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宽广的、贴近现实的性教育可以忽略近年来渐渐浮上台面的同性恋主体与文化,而蒙上眼睛假装看不见校园中的同性恋情,永远不是好的回应方式。这次的性教育工作坊特别安排放映一部有关青少年同性恋的片子,以便提供生活化的素材供老师们思考相关现象和议题。
“美丽少年:性异议小王子们”是青年导演陈俊志1998年推出的作品,这部64分钟的纪录片描述了台北市的青少年同性恋生活,对他们的情感、家庭、友情都有非常细致的描绘,也首度展现了青少年同性恋在支援的、友善的家庭及学校环境中如何发展优质的人生路程,而不必然形成生命中的悲剧。
参与工作坊的老师们在看完电影后有许多感想,也进行了一些意见的交换,颇能反映此刻面对同性恋族群的各种不同看法。现在整理如下:
老师1:我看了这个片子之后有很多想法。我有一个朋友是同性恋,但是他也是偷偷地告诉我而已,我蛮难过的就是:什么时候他才能跟大家讲说他是gay啊!他自己私下会去探索到底有哪些地方是他们可以存在的空间,他告诉我,其实在台北地区有很多gay四处流窜,不晓得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刚刚看这部影片,我一直在想我那个朋友,何时能够像片中的小王子一样,受到家人朋友的关爱。
老师2:看了这部片子之后,我觉得很感动,感动的是:他们竟然可以这么自由自在地去说自己的感觉!我也有另外一个疑问:怎么没有针对“女同志”去做这样的一个纪录片?让大家能够也去了解女同性恋者是怎样的现况,或是她们的一些心声。相对的,我也会去想,为什么一般人会对同性恋这么地不能接受,这么地害怕?我觉得那就是因为不了解他们,或者是说他们有做出一些一般人觉得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有的行为。譬如说:刚才我们看到有一位男同志一直用手去摸男主角的耳朵。即使是异性恋者也不太会在大家面前做一些亲密的举动,所以看到的时候会觉得有一点不太自在。就像我们对身心障碍的孩子做一些教育训练的时候也对他们说:你要知道怎样去表现你自己,做出别人能够接纳的行为,在别人能够接纳了之后,你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所以我在想:也许对于同性恋来说,如果我们比较了解他们生活上的一些习性,相对的,他们也能够回应,多顾及到异性恋者的感受,有些事情虽然对他们而言是正常的表现,可是目前在异性恋的世界,大部份还没有这么OPEN的去作一些比较亲密的、互相关心的表现的话,也许一般人就比较能够坦然地去面对他们。
老师3:我记得大概在一个月前有一个老师提到,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是很不平等的,男生可以玩通宵都没关系,可是女生大概在十点钟之后还在外面晃,我们就开始担心,这位老师说其实这是一个共犯结构,任何一个男生都有责任维护女生的安全。为什么这个社会上,女生不能也跟男生一样享受安全?刚刚这位老师说:同性恋者应该表现出我们能够接受的样子。实际上我觉得:如果我们大家能够接受多元化的价值观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没有了。所以应该由我们自己出发,让我们周遭的人慢慢都有多元化的价值观,这个情形才能改善,而不是要求同性恋者假装、或者不真实。
