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維波
雖然婚姻在很多人心目中和愛情一樣如玫瑰般地瑰麗,但是如果我們把婚姻故事與愛情故事做對比,我們發現動人心弦、精彩著迷的婚姻故事,特別是喜劇故事,比起愛情故事來少之又少。
婚姻往往是愛情喜劇故事的結尾終局。但是這個精彩萬分的愛情喜劇卻幾乎沒有續集,即使在善於拍攝續集的好萊塢,賣座的愛情喜劇很少有續集,金玉盟或新娘百分百沒有續集。為什麼?有人說:因為婚姻就已經是愛情的真正最終歡樂結局,所以不可能有續集。電影史上比較接近愛情喜劇續集的是Francois Truffaut以 Antoine Doinel這個人物一生為主的系列電影,從The 400 Blows開始,第三部 Stolen Kisses算是一部愛情喜劇,之後還繼續拍Antoine Doinel的餘生,所以我們看到Bed & Board與Love on the Run。不過如你所料,愛情喜劇如果還有續集,那大概就是外遇、分居、離婚等等,愛情破滅的故事了。
現代婚姻據說是建立在雙方愛情的基礎上,而不是經濟基礎上,但是婚姻故事中的愛情好像總是比不上愛情故事中的愛情。不但如此,婚姻故事中的性更比不上愛情故事中的性。看看坊間中學女生喜歡看的羅曼史小說,裡面的性場景都不是婚姻之內的,但都是誘人的。看看各類色情故事,夫妻的性故事可說少之又少,即使有,讀者多半是覺得乏味的,會用「快轉」跳過它。
所以,從愛情與婚姻故事中的性愛成份來看,婚姻中的愛與性似乎是相當貧乏的、沒有熱情的、沒有生趣的。或許就如通俗的智慧所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也是性的墳墓。
故事,學術一點的叫做敘事。我今天就要從故事或敘事觀點來看愛情婚姻。今天我們所謂的愛情,或者叫羅曼史,或者叫浪漫愛,和傳統的愛情有個很大的不同點。這個不同點就是現代的愛情被故事化了。愛情必須放到敘事的結構裡,愛情其實就等於愛情故事,愛情就是愛情故事;換句話說,如果愛情沒有故事,就等於沒有愛情,或者至少就絕不是精彩的愛情;沒有故事的愛情會讓人懷疑:你們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愛情存在。
有些人聽到朋友在談戀愛、或者曾經談過戀愛,就會去問「你跟她怎樣?」或「到底怎麼回事?」這往往表示人們在期待一個愛情故事,若當事人說:「沒怎樣啊,對方是我的同班同學,很自然的就在一起,沒有什麼故事好講的啊」,那一般人或許會覺得這是在隱瞞或者不願意講真相,但是如果其實這就是真相,真的就是兩個同班同學,很平淡而無戲劇性地走在一起,沒有分分合合、低潮高潮,從頭到尾都沒什麼變化──沒有故事,這是非常可能的事實。但是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個愛情並不浪漫,甚至不像愛情;但是為什麼不像愛情呢?因為不像個故事。愛情要有故事,有故事的起承轉合,有高潮有低潮,有快有慢,所以愛情一定要有邂逅,怎樣碰到彼此,然後要有個曲折的情節,那個才叫愛情。(但是讓我們想想,假如今天我在街上碰到你,問你要了電話號碼,這浪漫嗎?如果事後彼此根本沒聯絡,那有什麼浪漫?如果我們後來發展成一段第六感生死戀,那今天的碰面就變成了浪漫的邂逅。可是同樣一件事怎麼會有不同的浪漫可能呢?可見這都是外在的著色與附加的想像)。
上述這種愛情觀念長期在人們腦裡面變成了一種期待,一種感覺的結構,就是說愛情一定要有愛情故事。這樣的愛情觀是歷史的產物,以前的世代並沒有這種觀念,如果你的年紀夠大,去問問看你們的阿公和阿媽,他們的愛情是怎樣子的,你可能會發現他們也沒什麼故事好跟你講的,你會覺得說那他們都沒有愛情啊。當然不是這樣。因此我們要反過來問,為什麼我們現代人在談愛情時一定要有故事。
