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的性教育》附錄一

中小學教師「性教育與性別」工作坊紀實
何春蕤

1999年初,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正在忙碌的為桃園縣教育局製作全國第一本青少年兩性平權教育漫畫書《青春之性別快報》時收到教育部訓委會的來電和來函,委託我們承辦「全國中小學教師性教育與性別工作坊」。

性/別研究室的工作原本就十分忙碌,不但每年出版兩份定期刊物,還加上舉辦兩個系列的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不時還要滿足本地社區的各種教育演講及諮詢服務需求,一年到頭都有無數事情在進行中,然而這個工作坊的邀約卻大大的引起我們的興趣──不僅是因為我們在撰寫了教師閱讀材料《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並且規劃繪製了青少年漫畫《青春之性別快報》之後,希望有個機會接觸全國各地來的老師,繼續切磋各種實際的和操作上的問題;更是因為我們對親身製作有突破性、有教改理念、適合青少年口味和興趣的性別教育閱讀材料,躍躍欲試。

決定接辦後,我們便立刻組成了工作坊的六人工作小組,開始規劃課程和招募學員的工作。因訓委會作業的要求,我們必須在四月之前完成工作坊,考量我們的工作量和中小學春假的放假時間,我們決定在三月底春假前25-28日舉辦工作坊。

課程方面,我們很清楚各種研討課程一年到頭都有,也因此常常流於公式化和制度化,因此我們一開始就立定主意,設計一個有突破性的工作坊。我們希望是互動式而非單向灌輸,是身體實踐而非紙上談兵,以便徹底實踐我們的教改教育理念,所以在第一次小組會議後便分頭開始設計可以刺激思考而又有創造意味的課程。

在招募學員方面,我們不太希望只是吸引到一些填充研習學分的學員,那隻會使這次的工作坊變成另一種無謂的活動,對我們想要推動的性別教育而言,也實在太沒意義了。所以我們決定積極廣邀對性別教育有想法、有體認、有反省、具創意的老師前來參加,我們特別在報名資格中加上了寫作四百字性別教育經驗和期望的要求,希望這些老師的自我描述可以幫助我們挑選適合這種互動運作方式的學員。

報名期間,性/別研究室收到來自全國各中小學的傳真兩百多封,只有少數漏掉了自述的要求,我們也都一一追蹤,要求他/她們補上。在截止收件後,工作小組的六個人再度開會,一一詳閱每一篇的內容,並加以篩選、評比,花了一整個下午,最後選定62人為本次工作坊的學員,其中的性別比例則是男一女三。

接著開始了繁複的籌備工作。首先是接洽活動場地、安排食膳住宿事宜,中大最新裝修完成的招待所成為我們的住宿場所,管理學院附帶餐廳場地的會場成為上課活動的所在,中壢地區的各式美食(從港式便當、日式便當、美式潛水艇三明治、中式自助餐)都被我們排入日程,只差「粉香粉油的中壢油雞大餐」──我們猜想大家應該都已經吃膩了。(後來的經驗顯示,我們在食物方面用心良苦,每位學員在三、四天之內都增重了一、兩磅。)

再來就是聯繫通知學員如何抵達比較不為人知、位於中壢的中大校園。我們收集了好幾種不同的地圖,畫出了搭車和行走路線,並情商美工製作指標張貼,務必幫助學員們避免迷路的痛苦。(事實證明,我們的努力方向錯誤,因為報到日還是有許多學員迷路,經研究後發現,工讀生將路標貼在路面上,原意是讓走路的學員認路,但是對那些開車前來或者走路不看「路面」的學員而言,中大校園還是浩瀚的樹海一片。)

最令工作小組絞盡腦汁的就是課程的設計了。我們除了安排少量演講時間(何春蕤老師發揮人際關係的實力,敲到檔期很滿的王浩威醫師和鄭丞傑醫師親自前來中壢發表專題演講),其他主要課程都以身體力行的小組活動和群體報告為大宗。由於是活動型的課程,每個單元都牽涉到活動的設計分組、活動的內容及所需材料、刺激學員想像和創意的活動說明;小組成員無不使出混身解數,將搞笑、啟發、突破禁忌、學理研究、人際互動通通揉合在一起。小組多次開會討論、激盪腦力,並將平日對當前性別教育之反思累積幻化為文字,再加上多方蒐集的性教育資料、剪報,集結而成大會手冊,以期能設計活潑生動之內容,激發多元寬廣的性教育思考面向。

