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愛滋最大阻礙 汙名、歧視與人權侵害
【2004/07/20 聯合報】陳伯傑/大學生(北縣淡水)
☆☆☆☆☆☆☆☆☆☆☆☆☆☆☆☆☆☆☆☆
第十五屆國際愛滋大會剛落幕,臺灣緊接著舉行國際愛滋研討會。可惜一向與世界愛滋防治政策脫節的臺灣,這次依舊將愛滋議題視做單存的疾病議題,忽略聯合國愛滋委員會的聲明,忘了2002年到2004年全球愛滋的活動的主題為「去汙名和歧視」。民間團體批評政府愛滋防治政策八股,我深有同感。
可惜,政府機關雖擁有廣大的資源,但腳步遠落於民間之後,防治政策依然走不出恐嚇,官員的言論也暴露出對愛滋的歧視。
政府一直期望透過篩檢、免費投藥,達到控制愛滋的蔓延,但卻不願意放棄圈畫高危險群,更恐怖的是所圈選的高危險群多半與世界不同。換言之,是以高壓漠視人權的手法對待感染者,忽視感染者因民眾普遍對愛滋的恐懼與歧視,而在基本人權上遭受侵害的事實。
按全球多年的愛滋工作經驗,以人權、預防、照護與支援的愛滋工作三角型最為有效。聯合國愛滋委員會更發表聲明指出,愛滋的汙名、歧視與人權侵害為防治愛滋工作的最大阻礙。臺灣愛滋侵權事件層出不窮,加上政府濫用行政資源和權力,使得政府愛滋防治工作逐漸失焦。在愛滋問題日漸嚴重的現在,光是民間團體的力量,要面對臺灣社會根深蒂固的愛滋防治與汙名歧視非常辛苦,因此建立正向的愛滋防治政策顯得格外重要。
聽見民間的聲音,才有可能訂出不昧於現實的防治政策,並發展出有效的策略。
參考:建立正向愛滋防治政策工作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