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源自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1999年3月底受教育部委托办理的“国中小学教师性教育与性别工作坊”,它是这个工作坊的研习实录,也是各地来的老师的经验智慧结晶,更展现了性别教育与性教育的复杂面。
可是对“性/别研究室”而言,这本书凝聚的是我们长久构思新世代性别及性教育之后所提出的三管齐下规划。在教师理念再教育方面,我们已经写成了教师读物《性/别校园:新世代的性别教育》(元尊文化出版),以具体支援有心彻底改革性别及性教育的老师们。在中小学生性别及性教育阅读方面,我们也已绘制完成《青春之性别快报》(桃园县教育局出版),以最务实切身的劲爆语言和形象来和青少年沟通两性互动的艺术以及性别角色的自在多元。现在在性别及性教育的实际操作方面,我们终于实践了“性教育与性别工作坊”,以实际的互动讨论和意见经验的交流,来示范民主多元的性别教育和性教育的运作远景。
虽然它只能以平面文字的方式和读者们见面,少了在工作坊中血肉之躯互动时的热量和微妙波动,然而《进步的性教育》仍然尝试向各地的第一线教师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教育理想在校园中的运作会是什么样子。它的进步性在于它是贴切现实的,它是尊重差异的,它是师生平等的,它是积极敏感的,它是多元激荡的,它是灵活开放的。而我们觉得这样的教育模式才是前瞻的、进步的。
其实对生长在保守年代和保守环境的成年人而言,我们可能从来就没想过要和任何人谈性,也没有人和我们谈过性,因为──大家长久以来就相信,性就是那件到了时间自然就会的事情,而且性是那种一谈就会欲火焚身、使生命堕落的事情,因此最好是不要谈。一直到今日,这样的信念都还是许多成年人坚信不移的,因而性的话题是令他/她们极度不安的;不但如此,他们也用最严厉的指责和最愤怒的训斥来回应任何对性的好奇探询。
可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愈来愈看到这种信念已经不足以面对我们眼前的现实。
首先,无数的例证已经使得“到了时间自然就会”站不住脚。过去成年人到了结婚当天才有机会接触的事情,现在已经因为人口的快熟、人际的互动、延迟的婚龄、资讯的流通、影像的贴近生活而开始被青少年分享。另外,社会的民主化和自由化也使得大家逐渐开始承认,禁止和惩罚从来就没能够真正的阻止经验和资讯的流通;而事实上,即使有严密的监控,青少年们还是用他们各式各样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空间。
正是因为这样,青少年的性教育才开始成为成年人不得不面对变动社会的方式之一。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在最近两三年中看到了大量的资源开始投入所谓的两性平等教育,也看见无数成人在面对新生的性别现象及性现象时,慌乱的搜寻各种简便的、快速的处理方式及指示。遗憾的是,这样的草率回应方式并没有面对自己的盲点,更没有针对原先教育体制的缺失来谋求彻底的改变。
就是因为看清了这几点,我们的工作坊才会精心设计出以下的活动特色:
首先,除了少数几场由专人担任的专题演讲之外,这个工作坊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学员以小组的形式,就许多非常具体的案例或现象,进行密集的讨论和演练。我们认为,第一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互动的贴切经验和观察,常常可以为专家们建立在实验及学理上的论证提供另一种现实的挑战;我们更相信,众人的智慧和体认也一定可以激荡出具有突破性的洞见。虽然我们仍然安排了几场演讲,但是这些场次的意义在于提供机会让大家参考、检验、并质疑专家的说法,而非由专家来提出“正确”的结论或知识。这个互动过程不但是操练独立批判思考的机会,也是实际演练新的教育模式、平等交流、互相质疑激荡的教育,更是老师们亲身感受情欲波动和理念交战的场域。