老师4:我曾经看过一个笑话,好像是有一个同志跟我讲的。他说:有一对同志朋友去一般的公园玩,然后在公园比较暗的地方,有一对异性恋情侣正在做很亲密的动作,这对同志朋友就很惊讶的说:“好可怕!异性恋在那里接吻好可怕!”结果那对异性恋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我想回应刚刚那位老师所说的“同性恋在表达情意”,其实我们对于异性恋表达情意早就视为理所当然,自然而然。我们这个社会上,电影文化也好,电视也好,我们看到的很多镜头都造成我们会把男生女生相亲相爱视为理所当然,上次我们学校放映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有很多老师看完之后都觉得:其实我并没有排斥同性恋,可是我觉得同性恋应该可以过得高级一点,不要那么露骨。我觉得今天我们谈接纳别人、尊重别人,但是还加上“但书”,似乎还是一个有条件的接受。
老师5: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研讨会,有一个教授说他女儿的同学是男的,长得非常帅,一大堆女生都很喜欢他,他也蛮快乐的。但是有一次这个男孩跟他爸爸妈妈去国外度假,不知道是泰国还是巴里岛,在一艘船上有人妖表演,那个男孩子在看表演的时候有人妖坐到他旁边,结果那孩子马上有触电的感觉,那个人妖还问他寒暑假要不要去那边打工。那双父母看了也吓了一大跳,他们一直认为他儿子是很“正常”的,没有这方面的倾向,后来就一直避免他儿子跟人妖在一起。我先生是医界人,他认为像这种小孩其实应该让他避免这方面的接触,这样他就比较能安然度过这种问题。谢谢。
老师6:我刚刚看了这个影片之后有一个很强的感觉:其实人活着好像是一种很简单的事情。刚刚在影片中有一个男孩对他的朋友说:你帮我吹…。他朋友好像有点生气,可是你看他们的对话还是很友善很自然,我之前想到“吹喇叭”这种事情好像有点恶心,可是我刚刚在影片中听到时似乎很容易接受,甚至发生这件事情,他们仍然是朋友,这让我有很不一样的感觉。片子中这些男生是成功高中的,高中生在抽烟,一群朋友也不以为忤,好像有些事情我觉得很严重,但是在他们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他们的对话也很正常,他们就是这样的活着。我刚刚看到大炳那一段,父亲跟两个儿子坐在那里,大炳虽然是个明星,可是我觉得他们之间的那种感觉其实好像也很正常。这是一个很宽容的父亲,他爸爸让我想到吴念真那种感觉,我突然觉得,其实人好像只要有一点韧性就可以活下去。
老师7:我想讲一点小小的生活经验。我有接触过同性恋,不过他是男性,他给我的感觉是很舒适的。我们在人际关系上,女性跟女性有时会竞争啊!嫉妒啊!女性跟男性又更复杂:感情啊!怨恨啊!如果他是个GAY的话,他就是你的朋友,在那个界线里你会觉得很温暖,很安全。至于女同性恋,我还没有接触过,我不知道我会接受到什么程度,不过男性的话,我的经验就是,我们一直是很稳定的朋友,很快乐。谢谢。
老师8:其实在看影片的过程中,大家一直在笑,我觉得那是很自然的,本能的。剧中里面的小王子,他们那种很直接坦承的感觉有很强的传染性,可是我们今天看的是“美丽少年:性异议的小王子们”,片中的几个案例都是被周围的人接受的,因此他们是小王子。我今天好奇的是,若我们今天看的是“性异议小乞丐”或是“性异议边缘人”,那么大家对同性恋又会怎么样看?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接收的是一个正向的东西,那当我们接受到的是负面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够这样去包容对方?