3月25日中午,小組工作人員和性/別研究室的助理,再加上工讀生,浩浩蕩蕩的運送各樣物資前往管理學院的工作坊會場,準備開始佈置場地,以備下午兩點開始的報到工作。十個人搬了三、四趟才搬完了東西,熱得一塌糊塗,到了場地後才發現,原本答應要清理會場的工友黃了牛,我們只好自己動手大清掃那個很久沒有人用的餐廳場地,每個人在家中的懶惰和被動都閃到一邊,大家勤快的、努力的、滿身大汗的擦玻璃、搬椅子、清理地毯、掃地板。(從來沒有想到大家都是清潔專業中的奇葩!)我們不但安排了溫馨花香的接待處,排好了大家圍坐討論的三層圈,也把小組討論以及用膳的空間安排成咖啡館似的分桌,更在一角的小桌上排滿了各式和性別及性相關的刊物,從婦女雜誌、男性雜誌、色情雜誌、到同志雜誌,希望這些圖像和文字可以為學員們準備一些休閒時間的閱讀,也刺激大家對這些相關議題的認識。

下午兩點鐘,開始有學員一一到場報到。我們在資料袋中放置了《性心情:治療與解放的新性學報告》和《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還加上了桃園縣教育局送給我們的、由我們製作的《青春之性別快報》,算是給學員們提供的性教育基本閱讀及教學材料,另外還有我們新撰寫的大會手冊。(結果資料袋中還是忘了放置筆記本,後來好學的老師們提起時才補上,真不好意思。)手中提著行李,臉上浮著生澀的學員們一反在教室中的揮灑自如,在微笑中小心翼翼的詢問著住宿和課程的相關問題。原本看了很多遍、打字打了很多遍的名字,在這一剎那變成了真的、有血有肉的人,還真不習慣。學員們三三兩兩的報到,大部分都沒有問題,只是苦了開車的學員,繞了許久才到了會場。

四點鐘左右,學員到了九成左右,工作坊準時開幕。中央大學的校長劉兆漢一本對性別教育的熱誠為我們主持開幕,向各方來的老師表示歡迎,也對工作坊寄與厚望。歡迎儀式後的茶點熱絡了學員們的嘴,也甜透了學員們的心,工作坊終於開動了。

晚飯後開始工作坊的第一堂活動。「性別校園現象」本來的精心設計就是要透過非常男女式的快問快答,營造出熱烈氣氛來帶動大家的討論慾望,並透過對禁忌問題的討論來凸顯個別老師的價值觀,並在互動中呈現多元的觀點。提出的問題包括:如果發現學生之間的情書,你會通知家長嗎?你曾為學生心動嗎?學生邀約,你是否會赴約?學生懷孕,你會建議她墮胎嗎?同性戀、離婚、或單親的人適合當老師媽?等等牽涉到師生關係以及一般相關性別和性的問題。學員們手拿圈叉牌,一方面具體表示意見,一方面必須提出說明和理由,而她∕他們的說法往往又引發其他學員加入表示不同的觀點,一時間討論熱鬧滾滾。由於在討論中完全開放各種立場發聲,並要求以理性討論來尊重相互的發言權利,支援和自己不太一樣的答案,這一場活動為工作坊期間的各次討論活動做了良好示範,更使得日後的場場討論都出現人人搶著發言,個個爭取表現的精彩盛況。

第二天上午的第一堂課是何春蕤老師的演講「教育改革與性別教育」。何老師對此刻臺灣教育體制中出現的兩性平等教育熱潮提出了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政治的分析,並指出當下兩性教育的特殊脈絡與取向常常侷限了它的內涵和運作。在這個基調內,性別教育事實上是應該本著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多元開明的精神來創造師生共同討論性別現象及價值觀的空間;換句話說,性別教室必須是一個各種理念和立場都可以自在呈現、接受檢驗和挑戰的空間。在這個演講中,常常聽到的抽像字眼「尊重」也有了它具體落實的實踐意義,那就是:對異己的不做預設、不另眼看待。這樣的說法對大家戒慎恐懼的性議題而言,有著深刻的含意。

休息時間的精美茶點稍稍舒緩了老師們的身心。(後來老師們留言,認為茶點總是比早飯好,似乎應該對調一下。我們倒覺得,正餐嘛!總是比較無趣一點的,哪像點心那麼的輕鬆自由!)大家準備好接受上午第二場重頭戲「認識青少年」的挑戰。這個小組活動強調的是手腦並用的美學創作活動,一方面希望探索老師們對青少年的觀感,並且用具象的方式展現給大家看到,另方面,我們也希望老師們透過平日難得表現的輕鬆活潑來親身體驗作為青少年的感覺。因此在這個活動中我們首先要求老師們比照青少年的日常形象,製作超大型的海報,許多老師都身體力行的躺到了地板上,擺出各種姿勢,讓同組的學員畫出人形,然後老師們將平日與學生朝夕相處的觀察心得表現在畫紙上,讓青少年的服裝、配備、神韻、姿態躍然紙上,個個爭奇鬥艷。在整體報告的程式中,老師們一方面解說他們的美術製作,一方面用各種身體表演來展現青少年的面貌。在角色扮演的小短劇中,每一組更是各出奇招、使出渾身解數,說學逗唱,扮裝、反串、耍帥、搞笑,惟妙惟肖,學員們一面模仿青少年,一面重新經驗到青少年的活力,寬闊的餐廳中洋溢著少見的活力和愉悅。不管年齡多大,每個老師都變成了年少輕狂的青少年,驕傲而自在的呈現著自己,跳著時下流行的銼冰舞,演著青少年之間常見的爭風吃醋。看起來,老師們在扮演青少年的時候有著易於尋常的歡愉呢!

