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源自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9年3月底受教育部委託辦理的「國中小學教師性教育與性別工作坊」,它是這個工作坊的研習實錄,也是各地來的老師的經驗智慧結晶,更展現了性別教育與性教育的複雜面。
可是對「性/別研究室」而言,這本書凝聚的是我們長久構思新世代性別及性教育之後所提出的三管齊下規劃。在教師理念再教育方面,我們已經寫成了教師讀物《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元尊文化出版),以具體支援有心徹底改革性別及性教育的老師們。在中小學生性別及性教育閱讀方面,我們也已繪製完成《青春之性別快報》(桃園縣教育局出版),以最務實切身的勁爆語言和形象來和青少年溝通兩性互動的藝術以及性別角色的自在多元。現在在性別及性教育的實際操作方面,我們終於實踐了「性教育與性別工作坊」,以實際的互動討論和意見經驗的交流,來示範民主多元的性別教育和性教育的運作遠景。
雖然它只能以平面文字的方式和讀者們見面,少了在工作坊中血肉之軀互動時的熱量和微妙波動,然而《進步的性教育》仍然嘗試向各地的第一線教師展示,一個不一樣的教育理想在校園中的運作會是什麼樣子。它的進步性在於它是貼切現實的,它是尊重差異的,它是師生平等的,它是積極敏感的,它是多元激盪的,它是靈活開放的。而我們覺得這樣的教育模式才是前瞻的、進步的。
其實對生長在保守年代和保守環境的成年人而言,我們可能從來就沒想過要和任何人談性,也沒有人和我們談過性,因為──大家長久以來就相信,性就是那件到了時間自然就會的事情,而且性是那種一談就會慾火焚身、使生命墮落的事情,因此最好是不要談。一直到今日,這樣的信念都還是許多成年人堅信不移的,因而性的話題是令他/她們極度不安的;不但如此,他們也用最嚴厲的指責和最憤怒的訓斥來回應任何對性的好奇探詢。
可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愈來愈看到這種信念已經不足以面對我們眼前的現實。
首先,無數的例證已經使得「到了時間自然就會」站不住腳。過去成年人到了結婚當天才有機會接觸的事情,現在已經因為人口的快熟、人際的互動、延遲的婚齡、資訊的流通、影像的貼近生活而開始被青少年分享。另外,社會的民主化和自由化也使得大家逐漸開始承認,禁止和懲罰從來就沒能夠真正的阻止經驗和資訊的流通;而事實上,即使有嚴密的監控,青少年們還是用他們各式各樣的方式創造自己的空間。
正是因為這樣,青少年的性教育才開始成為成年人不得不面對變動社會的方式之一。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在最近兩三年中看到了大量的資源開始投入所謂的兩性平等教育,也看見無數成人在面對新生的性別現象及性現象時,慌亂的搜尋各種簡便的、快速的處理方式及指示。遺憾的是,這樣的草率回應方式並沒有面對自己的盲點,更沒有針對原先教育體制的缺失來謀求徹底的改變。
就是因為看清了這幾點,我們的工作坊才會精心設計出以下的活動特色:
首先,除了少數幾場由專人擔任的專題演講之外,這個工作坊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學員以小組的形式,就許多非常具體的案例或現象,進行密集的討論和演練。我們認為,第一線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與學生互動的貼切經驗和觀察,常常可以為專家們建立在實驗及學理上的論証提供另一種現實的挑戰;我們更相信,眾人的智慧和體認也一定可以激盪出具有突破性的洞見。雖然我們仍然安排了幾場演講,但是這些場次的意義在於提供機會讓大家參考、檢驗、並質疑專家的說法,而非由專家來提出「正確」的結論或知識。這個互動過程不但是操練獨立批判思考的機會,也是實際演練新的教育模式、平等交流、互相質疑激盪的教育,更是老師們親身感受情慾波動和理念交戰的場域。
