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4 月 29 日
夏鑄九

《地方自治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 有全球化視野、有資訊化思惟的領域治理 國土規劃 在全球網絡的節點

在全球化與資訊化所帶動的巨大變局下,接合全球網絡的「都會區域」的浮現,是當前台灣的領域治理所必須面對的課題。而此俗稱「國土規劃」的問題,其實是高度政治化的,需要制度上的高明設計。

未來將是一個新的都市世界,鄉村地區將成為以都市為中心的經濟、政治、文化、創新活動與傳播通訊系統的一部份,而這個廿一世紀的新空間形式被稱為是「沒有城市的都市世界」。這是都市化過程的歷史弔詭,在網絡社會中,人口集中於大都會區域,城市卻因全球化與資訊化的相關過程所造就的社會片斷化與文化虛擬化而飽受挑戰。

審視當前台灣都會區域與城市的形構,一個都市連續體也已經形成。由台北到高雄,以三個都會區為中心,聯繫起城市、城郊與城鎮。都會區域是全球網絡中彼此聯繫的創新節點,新的運輸與電信系統使都會區域在領土內部相互聯繫起來,更重要地,也連結起世界上其他相似的區域:加州矽谷、台北新竹,與中國大陸沿海的都會區域。所以,我們所必須面對的都市現實是:連綿台灣西海岸的都會區域已經形成,支配性的活動是在都會節點之間的全球互動過程進行,這是網絡與節點所結構的社會。

然而,面對全球化的不確定性壓力,營造民(國)族國家的政治動力與跨界投資所表現的經濟動力之間有結構性矛盾。這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所以說,台灣的城市的歷史角色是全球網絡的節點,虛擬的橋樑,在全球經濟與國際政治的不確定惡水之風雨橋上休息停留以求摸索向前?還是封閉內向的新民(國)族國家營造的橋頭堡,因為這裡不得不成為人民同舟一命的戰艦?還是在重重外在困境限制下壓抑不了貪婪之心,在政治權力的漩渦中無能自省,終至內爆的精神分裂島嶼?這其實是特定社會行動者的歷史選擇。

對當前台灣所亟需的領域治理層次的制度改革而言,這意味著國土領域的重構,究其實是全球化過程中國家角色的轉化,因此,制度的設計,首在於制度改革的視野,表現國家與社會之間新的歷史關係。

為免受過時的國族國家意識形態所限制,並能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故認識全球經濟競爭過程中都會節點之間的網絡,是必須具備的知識。因此,都會治理幾可說是:行政區重劃等於是政治改革的歷史機會。都會政府幾乎可說是台灣政治改革的唯一選擇,而非推諉於不切實際的地方政府協會等組織。尤其為避免以台北中心的中央集權統治角度思考台灣的領域發展問題,必須考量地方分權,充分授權都會政府,以有明確目標的策略與有彈性的制度,迎接全球經濟穿透的考驗。

進一步,在具有經濟競爭實力與社會活力的台灣西海岸都會政府建構自主性的同時,為了中央政府所需特別顧及的區域平衡的政治正當性,以及地方政府數目與政治穩定性的設計,台灣的東台區域、離島與偏遠地區,做為特別行政區與原住民自治區的制度設計,都是必要之舉。

在都會治理基礎上,我們可在值得珍惜的台灣民主政治成果上面對城市重建、都市治理與地方政府的課題。若二到三鄉鎮

(或是區)合併,以都市化程度較高者為市,都市化程度較低者為縣,就取得了新機會各自重新定位,重新擬定都市計劃與都市設計,進行都市功能調整與都市形式重塑的過程。尤其因為鄉鎮升格,產生了一百左右的小縣市,而市的人口平均約為四十萬,也較容易治理,不但滿足台灣眾多地方政治人物的出頭慾望,而且落實地方自治,將建管、都計、環保、文化等原有直轄市權力充分下放,開放市民參與。

搭配前述都會政府的設計,一方面是全球網絡中的節點,另一方面也分別是功能上與象徵上的中心,若能經由適當的規劃干預,經由規劃階段的市民參與,使其能彼此互補而非割裂,從而對市民的可居城市、女性主義的城市、永續的城市…提供制度的基礎。這樣,我們才得以有機會在實踐上質疑與突破「沒有城市的都市化」,這是做為不同節點的「城市」,為了己身意義的競爭空間。

夏鑄九/台大建築與城鄉所教授 【 2002-09-25/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