其次,这个工作坊并没有正式提出什么一整套的性别与性教育教程。我们相信身教远胜过言教,因此老师不自觉的一些反应和情绪,甚至面部表情和眼神都会直接传达给学生许多讯息和价值观,学生们的性别与性观念和实践也通常都是在周遭人物的互动中渐次的、不明说的、无察觉的经验中吸收的;因此与其设计一套全民遵从的制式教材,还不如由教育工作者实际的质疑和辩诘中,反省──也因而改变──自身的成见。另外,在台湾这个考试挂帅的环境中,愈是制度化、课程化的教学就愈容易被学生视为压力来源而被放弃,如果再加上一般教师面对性时的严肃态度,我们更可以想像学生的抗拒;眼下校园中不断浮现的性别与性挑衅事件就是明证。因此工作坊的目标其实是提供机会,让教师检验和挑战自身假设和价值观的机会,只有在这种身体力行的自我改造中才会产生那种随处皆可创造学习机会、信手捻来都是教育材料的灵活老师。
另外,除了在研讨形式上实践民主平等的理念之外,我们也认为性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对性所表示出来的肯定和正面态度,以及对身体的宽容自在。换句话说,性教育必须和别的教育一样,不特别的戒慎恐惧,不特别的厌恶避讳,身体的各种功能和活动都必须以平常心看待。(因此我们在工作坊一开始的认识彼此活动中便推出震撼教育,考验大家面对卫生棉时的反应。)我们也相信教育者有平实心和民主精神,才可能赢得新世代青少年的尊敬和认同,进而和成人分享他们的世界和困惑。因此在工作坊中没有全然被抛弃的应对模式,没有预先就被排除的价值观,这种开明多元的精神也是需要调教的。
因此我们的篇章安排是有它的全盘构想的:【理念篇】的两篇长文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来说明性教育和性别教育在世纪末的台湾有何意义,应该有什么样的内容和精神才切合具体现实,对抗性别歧视与性歧视;【实务篇】则透过多方面的实际操练来激荡教师们的身心。
“震撼教育:性与自我形象的重塑”透过老师们集体在公开领域中与禁忌事物及话题的贴近接触,来松动老师们矜持退缩避谈的态度;
“差异教育:教师与校园性别现象”提供一个多元自在的论坛让各方的老师们就特定常见性别问题进行经验的交换和坦言对话;
“启萌教育:青少年知多少”以形象和身体角色的扮演,让老师们不但进入青少年的世界,也透过这个世界的具象化来反省自己对青少年的想像;
“深耕教育:面对性骚扰”对具体案例深入讨论,反覆思量,显示校园中这个最棘手最争议的问题有其复杂难解的可能面向;
“文化教育:看见青少年同性恋”以友善的影像叙事探究刻板印象之外的真实青少年同志生活,以及可能的善意回应;
“实务教育:性别情境教师(不)完全应变手册”列举已经在校园中常见的特别情境,并提供多样的回应方式,以刺激更宽广更创意的处理方式。
当然我们也需要说明这本书不会提供什么,以免读者有错误的期待。
这本书不会提供参考书目。因为它的目的是示范一个教育理念的实践操作,呈现具体校园生活中已经在激荡着的各种想法,鼓励读者从这些对话中举一反三。(想多读一些书的朋友应该参考《性/别校园》的书目,并多逛书店、多上网。)
这本书不会提供什么统一教材。因为我们相信灵活应变、转化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是任何鲜活的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而这种能力多半是在和许多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互动中慢慢养成的。在这本书中唯一统一的,是那种肯定不同人生、不怕涉猎异类的生活态度。
这本书不会提供一套整体的教育规划或理论蓝图。因为,我们认为一个教育体制就是它的承担者(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者)的总和,无论规划如何,蓝图如何,承担者的深层欲望和自发动力仍然是最后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不想占据那个自居中心通盘规划的权力位置,我们宁可提供一大堆可能的回应,可能的言语,可能的观点,可能的考量,希冀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触动一些渴求改变、寻找资源的心灵。
我们相信性教育必须以青少年的身心悸动、情欲憧憬为中心,也必须肯定并支援老师们本身的情欲状态和需求。面对一个多方否定情欲的社会文化,性教育必须重新认定做为人的各种复杂矛盾,各种微妙隐讳。真正务实的性教育,是凡人的教育,不是圣人的教育。唯其避免在性教育过程中制造长期的挫折焦虑羞辱,才可能调教出没有妒恨的开阔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