老师9:刚刚看这段影片的时候,我发现有些人在笑,有些人没有笑声,那笑声是固定从几个点发出来的,刚刚还有一个学员问我说:那个大炳是不是有什么变态的倾向啊?我并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既然我们是座谈,我希望能够听听看了这部片子觉得不舒服的人你们的说法。
老师10:我不是说看了不舒服,而是有几点让我觉得蛮难过的。像片中的小炳有讲到,他说他其实也不是那么喜欢当变装皇后,可是他说:我又能做什么呢?这让我感觉蛮深刻的。另外,前面有一个故事,有一个高中生提到他的父母知道他是一个GAY,可是不知道他没有一个固定的伴侣,我就会想:同性恋者到底把“性”当成什么样?定义成什么样?他们是可以随便找一个伴侣,在没有任何情爱的基础下就可以进行性行为?还是可以跟他成为终身的伴侣,然后再有性行为?这是我的一点疑问。
老师11:我在看这部片子时有一点比较难过的时候,就是那个Morgan讲他国中的时候因为无知,以为同性恋就等于爱滋病,而得了爱滋病就会死掉。我觉得我们常常也会以这样的方式恐吓孩子:“你要是怎么样的话,以后就会完蛋了或是怎样”,比较没有告诉孩子一些正确的东西。我是觉得说,我不想我们当老师的在教育过程当中用这样的方式去恐吓我们的孩子,然后告诉他们不能做什么,而比较不想去了解真相或是告诉他们有哪些自由或哪些方法可以过得好一点。片中那一段话就在显示我们常常拿大家不太知道的事情来恐吓别人,我觉得那种感觉满不舒服的。
老师12:我看了觉得小炳蛮幸运的,因为他大学联考没考上,以他高中毕业的一个男孩,如果他今天没有扮装的能力的话,他选择工作的机会也许会更少。当然他做变装皇后做久了也会有点烦,不过大家都会有职业倦怠,但是如果他没有扮装的能力,选择的机会搞不好会更少,所以我觉得他蛮幸运的。
老师13:就拍摄这个影片本身,我是建议:如果有人更支持拍这种影片,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团队,一个导演,一个编剧,或是采样的人是不是多一点,各阶层的人,各种年龄都包含在内?因为今天拍的都是青少年,只是说他们被认同、被家长接纳、被同学接纳而已,并没有拍到另外一些成人,他们也是很幸福,过得很好,职业也很高尚。其实在我们社会上有三十、四十、五十岁的同性恋,女生也有嘛!这个片子拍的只是青少年,他们的社会阶层又都不是很高,可能会让某些人看了很不高兴啊!还有,我刚才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可能因为房间里的空气不怎么好,再加上那影片拍摄技术可能比某些人拍V8的技术还不好,一直摇一直晃,觉得看的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如果更用心,花更多人力去把它弄得更好一点,说不定达到的效果会更好。有很多人是同性恋,如果他们不肯拍,那或许可以用角色扮演或其他方法,这样说服力会更强,而且让其他人看到他们也很相爱,也很幸福啊!也很自然啊!谢谢!
老师14:可是也有同性恋会不相爱不幸福而分手,就好像很多异性恋也会分手,而且好像还蛮多的,比例一点都不低耶!其实有些人在看这类电影的时候会说,你看,他们都还没有找到爱人,于是有些人就会说:你看同性恋的圈子里很难找到爱人。不过我也同样会问:异性恋的人就真的那么容易找到跟自己相爱的人吗?我们那么容易开始恋爱吗?我们好像也是撞来撞去,很不幸有时候撞到,有时候没有撞到,生命当中本来就会有很多困难,与其去想谁会比较容易撞到,谁比较不容易撞到,也许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整个文化,好让大家都比较容易撞到,而且合不来的时候也容易分手一些。毕竟,撞到的机会多一点,分手的机会少一点,也蛮好的啊!
