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 [ 回到目录 ][ 下一篇 ]

游牧.性别.主体性──《庄子》用言方式“与”性别政治

(收于《近代中国女权论述──国族、翻译与性别政治》,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附录”,页229-284.)

文/刘人鹏

《庄子》与女性主义阅读的关系,不可能是因为它内蕴了性别意识而须加以阐发诠解,而是,作为一种被我们辩识为非/反父权的书写文本,在我们有意将“性别”差异纳入阅读的伦理之下,作为一种阅读游牧的策略,使得《庄子》不再像大部份的经典一般,被认为与性别无关,或者具有负面的关系。这个阅读,着重的不是标准化或制式学科化的经典阅读中所强调的原意解读,而毋宁是视《庄子》为目前仍在生产意义的文本,在阅读伦理的性别正义关怀之下,选择了一部在用言方式上具有亲和力的古典著作,使得对于《庄子》的阅读多出性别政治的面向,而对于女性主义的阅读,也多出游牧的面向。


[ 上一篇 ] [ 回到目录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