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與國家(女性主義)暴力:臺灣篇 (收於陳光興主編,《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 文/丁乃非、劉人鵬 對於T-婆個人與社群的再現,過去十年來,在現代全球性同志運動理論與政治上,已經被拉到前景。這種再現,對於像臺灣或菲律賓這樣的後殖民地區,提出的問題或許可以簡化如下:中下階層「老」社群的T-婆與「現代」都會中心的中產階級同志運動,關係如何?菲律賓的Neil Garcia曾經說,馬尼拉大部份的「同志」在小時候或年輕時,是「bakla」(即娘娘腔男孩,或者說是女的男人)。他們二十世紀後半期生長於馬尼拉,卻在近一、二十年之間,經歷了從(前現代)的bakla到(現代的)政治化進步個人同志的軌跡。bakla社群生活雖說與都會中產階級同志在時間上共時共存,空間上卻不連續,都會同志社群因此多數可能更認同全球同志運動與媒體再現,而不是認同bakla生活與實踐。 就女同而言,臺灣的「老」(指的是生活方式-價值觀的不同,同時也是年齡的較老)T-婆「社群」(社群性不是那麼明顯,因為不易看見),在過去十年來,仍然是女性主義與女同性戀女性主義再現與運動關懷之下,可疑的問題主體。 最近的二本美國女同性戀歷史書寫作品,可能可以作為對照,思考美國城、鄉之間,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之間,學院與酒吧女同文化之間總是會有的分裂以及糾纏;而在臺灣,則又是一種公民社會與尚未完全成形的政治社會之間的分裂與糾纏。那種分裂與糾纏的豐富性與其政治,是我們最感興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