老师15:说真的,以前我对同志的认知都是在书上的,或者在朋友闲聊时听到,但是今天是第一次在电影画面上看到。当我看到Morgan和他的朋友在一起的画面时,我有点不舒服,我不太能理解其他人看到这里在笑什么?我只觉得蛮悲哀的,觉得有点难过。我不晓得,整部影片让我看起来就觉得有点难过。我想了解的是,Morgan的朋友中有三个接受Morgan 是同性恋,另外一个不赞成,我想要知道他不赞成的观点是什么,可是片子就没有拍下去了,我想要知道这一个人他不赞成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其他三个接受Morgan,他们是真的接受还是只有表面接受?还有小炳的朋友──帅气的凯凯──在镜头面前说:“不要拍我,不要拍我!”整部片的感觉是他们被接受,但里面好像隐藏了一些人不太接受。我不晓得,感觉有点难过。
老师16:在这边我想讲一段我的经验。我读专科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因为我们住同一个寝室,所以她对我特别特别的好,她的打扮很中性,可能我很单纯,我觉得友谊对我来讲很重要,我一点都没有意识到她对我可能是超过界线的好。比如说:她会为我准备早点,甚至我忘记带东西,她会帮我带。我们并不是同床,她却对我特别特别的好,一整天下来,我们两个几乎都走在一起。其实我根本不晓得“同性恋”是什么东西,我只知道可能受到同侪的压力,我可能是担心别人误会我跟她是异类,所以在我同学指指点点的时候,我就用逃避的方式,这个同学后来其实蛮伤心的。之后她找到另外一个目标,我们寝室另外一个同学,她跟她好到可以在同一个床上,可以做一些你觉得应该是男女生做的亲密动作。
老师17: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整个寝室、室长、班上同学其实已经对她产生很多很多负面的评价了,因为这个事情,我觉得似乎对不起她,可是还好,她到了5年级的时候,大家开始交男朋友,她选择当空姐后,做了人生的一个大转变,她反而现在已经交男朋友了。可是我心里当时的反应对她有一种愧疚,这是我的感想。
老师18:刚才听到各位老师说的,我很赞同大家的说法,不论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都应该可以去彼此尝试,看看能不能找到真正的lover。可是问题是,我觉得认识彼此的方式必须有所选择,我刚刚看“美丽少年”这部影片当中,他们一些同志聚在一起,不是跷家就是跷课,要不然有时候就是抽烟、去KTV唱歌,好像没有一些比较正面的东西。其实有一些同性恋,他们可以帮助彼此上进的,其实这可以拍出来。我会觉得片子里的青少年同性恋地位不是很高尚,他们的某些行为有可能会导致观众对同性恋者不认同,这是我一点小感觉。
老师19:其实我的感觉跟刚刚那位老师的想法一样,我觉得我们好像在看动物园某种动物的纪录片,可是却只锁定在它生活中某种生活习性的纪录而已。我觉得这会不会让一般人对同性恋可能会有更多的负面感觉?
老师20:我现在有一个感觉。我记得我以前当老师的时候,只要我的学生交作业出来,我就会习惯性的挑错字,就会看到比较不好的地方。我觉得今天看完影片,听我们的伙伴在讨论的时候,跟我们那天学校老师的情况蛮像的,我们都觉得应该拍正面一点的、形象比较端正的、要教化我们。我前一阵子听到过这个片子的导演谈这部片子,他说这部片子在艺术界或国际影展都蛮获得肯定的,听说在纽约影展的时候是开幕片。他私底下就跟我讲,他觉得很难过,投入那么多的心血,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去拍,而且他自己本身在艺术这个领域其实是满有一些地位的,他觉得为什么老师们会这么无情地去批评这样一部有生命的作品?其实那时候我觉得很震撼,为什么老师看到这样的影片会觉得怎么不找些格调高一点的同志来拍?为什么拍的都是他们在吃吃喝喝?我个人认为,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记录片本来就是很真实地去呈现一些东西。那位导演也说,其实要找同志现身不是那么的容易,他在拍这部影片之前就有构想,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同志的生活可能是很悲情的,很阴暗的;因此他想藉着这三位青少年,把他们的生命力表现出来。我想这是他所要表达的创作理念。
