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 [ 回到目錄 ][ 下一篇 ]

自戀與引導問答:當代音樂文化中的閃逝

(發表於「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小型學術研討會II:跨性別小型學術研討會」
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0。)

文/白瑞梅

〈接受〉,這首由以臺北為表演根據地的拉子樂團「幫幫忙」所創作的歌曲(BBM),以幾秒鐘簡單卻令人有些迷亂的音符作為開場,也許能夠使聽者憶起她們多已遺忘的童謠曲調。在這段令人意亂神馳的序曲之後,音樂加快節奏,變成兼具幽默以及強烈「姿態」的另類搖滾。音樂本身的幽默與姿態強化了歌詞的社會批評,藉由痛陳與批判明確的同性戀恐懼與對不合常規性型態的所謂「含蓄論述」(discourse of reticence),在短短數行的篇幅之內提出了一些複雜的政治議題。我以對這首歌歌詞的討論開展本文,因為其涵蓋議題的複雜性對本地的文化政治具有莫大貢獻。 雖然我在本研究中的起點是幫幫忙樂團首張CD中兩首作品的歌詞,我最終的目的並非要將它們當作一般的文字從頭讀到尾,而是解釋它們作為某種文化物體(cultural objects)的重要性。我想提出的說法是,它們以閃亮的物體/表演的型態出現,這樣的型態或許屬於視覺,或許屬於聽覺的領域;總之,在「微觀」(microscopic)且具有「反叛」潛力的(potentially transgressive)音樂反抗文化(musical counterculture)地景和大眾文化形成的重疊場域裡,它們時而淡入,時而淡出。這樣的閃爍,在滑過一些文化裂隙的剎那,也迫使某些短暫卻明亮、且可能具有猥褻意味的目光聚焦在她們的掙扎、心靈創傷、酷異的快感、不軌的性實踐、跨性別的認同,以及她們自我表現的形式等等。

 

[ 上一篇 ] [ 回到目錄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