這也正是這一堂課的目標:平常老師都是用成人的觀點來看待青少年的各種行為舉止,然後就做出指導的、規訓的決策,而現在我們讓老師進入青少年的情感身體世界,實地的感覺那個年齡的生命力和美學,也好讓老師用全新的觀點來構築師生間的互動,重新思考自己習慣性的反應是不是太過制式了點,嚴厲了點,想想還有什麼方式可以達到溝通共識的目標。

大夥兒玩得一身大汗時,水果到場,鮮豔欲滴的小番茄加上當季的各種瓜類切塊,使得熱情洋溢的學員得到了一番紓解,水果一掃而空。

休息後,我們開始另外一大主題:「完全應變手冊」。由於一般教師常常在校園中遇到各式各樣的和性別相關的情境,而由於各個狀況不一,常常一時間想不到回應的方式,因此我們想由各組以腦力激盪的方式,針對不同情境衍列各種輕鬆而有智慧的反應方式,提供大家參考。在設計上,由工作小組精心設計了各種在校園常見的性∕別情境,讓學員們發揮創意構思應變方法,而討論回應方式的過程中,學員們跳脫以往嚴肅刻板的教條,不斷相互刺激出創意,在熱鬧輕鬆裡醞釀機智應變的彈性與活力。這些討論的具體成果則寫在海報紙上,成為活動場地的裝飾掛畫與看板,讓大家在課餘休息時間裡,駐足海報前,或是眉批留言,或是欣賞品味,並再進一步想出別的有創意的回應方式,讓這個活動的效應不斷的衍生。

晚間的性∕別影片欣賞,特別情商安排了由國際知名的陳俊志導演拍攝的「美麗少年:性異議小王子們」。在一小時的影片中,學員們首度接觸到青少年男同志的生活面貌,以及他們與同學、朋友、家人的互動記錄,影片進行間笑聲、讚嘆聲不斷,而影像的衝擊也使得多位學員,積極發表感言,開始認識到同性戀並不是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樣奇怪可怕,也開始想像在一個比較有支援性的環境中,這些小王子們可以長得更自在更有力。老師們並互相提供自身成長過程與教學現場中所面臨性別認同衝擊的經驗與心得。(片中小同志們唱出「廣島之戀」時,學員們也齊聲合唱,滿場「不夠時間好好來愛你」,再度展現老師們的才藝。)

時至工作坊的第三天,早上何老師的演講主題是「性教育與性別」。性教育常常鞏固了性別的傳統分工,即使在新的兩性平等教育中還是常常假設了某種性別角色的固定形象。在性方面,傳統的性教育還是認為性是為了傳宗接代,為了調教男女的角色,因此在一般生活上,女生要內斂,男生要進取,而在性教育的性別雙重標準上,女生被視為一失足成千古恨,而男生則被視為性衝動無法自制者。這樣的性教育不但無力改變目前的性別不平等現象,複製了各種性別問題,更為青少年創造了無比的壓力和焦慮。因此何老師主張性教育要有性別解放的眼界,不能再複製原有的性別分野,而性別教育則要反省自身的性盲點,不能再在性成見上繼續壓抑我們的青少年。在這場演講中,何老師提出了一連串發人深省的說法,讓大家開始思考「人權」作為教育以及性別關係的重心。畢竟,性別人權必須被考量為基本人權的一部分,這樣的人權不能因為特殊的場合(如家庭或學校)、特殊的關係(如戀情、婚姻、或親情之內)就被打折扣,或者被擱置。相反的,要談新的教育理念,要談全人的(包括心理情感的)教育,就必須在人權的理念下思考性別和性的關係,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框架下,才能有平等的基礎,而不是另行建立一個另眼看待女生或特別壓抑男生的教育。

有鑑於目前最受人矚目的校園性別問題是性騷擾,而且各縣市各級單位也似乎都把這個現象當成最主要的處理目標,因此我們特別安排了一整節課來探討這個熱門話題,同時也測試學員們對這個問題的成見,實地瞭解一下這些先入為主的看法將會如何影響處理方式。