老师21:看了这部片,我觉得很感动,觉得他们很有勇气,不管片子拍的精致与否,我想一般人可能都没有勇气在这种道德的压力下做这些我们不敢做的事情,说这些我们不敢说的话,至少他们有勇气说出来,做出来。
老师22:我觉得从昨天到今天,何老师的一句话使我深受感动到现在。她一直想告诉我们:真正的“接纳”,就是即使在和你的价值观非常非常对立的情况下,你还是可以撒手不“管”,而承认对方存在的价值。我觉得那种感觉让我很震撼。常常在我用我的价值观衡量别人的时候,所谓的是与非,接受与不接受的二分法就出来了。很多老师们说:这部片所选的同性恋代表不好,这个“不好”就表示你做了严厉的价值判断。你如果真的接受,那就是接受;你如果真的尊重,即使他今天抽着烟,喝的烂醉,甚至生活也是纸醉金迷,但是他就是一个人。我比较受感动的是,当你看到一个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跟你非常非常不同的人,你还是可以撒手不“管”。那个“撒手不管”就是说,你不会用你的尺去衡量对方。我觉得我不管是教书或交朋友,我都会犯这个毛病,用我的角度去看别人。即使我听了何老师那句话,想要不用我的尺度去衡量别人,还是蛮难的,我觉得真的很难。可是这几天因为这些资讯的刺激,似乎自己有松绑了一些东西。我似乎不会这么的主观了,看东西会广一点、深一点,见容度也比较高。再来是同性恋的话题。我讲的是实在话:我一无所知。今天我看到影片的时候好像比较了解了,我感受的是:原来人都有盲点,就是希望别人的认同。他们大概也想得到人家的认同,甚至于求不到的时候,他们也只迫于无奈,就这样生活下去。因为生命很简单,只要有一口气在,就是活着。我感受到他们的日子过得非常容易,却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最让我感动的是小炳的爸爸,他说得很简单:我就是去接受我的儿子。可是我们可以感受出来那个过程应该是蛮煎熬的。我对男孩子的想法是:男孩子实在很可怜,他们比较不会表达他们的情感,我对很多男孩子的看法是,他们不会表达自己,连流眼泪都要三思而后行,所以我觉得男孩子真的非常可怜啦!刚才看到前一个故事中的妈妈还会哽咽一下,可是爸爸却把那个情感收敛到一句话:“那是我的儿子啊!你儿子做得到吗?”让我很感动,因为他竟然没有差别心,他完全接受,而且不是只接受他儿子,他也接受了整个gay的team,因为他进入那个团体了。这是我的感觉。
老师23: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让我想到一部日本漫画──“绝爱”,我觉得那部漫画给我感觉非常的深,因为他把同性恋那种爱的表现,表现的非常真诚。我建议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老师24:对不起,我想回应一下。刚刚有位先生比喻看那部影片像是在看动物园的的想法,我有点质疑:你看影片是用什么心态去看它?你是不是在想像每一部影片都可以呈现出所有同志的所有情况?它当然只能呈现部份状态,以后可能会有其他的片子有不同的状态出来。像这部影片呈现的,真的是比较正面的,但是我们在看的时候并不必把它想做是只有好的正面的出来,好像一部影片里应该有正面和负面才是比较正常。这是我比较质疑的地方:你是怎么去看一部影片的?
老师25:其实我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反而自己会觉得,对同性恋来讲,我们(异性恋)比较悲哀,我们应该是所谓的主流吧!可是有时候我觉得这种主流是自我妥协或是在社会压力下所形成的。我们在社会的认定上来说,也许是比较被接受,可是就是被接受;我觉得这样的生命反而比较没有轮廓,而这些所谓的少数,他们因为有社会上的压力,也许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他们碰撞的结果是受伤,是挫折,没有受到认同,可是我觉得他们是很真实的活着,至少我遇到的几个朋友都是这样,所以我觉得他们的生命其实很真实,很立体。
老师26:我回应一下刚刚那个老师的说法。请回想一下,在我们成为主流之前,我们牺牲了多少?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妥协了多少?第二点,我想要补充一下,刚刚有个老师说:怎么只找了这样子的人?就我所知,这位导演拍了很多的人,但是如果你想要看完整版的话,请到国外去看,因为很多人跟他说,台湾地区以外才能够播放。其实他所拍摄的一些人是不愿意面对可能的异样眼光,尤其是那些我们认为比较好的代表人物,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而更不愿意放掉这些既得利益,更不愿意去曝光。谢谢。