其次,這個工作坊並沒有正式提出什麼一整套的性別與性教育教程。我們相信身教遠勝過言教,因此老師不自覺的一些反應和情緒,甚至面部表情和眼神都會直接傳達給學生許多訊息和價值觀,學生們的性別與性觀念和實踐也通常都是在週遭人物的互動中漸次的、不明說的、無察覺的經驗中吸收的;因此與其設計一套全民遵從的制式教材,還不如由教育工作者實際的質疑和辯詰中,反省──也因而改變──自身的成見。另外,在臺灣這個考試掛帥的環境中,愈是制度化、課程化的教學就愈容易被學生視為壓力來源而被放棄,如果再加上一般教師面對性時的嚴肅態度,我們更可以想像學生的抗拒;眼下校園中不斷浮現的性別與性挑釁事件就是明證。因此工作坊的目標其實是提供機會,讓教師檢驗和挑戰自身假設和價值觀的機會,只有在這種身體力行的自我改造中才會產生那種隨處皆可創造學習機會、信手捻來都是教育材料的靈活老師。
另外,除了在研討形式上實踐民主平等的理念之外,我們也認為性教育的關鍵在於教育者對性所表示出來的肯定和正面態度,以及對身體的寬容自在。換句話說,性教育必須和別的教育一樣,不特別的戒慎恐懼,不特別的厭惡避諱,身體的各種功能和活動都必須以平常心看待。(因此我們在工作坊一開始的認識彼此活動中便推出震撼教育,考驗大家面對衛生棉時的反應。)我們也相信教育者有平實心和民主精神,才可能贏得新世代青少年的尊敬和認同,進而和成人分享他們的世界和困惑。因此在工作坊中沒有全然被拋棄的應對模式,沒有預先就被排除的價值觀,這種開明多元的精神也是需要調教的。
因此我們的篇章安排是有它的全盤構想的:【理念篇】的兩篇長文從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角度來說明性教育和性別教育在世紀末的臺灣有何意義,應該有什麼樣的內容和精神才切合具體現實,對抗性別歧視與性歧視;【實務篇】則透過多方面的實際操練來激盪教師們的身心。
「震撼教育:性與自我形象的重塑」透過老師們集體在公開領域中與禁忌事物及話題的貼近接觸,來鬆動老師們矜持退縮避談的態度;
「差異教育:教師與校園性別現象」提供一個多元自在的論壇讓各方的老師們就特定常見性別問題進行經驗的交換和坦言對話;
「啟萌教育:青少年知多少」以形象和身體角色的扮演,讓老師們不但進入青少年的世界,也透過這個世界的具象化來反省自己對青少年的想像;
「深耕教育:面對性騷擾」對具體案例深入討論,反覆思量,顯示校園中這個最棘手最爭議的問題有其複雜難解的可能面向;
「文化教育:看見青少年同性戀」以友善的影像敘事探究刻板印象之外的真實青少年同志生活,以及可能的善意回應;
「實務教育:性別情境教師(不)完全應變手冊」列舉已經在校園中常見的特別情境,並提供多樣的回應方式,以刺激更寬廣更創意的處理方式。
當然我們也需要說明這本書不會提供什麼,以免讀者有錯誤的期待。
這本書不會提供參考書目。因為它的目的是示範一個教育理念的實踐操作,呈現具體校園生活中已經在激盪著的各種想法,鼓勵讀者從這些對話中舉一反三。(想多讀一些書的朋友應該參考《性/別校園》的書目,並多逛書店、多上網。)
這本書不會提供什麼統一教材。因為我們相信靈活應變、轉化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料,是任何鮮活的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而這種能力多半是在和許多不同的人、不同的觀點互動中慢慢養成的。在這本書中唯一統一的,是那種肯定不同人生、不怕涉獵異類的生活態度。
這本書不會提供一套整體的教育規劃或理論藍圖。因為,我們認為一個教育體制就是它的承擔者(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者)的總和,無論規劃如何,藍圖如何,承擔者的深層慾望和自發動力仍然是最後的決定因素。因此我們不想佔據那個自居中心通盤規劃的權力位置,我們寧可提供一大堆可能的回應,可能的言語,可能的觀點,可能的考量,希冀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觸動一些渴求改變、尋找資源的心靈。
我們相信性教育必須以青少年的身心悸動、情慾憧憬為中心,也必須肯定並支援老師們本身的情慾狀態和需求。面對一個多方否定情慾的社會文化,性教育必須重新認定做為人的各種複雜矛盾,各種微妙隱諱。真正務實的性教育,是凡人的教育,不是聖人的教育。唯其避免在性教育過程中製造長期的挫折焦慮羞辱,才可能調教出沒有妒恨的開闊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