小組領導人精心設計了五個「性騷擾」的案例,分別是師生間、學生間、及家庭中典型的「疑似」性騷擾案例,在撰寫案例中,我們特別不設定當事人的性別,以增加變數,考驗學員們的性別成見。這五個案例分別由各組學員們密集討論具體因應方法。討論過程中,看似簡單的案例不斷有複雜因素被討論出來,而結合不同角度的觀察,學員們也各自衍生出更為周全的應對態度,也因此討論時間也從上午延續到午餐時間。

下午大會為了讓大家的嘴巴休息一下,換耳朵工作一下,便邀請了心理醫師王浩威先生與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先生作專題演講。王浩威醫師的「性心理與性別教養」一開始就質疑性別分野和性傾向的生物觀點,很多人認為性別和性是由基因或腦神經或荷爾蒙來決定的,但是王醫師指出在臨床上有無數的案例是很難斷定,而且常常被誤判的。在這裡,我們的文化和社會有著許多成見和定見,也因此往往強迫性別和性方面的異類改變自己來符合規範。特別是在男性的成長經驗中,許多性別方面的期望都使得男性的性別表現沒有太多出路,也因而造成男性心理上的矛盾,進一步投射為焦慮和敵意。王醫師因此呼籲我們鬆動對性別和性的強烈關注,好讓個別主體有更大的自在空間。鄭丞傑醫師的「從精卵看兩性世界」是從精子和卵子的本質形態和活動功能來理解目前文化中對性別的角色規劃,期間並詼諧生動的提出許多專業經驗來提醒大家有關安全性行為、墮胎、性疾病、身體保養方面的實務知識,老師們也提出許多具體的問題,免費得到專業諮詢。兩位名嘴的專業經驗分享深入淺出,也為與會學員開拓眼界,重新反思原有常見、常聽的僵化概念。

這樣一個充實的學習天,使得大家都血糖大大降低,迫切需要一些好吃的東西來進補一下,單單腦力得到補給是不夠的,因此晚上安排了中式的自助餐。在短短十餘分鐘之內,我們學習和上課的場地就變成了五星級飯店的自助餐長桌,橫呈了各式佳餚,令我們不禁讚嘆,只要善用經費,一個普通的研習會也可以辦出令人垂涎欲滴的晚宴,學員們更是熱烈回應,包括龍蝦三明治和金瓜炒米粉等等佳餚都一掃而空。

晚餐過後,是各組性騷擾案例處理要點的報告時間。每組除了報告人的發言外,小組成員也不斷補充報告,或是將討論時的疑問對在場全體學員提出,甚至還有許多真實案例的分享,討論熱烈的狀況,只能說是欲罷不能,整個晚上的課程中只有兩組完成了報告,因此在廣徵大家同意下,決定將剩下的討論延至第四天上午繼續進行。

工作坊的最後一天,學員們並沒有歸心似箭的情緒,反而有點難捨一齊共同經歷甘苦三天的朋友們。一大早我們就延續討論「性騷擾」的主題,勉強趕玩了另外的三組報告。大會發下意見調查表,想了解大家對這次工作坊的期許和建議,學員們也透過這樣的書寫方式分享心得。學員們一面振筆急書參加感言,一面把握時間發表心得或建議,當中許多學員表示,本次工作坊與以往參與過的工作坊有所不同處,在於活動多於上課,動腦時間多過聽講時間,也因此民主討論的氣氛,多元開放的觀點,都能透過形式與內容的實踐,得到徹底的示範效果。在建言方面,亦有學員表示想討論的議題太多,因此建議再開辦進階班的工作坊。休息時間中各小組也到室外合影留念,為這個工作坊的實地經驗留下具體的痕跡。

整過工作坊的正式課程在午餐後結束,大會提供了客家美食供大家帶回家的路上享受,但依依不捨的學員們紛紛要求參觀性∕別研究室,而在工作小組的帶領下,學員來到性/別研究室,在盡情的參觀、翻閱書籍後,許多人對於性∕別研究室的資料累積與整理、文字生產與發表都相當有感觸,甚至有老師表示可以帶學生們來此參觀。而實際上老師們對於本次的工作坊經驗,一如他們自己的話:「新鮮、有趣、刺激,也好~自在。」(果其不然,工作坊結束後一星期就有學員帶領了一票同事回來「省親」,還帶來一堆新竹名產,看到朋友們的到來,大家都很興奮,翻閱著我們的合照,心中有說不清楚的複雜感受。)

工作坊是結束了,但是我們的友情沒有結束,臺灣的性別局勢也還沒有好轉多少。因此我們再度相約,會在近期的未來再度相見,但願我們再見面時,我們都變得對孩子們「更寬宏」、「更慈悲」──這是一位學員對自己的心得描繪。


2008 性/別研究室製作 |回青少年性/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