老师27:其实到现在为止,我心里还是很激动。激动的原因我说不出来,但是我综合了三个原因。第一个:我一直要求自己的是,我心中不应该只有一把尺,应该多几把尺。第二个:我知道好几年前的一部电影,叫做“女人四十一枝花”,这个电影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不要在乎别人如何看你,你要表现给人家看,然后人家才会接受你,你要先接受自己”。因为这句话,我常常会告诉学生:“先把你的自我表现出来”。第三点:我现在一直在自问的就是:“如果我儿子是小炳的话,我又没有炳爸这么伟大,那我该怎么作?”我可能会讲:“无奈,他是我的儿子”。可是听了这么多老师说了之后,我跟我隔壁的伙伴说了一句话,我记得柴松林教授说:“道德是什么?道德只是随着时代潮流所产生的东西”。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整理一下自己?谢谢。
老师28:看完以后到现在,我就一直在想:“如果是我们的学生,我自己班上的学生是这样的话,我会如何面对他?”在影片里就可以看到那个老师问同性恋学生:你有没有被排斥?好像老师是很支持他,关心他。可是老师为什么不肯露面?我就觉得,在我处理学校同性恋学生的情形之下,我也是跟他们说:“你们同性恋没有关系,也是跟异性恋一样,要知道怎么样谈恋爱,就是不要太公然这样”。所谓的“公然”就是在教室里非常亲密,我觉得这是不太适当。我刚才看的时候,一直反省,我好像表面是这样子,但内心里很同情他们,我在想:他们干嘛选择这条路?好像很难走。事实上,我自己的小孩就曾经被认为是同性恋,我到目前还无法界定他是不是,但是他曾经因为被同性恋者抛弃,以泪洗面半年,他似乎把感情投入蛮多的。但是他现在已经分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谈恋爱,而跟异性恋者处的很好。我心里就有准备:说不定他是一个同性恋,我会同情他,我会担心,我当妈妈的当然会希望他不要走这样的路,好像很难走。我有一种不忍,而不是瞧不起他。但如果他真的是,我到底能不能像小炳的爸爸这样支持他?老师也是一样,老师是学校里的父母,我们班上孩子如果是的时候,老师到底会怎样?我一直在想我到底会怎样,但是我还没有很明确的答案。谢谢。
老师29:我刚刚接我那一班国一的时候,有两个男孩子走路形状举止就是扭扭捏捏,我看了真是吓一大跳,因为我很少看过。男孩子才国一,怎么会行为这样?结果我深入了解,发现他们都是妈妈比较主导一切,爸爸几乎都不太出现。后来我就跟妈妈说:“你孩子这个时候的国中角色是要跟父亲学习,不要妈妈整天占有小孩,让小孩尽量跟父亲模仿”。还好现在国三了,我发觉行为举止比较有男性化的倾向,所以我觉得如果是双性恋的小孩,应该尽量引导他变成异性恋者;如果他是基因遗传,真的是纯粹天生有同性恋的基因,那可能要帮助他找到比较正确的方向,不要让他感染到爱滋病。谢谢。
老师30:我从刚才到现在一直都讲不出话来,我跟刚才那位学长有同样的心情,很深沉的一种悲哀。我们不是要看这部电影好不好,而是我们要认识同志的世界,因为我们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认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我跟周围的伙伴一样笑得很开心,因为导演用很幽默的旁白交代一些事情,使我觉得那不是很特殊的一些事情,只是普通的生活面,他们就跟我们一样,是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兄弟姊妹,不需要同情,我们不要用同情的眼光看他,我们可以跟他一起欢笑,高兴的时候可以跟他一起高兴。可是我为什么用悲哀的角度,因为我一直在问我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我很快的问我自己,很快的脑筋里面闪过一些人的脸孔,比如说:我把这个同志的生活或同志的观念讲给我亲爱的先生听的时候,他是不是能够接受这种观念?他是不是能够像我这两天接受这个洗礼之后,在观念上能够接受这些人,能够帮助这些人?我想到我周遭的一些老师,他们的态度跟想法是那么样的僵化跟固着,就像今天有一位同学讲的,有些老师好像是道德重整会的人一样。真的,我们周边的老师这么自以为是,完全是受传统的教育,用混凝土把自己固化了,而他们还要去教育周遭的人?今天我们来讲性别研究,其实是把我们自己当作种子去散播观念的,可是我自己感觉到,我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墙,很大的阻碍,我现在开始感觉到我失去信心,我有没有办法把这些障碍打倒?我能不能说服他们?让他们跟我有同样的想法?何老师花了那么多时间设计了那么多活动,我们四天泡在这边,我们可以改变,可以脱胎换骨,可是我们是不是有那么多的机会,同样的精心设计,以便改变周遭对同志或对其他的性有误解的人?我到现在还没有结论,我只有一个悲哀,我感觉好像看不到前途。
