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m】從「錢坑」到「托斯卡尼豔陽下」

◎epicure

還記得多年前第一次看「錢坑 The Money Pit」(1986)時那股奇特的錯愕感。流行樂製作人 Walter (Hanks) 和提琴手 Anna (Shelley Long)買下了富麗堂皇的豪宅,想要開始新生活,不料金玉其外的房子狀況百出,水龍頭冒出泥漿,電線走火燒了整個廚房,地板居然撐不住浴缸加水的重量當場裂出大洞。兩人只好再花錢請人大修房子,掉入吸錢的無底洞… 作為 Tom Hanks 逐漸嶄露頭角的代表作之一,「錢坑」從各方面來說都是精彩的喜劇。

中產階級夫妻因為購屋不慎掉入吸錢惡夢。但本片認為欺侮他們的不是銀行或討債公司,而是惡形惡狀的勞工。

只除了一點:女主角還在離婚中,雖然兩人已經搬入新居,在電影的一開頭在大床上纏綿了。兩人很自然地開著「如果我和(水管工)上床,他們會修得快一點嗎?」的性玩笑。「甚至 Anne 與離婚中的音樂家前夫 Max Beissart (Alexander Godunov) 還沒斷得乾淨,在積蓄被問題房子吸光後仍需要 Max 的金錢資助。離婚的女人卻不哭喪著臉悲嘆著命運,「好人」不遵守好人該遵守的性道德,這樣難以理解,難以代入的角色,使得台灣觀眾只能把這當作不能理解的雜訊存而不論地看待。

畢竟,「錢坑」的絕大部份還是「看得懂」的。男女主角終於捱不過心理和經濟壓力的雙重折磨,大吵之後決裂,在房子中間畫了楚河漢界,決定在房子修好後賣了錢平分。結局也是可以預料的皆大歡喜 — 房子能修得好,但能不能在這房子裡頭建立一個家,才是修房子的初衷呀。畢竟如果要拍一齣以房子為主題的喜劇,還有什麼更合適的寓意嗎?

多年之後回顧,「錢坑」那個時空的前衛設定已經不再令人大驚小怪。2003 年,同樣是離婚,同樣是買房子,「托斯卡尼豔陽下 Under the Tuscan Sun」的作家兼藝文評論家 Frances (Diane Lene) 可是被女同朋友說動、以同性戀旅遊候補的名義老遠跑到義大利,一時衝動買了房子,接著甚至讓同性戀朋友帶著孩子投奔。如果房子存在的理由就是為了容納一個家,在新世紀初我們終於迎接新型態多元化家庭形式的來到。異國戀情得到祝福,兩個女人帶著一個孩子照樣可以過得很快樂。養著小白臉畫家的熟女電影迷得到觀眾同情,義大利少女與波蘭外勞少年的戀情得到祝福,一切發生在 Frances 花了積蓄買下並整修的大宅,大家在這裡得到安慰與快樂,直到片尾 Frances 終於恍然大悟:”You’re right – I got everything I asked for.” 我建立了一個家;有了一個家,夫復何求?

Mrs. Dalloway 今天想修修屋頂。不用自己來。

17 年過去了,家庭價值仍是打不倒的巨靈。

主流對同性戀者那破壞一夫一妻核心家庭秩序的潛在能力之恐懼仍令我們記憶猶新;在「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台灣,「天譴論」言猶在耳,如同我們曾年年談著高離婚率皺眉頭。因此我們不得不佩服美國流行文化的手法就是高明那麼一點點,一次一次地對邊緣進行收編。婚變者也可以組家庭,同性戀也可以組家庭,懷孕被拋棄的女同志朋友 Petti 甚至巧妙地成為融合成一個家庭的助力而不是阻力(她也擋了 France 的豔遇,不過,有什麼關係?)。你可以有個漂亮的庭院,在暖洋洋的陽光下招待親友,每天晚上的烹飪也都因為有人共享而有了不同的意義。別忘了,家,是 everything you asked for。布希政府與同性戀團體對結婚權的攻防戰,從一個角度看,是多麼高明的部署呀。

於是我們多麼自信滿滿。雖然名義上是花光了積蓄購房,「錢坑」的拮据到了「托斯卡尼豔陽下」倒是揮霍得沒有太多心理壓力。「錢坑」那中產階級對藍領勞工那歇斯底里的恐懼在托斯卡尼被暖洋洋的異國情調取代,連沏磚頭的水泥匠都是文學教授出身,原來波蘭外勞都是那麼認份知足的。當年「錢坑」裡頭搞跨國詐騙構當的房屋仲介現在多麼體貼,賣出了房子還好幾次服務到家。波蘭小子與義大利少女的跨國苦戀只要美國大姊出來喊喊話就順理成章地成人之美了呢。

只是我還是懷疑,如果「時時刻刻 The Hours」裡頭的 Clarissa (Meryl Streep) 和同性戀女友以及女兒一家人搬到義大利,是否也會被那豔陽感動而覺得每次下廚打蛋都洋溢著喜氣?如果 Virginia Woolf(Nicole Kidman) 搬到托斯卡尼而不是英國 Richmond, Mrs. Dalloway 是否還會動那自己買花的念頭?

參考連結:

SHA語: 托斯卡尼豔陽下
映畫狂: 托斯卡尼艷陽下 Under the Tuscan Sun (2003)
Mei 的網路日誌: 想遇見陽光……
Yilan美食生活玩家:在異國異地裡生活、體驗與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