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书审意见与性/别研究室的回应
编按:研习营结束后,性/别研究室按照合约将整理好的记录送交教育部,部内延请评审检视成果报告后提出了一些出版意见。由于评审意见反映了教育部的某些思考,本室撰写回应如下:
对评审意见的回应说明
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2000.1.5
感谢两位评审的意见,经过撰写小组审慎讨论后,我们做出以下修订及回应,并逐项说明如下:
针对评审甲的意见──
第一项:原意见要求加强“教化的力量”。我们的看法是,“教化”往往预设了单向的灌输或调教,以及智者对无知者的启蒙,而这正是本书不希望再倚赖的教育模式。由上到下的教育方式假设了学习者的被动接受,也否认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其一定程度的实存性和有效性;然而,今日我们面对的现实是,这一代的学习主体是在台湾民主改革风潮中孕育的,他们的个别主体性已经在政治变革及商品呼召中得到最强而有力的鼓励,如果教育者仍然强调用“教化”的模式来进行,恐怕只会引发抗拒或冷漠而已。我们相信由学习者主动参与协商互动的教育是此刻国家整体升级所迫切需要的。至于原意见认为本书的“目标未具体呈现”,我们的回应是,本书的制作模式就是以读者在阅读经验中所接触的各方意见具体冲击为主要学习经验,这样的“具体的呈现”尽力避免用抽象的条例式语言来列举,而期望以实际的阅读经验为根本,是再具体不过的呈现了。
第二项:有关“原欲与两性关系的升华与面对”。我们认为“升华”是主体自身衡量利害关系之后所做的选择,而不是教化可以达成的;换句话说,主体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是关键。本工作坊在进行中之所以选择由参与主体来主导讨论的方式,提供机会让个人检视自身经验并参考他人经验、接受他人挑战,就正是在鼓励主体从各种可能性中磨练并升华其冲动。然而,我们也必须指出,原欲和两性关系总是在既有的文化脚本和描绘方式中被体验的,工作坊中所呵护的多元化正可以丰富这个脚本,以同侪的声音来舒坦主体所感受的焦虑与不确定。
第四项:“专业内容宜以多元方式呈现,否则易使教师偏重性解放,却忽视尊重与伦理”。工作坊的进行方式及整体教育理念正是以尊重与伦理为本,我们尊重个别教师的经验和立场,并尊重学生个人的隐私和选择,人际伦理是我们最看重的事项之一。正是在这样的伦理基础之上,我们相信有关性的讨论需要更大的空间。我们不太确定评审所谓的性解放是什么意义,我们只能说工作坊强调在一切议题(包括性)上都能够达到平等民主开明平实等等非常正面的价值观。
第五项:有关加强“性心理与性生理”。部定及坊间已有许多这些方面的相关书籍(事实上,它们多半都“只是”这类书籍),为补充这些书籍太过分强调抽象知识或道德训示所形成的单向灌输,我们所提供的是一个“民主平等的”性别教育和性教育的具体操作示范。我们相信,教育不能只说民主平等,而在自身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违背这个基本原则,否则这种教育是根本无法达到“全人教育”的目标的。由于评审乙已经指出本书只是多元教材中的一种,并非唯一,因此,我们也并不担心本书在这两方面的暂不处理。
第六项:没有错,本书希望突破模式的局限性,而以多样的“方式”来探究个体自我定位和人际关系之间的磋商。
第七项:在统整及层次方面,由于我们希望呈现工作坊的动态运作,不希望太着重抽象教条,因此似乎在统整及层次方面比较淡泊。不过读者研究也告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本身的意向深刻影响其阅读方向和诠释,因此我们并不希望过度的统整和层次。相反的,同侪教师出于日常经验的坦言沟通或许会引起读者的兴趣,进而深切思考这里呈现的问题。
第九项:编辑要项的缺失主要是因为草稿阶段还没有进行细致处理,本次已改进,请参考。
综合评估:“性/别教育”文字上的困难,本次已经修订,改为“性别与性教育”,谢谢评审意见。另外,本工作坊的整个过程从不“否定现况”,相反的,我们正是从工作坊教师学员的生活现实出发,在务实的基础上协商性别现象可能的处理方向和教育方式。(老实说,教科书式的宣示和高调是比较容易讨好,也比较容易施行──虽然很难收效──然而我们选择用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进行整个工作坊,就正是要凸显我们周遭的世界和其中的人并非意见相同,或者毫无意见只需要教诲正确方向即可。不管我们如何教诲,我们极可能只是养成一些被动压抑的、充满妒恨的心胸,这样的教育成果绝非本工作坊所乐见。
修正建议:目录部份的更改建议,除了第二项和最后一项之外,我们都愿意配合。第二项评审建议改为“性教育与两性关系”,但是由于文章基本上是处理“性别”的形成,因此我们还是维持原题。最后一项评审建议改为“同性恋面面观”,我们觉得题目涵盖太广,并不符合我们那一章的讨论内容,因此还是维持“青少年同性恋”,序文部份已相应修订。
针对评审乙“综合评估”的意见──
第二项,评审探询“开明”的程度和局限,我们没有定论,因为,这样的程度和局限也是应该交由民主讨论来决定,而非由少数人来替大多数人决定。事实上,工作坊中的教师学员们自己就已经在发言中展现了他们所希望的“开明”的程度。至于这样是不是“无政府状态”,我们以为,在教室架构内的相互沟通交换意见很难成为无政府状态所暗示的混乱状态,因为现有的教育架构内,教师还掌有成绩或校规等等的最终生杀大权;另外,我们也希望这样的讨论方式可以在折冲协商中调教出因为看到了差异、认识到自身的差异,因而养成尊重的、合作的互动态度。
第三项,评审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质疑,指陈工作坊的基本精神和执行方式之间有着可能的矛盾。我们衷心感佩有这样观察高度的评审,但是在这里也要回应。工作坊中绝不缺少各种异质的声音,它们在工作坊中都要面对不同立场的学员的质疑;我们筛选学员时寻找的不是统一看法的学员,而是最有可能有动力、有胆量提出不同看法的学员;我们陈列坊间垂手可得的色情刊物是希望这个话题能引发讨论,能缓和学员在禁忌话题前的紧张状态──这些刊物的出现宣告了工作坊的开放态度。(毕竟,学员们并不怕说大众常识、道德理念、教学理想;他们怕的是不和主流合流的压力,而色情刊物怡然自得的放置有助于传达那个开明的讯息。)
第四项,评审提到某些说法和话题不妥。我们的看法是,这些是当下现实中的教师们的看法和想法,呈现在这里正好提供一个机会让读者思考类似的问题,从而磨利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激发在阅读群体中进行辩论──这样总比教师们阳奉阴违或者假装正经来得更为健康些。毕竟,在最自然的情境中所流露的真心话往往比架构严谨的教室教案来得令人印象深刻,也因此影响深远。
我们非常感谢评审费心阅读并给予意见,欢迎继续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