何春蕤:我觉得这个影片最后的旁白部份写得很好。有很多在小炳周围的人,他们没有做什么特别多的事情,他们只是默默地跟着他,他们为他鼓掌,他们支持他,他们只是做这样子的事情而已。可能会有有人觉得:这样可以改变世界吗?世界会变吗?我们的前途在哪里?到底我们对未来的局势会有什么样的一些看法?我常常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性和性别的领域是比较新开创的领域,所以事实上还有很多大家还没有办法想像的事情,可是倒过头来用台湾的政治局势来看,十五年前党外人士刚开始宣扬他们不一样的建国理念时,台湾人民也是用疑惧的眼光看他们的,台湾人民也是觉得这群人不知道要干什么,有事没事居然还会上街头!上街头是多么不要脸的事情!当时美丽岛的人在街头游行的时候,被大家视为一种叛国的行为,是败坏国本的行为,可能是为中共做走狗的行为。这些说法大家都听过,事隔十五年,当初的党外人士当年是像丧家之犬一样,被大家追来追去,可是今日,她们是台中市长(张温鹰)、是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是竞选总统的人(陈水扁)。所以我觉得也许在这一霎那大家会觉得没有前途,可是回头去看在政治层面上面,经过这十多年的打拼之后,台湾的政治局势却已经改变了那么多,看到这样,我就会觉得如果从政治局面上来推想性别局面的话,搞不好我们还是有个未来的!而且那个未来还可以来得蛮快的,就看我们怎么去推它,怎么去动它。当然我们不是指望有几个人,做了什么事。这个社会有个基本的趋势:人权、自由、平等,这些基本的概念是全世界的潮流。如果你跟着潮流走,你是不可能输的,你一定会赢。当然你也知道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人死缠烂打,死踢活拉的拒绝前进,拒绝改变,就好像解严以前有很多老国代不想解严、不想退职一样,但是毕竟他们还是在历史的洪流当中被冲掉了。我是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许大家可以去想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什么一个人一定要格调高尚、穿着体面、讲某种话、有某种职业、有某种喜好,才能得到他基本的人权?才能得到你对他有一些基本的尊重?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要求他照我们的方式过活?我们有什么权力这样子要求?我们自己过去也被别人要求要照某些的方式过,我们居然忍辱偷生的走过来了,现在我们还要再重演同样的事情吗?我们没有办法替别人活的!别人有他自己的生命,他自己的走法,你最多能做的就是在旁边祝福,帮助他、支持他,而不是扯后腿。所以我也想,这个工作坊,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一直在想,我们要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我们所做的,是一些很基本的、民主的社会里面应该做的事,应该有着什么样的尊重,所以我们才会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也觉得给大家所谓知识并不重要,我们希望给大家有某种开阔的态度、有某种精神、有某种机会。大家将来还会碰到很多人,还会碰到很多事,还会有很多反应,谁知道他们会怎么样呢?我们其实走在时代的某个节骨眼上,这个时代正要进步,正要往前一点走;我们要做努力往前面走的人?还是我们赶快拉着现况,拒绝改变?我们要做哪一种人?走哪一条路?这需要我们好好想想。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