不但愛情本身具有故事的結構與元素,即使在談戀愛的過程中,雙方常都是從講人生故事開始,從我小時候怎麼樣啊,人生有什麼經歷等等…一堆故事的交換。下次你們談戀愛時試試看做一點新鮮事,做個實驗,完全不講故事,然後看你們的愛情能不能談得起來,換句話說,和對方交往時,談什麼都可以,但是不要有時間的結構,不要把所說的事件用時間順序連串起來,不要有人生故事,然後看你的愛情能不能談得起來。恐怕是談不成,這種談法或許更適合一夜情。總之,一般所謂的浪漫愛,就是雙方要求自我的敞開和人生故事的交換,這是浪漫愛情的本質,在這愛情過程裡彼此雙方都必須去創造出這個敘事的經驗。
所謂故事就是有時間的結構,有時間就是有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時間,也因此就沒有故事。從這個角度來看婚姻,就很清楚為什麼婚姻幾乎沒有愛情或浪漫了,因為婚姻中的愛情在理想中是應該沒有變化的,畢竟,愛情故事的結尾是兩人結婚了,而且彼此相愛到永久。彼此相愛到永久,就是沒有變化,因為永恆就是沒有變化、沒有時間了。
所以我們現在明白了婚姻故事中沒有多少愛情的餘地或浪漫的元素,因為先天上婚姻中的愛情是不應該生變的。故而婚姻故事中精彩的愛情,大概會是:原來兩人結婚時並不相愛,然後在婚姻中變得相愛,或者,婚姻中的外遇,或者婚姻中有愛情危機等等。
與「愛情等於愛情故事」相比較,婚姻則未必是婚姻故事,不過,婚姻如果能變成故事會比較耐人尋味一點。當然,婚姻故事也沒有必要包括愛情在內,只是一般人會把婚姻與愛情做緊密的連結,所以沒有愛情故事在內的婚姻故事就顯得失色了些、不夠浪漫,可能願意聽這種故事的人不多。若要有點精彩元素,那可能必須加入受人歡迎的性成份,或者愛情危機。因此,像HBO的影集The Mind of the Married Man包含了性愛成份,就是還可以看的婚姻故事。
下面讓我來比較婚姻故事與愛情故事的三個差異。首先,婚姻故事是存在的,但是似乎不比愛情故事多。這可能是因為愛情被故事化了,婚姻則未必。一個平凡的愛情,卻仍還是個故事,但是一個平凡的婚姻,那就只是一個平凡的婚姻而已,可能根本編不出故事。
其次,婚姻故事似乎也不像愛情故事一樣到處流通,我們走到哪裡,都有愛情故事,但是婚姻故事就較少聽到或看到。以上這兩點是相關的。有人會將這個現象歸諸於市場,也就是愛情故事的商品化,市場對於愛情故事的需求量大,所以電影小說都充斥著愛情故事,也因此有大量流通的管道。但是愛情故事和婚姻故事也可以透過口語傳播,或者現在的網路來傳播。我們在一些BBS的婚姻板上,會看到各色各樣的婚姻故事。而且婚姻故事也應該是所有八卦耳語會傳述的,那麼也許婚姻故事也相當多,只是不那麼公開的被流通。
不過,我個人的感覺還是認為婚姻故事不比愛情故事多,也不比愛情故事更流通。原因和兩者的第三個差異有關。
婚姻故事與愛情故事的第三個差異是人們對於婚姻悲劇與愛情悲劇的差異態度。愛情故事雖然有悲有喜,但是人們並不那麼介意愛情悲劇,也就是失敗的愛情,因為如果愛情不失敗,那麼下面就不可能有新的愛情故事,就是因為愛情失敗才給人新的愛情希望──談戀愛是如此美好,上帝保佑不要一次就讓我成功。失敗的愛情故事可以有續集,可以合併到另一個愛情故事裡面,可以應觀眾要求重播rerun。總之,人們並不特別介意失敗的愛情故事。當然愛情喜劇還是非常多與受歡迎的。
相較下,婚姻故事似乎就比較多悲劇。我曾在上述的BBS婚姻板上看過網友說不願再來這個板,因為都是看了讓人心情下沈的故事,太多的負面能量(用星際大戰的典故)。事實上,我之所以會去看那個板,也是因為從中可以發現當前婚姻的許多問題與困境,而不是因為上面有很多成功的婚姻故事。因為婚姻喜劇,也就是成功的婚姻,往往需要不變的愛情,因此成功的婚姻往往缺乏故事性。
如果婚姻故事確實趨於失敗居多,人們似乎對這樣的故事沒那麼大的興趣。一個動人的婚姻故事,往往是因為它同時包含了動人的愛情故事,而不是婆媳鬥爭的慘烈等等。
由於目前流通的婚姻故事多半是恐怖故事,很多人也主張不應該流通,否則會嚇壞了想結婚的女人(很少人說會嚇壞男人),很多人認為,就是因為有太多的婚姻故事所以才使女人不敢結婚。
不過我相信眾多失敗的婚姻故事只是提供不想結婚女性的正當理由,而不是不婚的原因。很多人仍然期待有機會嘗試婚姻生活,而且整體而言,他們接觸的愛情故事多,婚姻故事少。他們對愛情故事的興趣多過於婚姻故事,而且即使接觸到悲慘婚姻故事也未必相信自己可能成為故事的主角。基本上,人們傾向於無奈的接受命運──例如,婚後要和公婆同住,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此外,雖然也有一些成功歡樂的婚姻故事,但是卻是因為人們對之不感興趣而限制了它的流通。
