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兩問景II:鱷魚皮、拉子餡、半人半馬邱妙津 (發表於「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宛若TC」, 文/丁乃非、劉人鵬 摘要 本文是一個三部曲計劃的第二部,嘗試閱讀當代臺灣女同性戀主體們的一種文化再現,以一種倫理上敏感回應的方式,使得再現成為可能。 第一部<罔兩問景I>中,我們勾勒出了一種恐同,以具有文化價值的美學-倫理之名佈署運作,亦即:寬容的含蓄。這種寬容的含蓄現今不僅在新而民主進步的家庭-社會連續體中,仍然以一種隱而不顯或者修辭美學的形式生發活力,並且新的知識規訓形構,如性別研究與同志研究,也可能蘊含了這種恐同的社會佈署之複製,因為這些研究預設了一種文化本質性的「中國」傳統,一種本質上不恐同的主體與情境。 在此續篇<罔兩問景II>中,我們將重新閱讀臺灣最具影響力的酷兒女同性戀小說家之一──邱妙津。我們主要閱讀她前二部作品《鬼的狂歡》與《鱷魚手記》,勾繪這二部作品如何以一種裂解或是化石化的方式,再現了一種準T主體。我們將分析,這種破碎的、陰影似的,並且漸漸溶解中的(多重)T主體,如何與一種漸漸浮出地表的「女人認同女人」的女同志主體們,並不相容相稱。把邱妙津多重分裂破碎的複數主體,放在歷史與運動脈絡中,脈絡化地重讀,我們將發現:在T的認同形構、T婆關係,與「女人認同女人」的女同志運動-學院主體們之間,刻劃著歷史性的多重緊張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