在将同性恋去污名化的过程中,却又往往再生产了社会既存的城乡与阶级的区隔和歧视。因而这个过程基本上排除(甚且被再度污名化)了非大都会、非学术菁英、与不符合中产阶级美学与礼仪的性异议者。第三章<不分火箭到月球>以八○年代中期起於T吧创建人群链接的劳工阶级“T”的田野数据为本,兼分析当代台湾女同性恋女性主义(lesbian feminism)的论述与运动模式,指出后者“内在殖民”的倾向,并申论表面上看来全球化的性文化生产机制於冷战后在亚太地区的特殊发展形式,并据以检讨所谓“全球化”与“区域研究”(area studies)的意义。
回应前三章有关同志研究的理论及方法论的关怀,第四章<台湾同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以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机制出发,分析九○年代以降台湾相关研究的七十余篇学术论文,并提出“局部的全球观点”、“去洁净化”、“阶级化”的建议。
自第五章起,分析重点逐渐移至性与性别在公民社会与国家权力展现场域中的实践及再现。第五章<谁是三级片皇後?>分析解严前后公领域中与视觉再现相关的法槼与媒体再现,讨论女体与国家权力间的互相辩证关系,认为解严後将女体与色情相关规范逐步转移至技术分类的思惟,虽然表面上遵循了“媒体民主化”的趋势,但实质上却为新形式国家霸权展现的产物。
解严後对国家权力的思索方式多采二元对立原则,暗示或明示解严的行动解放了过去半世纪被压抑的各类社经力量,且往往设置国家权力运作形式的转变也呼应了“族群”关系的转化。如此的思惟很可能忽视了历史与政治逻辑的连续性,及建构国家权力与国族认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第六章<国族想象的权力逻辑>借由分析1949年左右来台之军中人员与文化工作者的叙事、回忆与文化政策,以阐释五○年代国家权力、文化资本、与流亡公民认同间的互相建构关系。此章并申论流亡来台的国府政权如何创造“领袖”与“全国军民”的全面认同模式,并又如何援引美苏冷战结构中的关键话语,以遂行其国家权力、并造就集体认同;而这集体认同的形式又如何与汉人性别与亲属意识形态结合,并透过幻想性地观视异性恋的女性裸体,以同时再现“国族敌人”(“共匪”)的罪恶与(民主的)资本主义运作逻辑。
延续第六章的理论架构,第七章<戴着草帽到处旅行>分析今日所谓“第一代外省女性”的来台经验与回忆,并对照男性与部份非“外省”族群女性的田野数据,认为战争流亡的经验就女性而言,仍须被女性生殖力的身体经验所化解并诠释,且女性生殖经验於当代正统汉人社会中可跨越族群之分类架构,形塑一特定的集体认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