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保守派也就是傳統的異性戀,核心家庭,一夫一妻性偏好的捍衛者,排斥其他形式的性偏好。有些保守派在時代衝擊下也改變部分修辭,認為用「疏導」方式更勝於以往的「圍堵、禁絕」,這些新保守派也開始談性說性,主張「正確的」性教育,「容忍」同性戀,甚至擺出「多元主義」的姿態。但是這種多元主義仍然隱含價值判斷,有些性偏好比較合乎「人性」、「高尚理想」、「終極價值」,另外一些則比較「感官」、「未經昇華提煉」等等。所以,像「同性戀」、「濫交」、「SM」這類性偏好,除了要去了解其「科學上的病理」原因外,雖然可以同情地容忍其不妨害他人之存在,但是不一推廣、美化、宣揚、榮耀、賦予權柄。至於那些合乎人類精神價值理想的性偏好,則應盡量宣傳、榮耀,等等。
性自由派也就是秉持自由主義的精神的性觀點。臺灣的自由主義多是政治與經濟的自由主義,甚少有文化社會層面的自由主義者,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臺灣的自由主義如此根淺底薄的緣故吧。性自由派不但對各種性偏好一視同仁,一體對待,也對婚姻制度及家庭形式採開放建化的觀點,認為隨著社會演變,如果未來家庭走向多元的形式,人們同為各種原因組成家庭,而不以血緣為單一原因,若因此沒有什麼父母子女或(單一)夫妻關係,也未嘗不可。臺灣的性自由派甚為少見,在大眾媒體上較知名的也只有曾陽晴(現已轉變為新保守派),蔡康永等人,許多「開明人士」嚴格來說,比較接近新保守派而非自由派。
在西方,除了性自由派與性保守派外,還有至少兩種性的的哲學觀點,其中的「性激進派」較接近性自由派,而「文化女性主義」的反性(解放)觀點則較接近性保守派。
性激進派的理論來源很多,有些是從激進的或放任的自由主義轉化而來,有些是從神秘主義但入世的宗教教派轉化而來,還有的是從弗洛依德馬克思主義而來,女性主義在第一波和第二波運動中也均有這類人物(早期的葛瑞爾在寫作《女太監》時也是代表之一),近來一些女同性戀或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也持這種立場,並且受到後現代很大的影響。形形色色的性激進派的最大共通點就是強調性與各種社會制度及社會差異(性別、階級、種族、年齡等)的密切關係,性鬥爭因此是一種政治鬥爭,性解放運動是一種社會運動。
性激進派因此不但是同意性自派的多元主義,重視個種性偏好的差異,「性」中有「別」(差異),而且更強調「對立」,也就是性偏好中的壓迫關係―人類戀壓迫動物戀、異性戀壓迫同性戀、單一戀壓迫濫交戀、婚內性壓迫婚外性等等。至於女性主義的性激進派則主要將「性解放」連結到「婦女解放」,從女性主義觀點來和性多元人士結盟,也同時顛覆解構「性別」及「性」本身。
相應著女性主義激進派,另一些被稱為「文化的女性主義者」,則提出了反對性解放的觀點。於是西方的這兩派女性主義者遂在一九八0年代展開一場血腥大戰,辯論的話題包括了對六0年代性革命的評估、SM的意義、色情材料、跨代戀(戀童)、男同志的「性」、「性」及「性別」的社會建構、女性主義與其他社運的關係等等。
這場女性主義者的大辯論攸關的並非只是性而已,而是女性主義的路線問題,或更確切的說,攸關「文化女性主義」(有時也被稱作「激進女性主義」,但是性激進派不認為文化女性主義者繼承了前代真正的激進女性主義)這一流派的路線、思維、預設、主張的檢討。
這篇文章當然不可能讓這場被稱為「性大戰」的女性主義辯論,但是我想可以從這場辯論的一些論述資源來切入幾個問題,以刺激我們這方面的思考。
(關於性政治的派別的最新研究修正結論,請參看何謂性政治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