人們對愛情有比婚姻更多的準備。一方面,這可以說是因為人們有較多的戀愛經驗,但是較少的婚姻經驗。但是另方面,愛情故事比婚姻故事更多與更流通,也不無關係。換句話說,各種各樣的愛情故事幫助人們在各種情境中詮釋與敘述整理自己可能混亂的經驗,形成期待也形成意義。當然,不論是愛情故事或婚姻故事都並不必然反映實況,而是構成實況,而且提供符號資源來為主體所引用。
在一些女性主義者看來,現代愛情或浪漫愛本身有促使女人自願犧牲的意識形態,愛情故事就像鴉片煙般地作用。然而被認為多少呈現婚姻實況的悲慘婚姻故事,則似乎能幫助女性對婚姻生活有所準備,也有平衡氾濫的愛情故事的效果。基本上我也認為我們應該有更多與更多樣的婚姻故事。
大致來說,無論是愛情或婚姻故事,能夠有多樣性,總是有其內在價值的。例如,老少戀的愛情故事,若既有悲劇也有喜劇,那將可以提供人們資源去應付這類情境,學習反應的模式,能夠套用故事到自己的經歷,賦予自我經驗一個意義,等等。但是如果社會壓制某些故事的生產與流通,那將是對人們不利的。例如,如果社會壓制悲慘的婚姻故事,那麼人們將很難理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以為自己是個特例醜聞,而活在沒有必要的罪惡感中。
有一些婚姻故事的生產與流通是被壓制的,這些故事雖然和性愛有關,具有受歡迎和引人興趣的戲劇元素,但是卻很少聽到。我所指的就是有關脫軌性愛的婚姻故事,例如夫妻的換伴或3p,或者外遇通姦等等,這些故事如果能正當的流通,那是因為它們常常有著警世與道德教化目的之結局,這其實大大地削弱了這類婚姻故事的多樣性與戲劇張力。如果更多新的婚姻故事有其價值的話,那麼有脫軌的性愛但是沒有悲慘的結局的故事應該被准許生產與流傳,這種故事到目前為止無論在公開或私下都幾乎不存在或很少流傳。在電影小說中,則偶而以妥協的方式出現,例如國片的《我愛太空人》(甘國亮/恬妞/繆騫人/曾志偉主演,羅卓瑤導演)或者西片的《Falling in Love》(Robert DeNiro and Meryl Streep)。但是結局都是姦夫淫婦先為了挽救彼此原來的婚姻而分手,後來挽救失敗又分別離了婚,最後巧遇街頭才再度結合。至於電影裡的夫妻換伴則多半以驚悚危險的厄運為終局。箇中的教化目的是顯而易見的。
許多愛情故事其實也有教化的目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的多樣化,例如老少戀的愛情故事中,女大男小的喜劇故事就比較少見。但是愛情神話本身有種內在的邏輯,就是突破規範的愛情才動人心弦,所以愛情故事基本上還算是傾向多樣化。
過去的愛情故事很少有性的成份,若有,則多是女子因愛而犧牲失身被騙的悲劇,但是直接描寫性場景,把性當作愛的必要成份的故事很少,近年來的羅曼史小說則完全改變了這一點。這個改變當然是進步的。因為即使在過去,談戀愛的人不是沒有性行為,可是卻見不得光,躲在污名與罪惡感中,無法去理解性經驗在愛情中的意義,也不知如何期待與處理愛情中的性經驗,幸而現在愛情故事中有很多性情節了,人們可以正視這個部份,也正當化了愛情中的性行為。不過,愛情故事中的性情節還是不夠多樣化。
從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結論:婚姻故事目前的稀少不流通與缺乏多樣性,對人們是不利的。缺乏多樣化與無法公開流通則往往是社會控制的結果。但是這樣的社會控制使人們在婚姻生活中付出了許多不幸福快樂的代價。因此,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特別是脫軌的婚姻喜劇故事,使我們的婚姻生活有更多的選擇。
(原稿為20040327清華婚姻文化座談會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