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生戰爭觀的激烈衝突
 

安替翻譯自《紐約時報》2001921

凱特·澤耐克和伊夫林·尼夫斯報導

對他們來說,海灣戰爭大概發生在小學,越戰發生在課本上,而二戰只存在好萊塢大片和暢銷書中。但是最近悲劇性的一週中,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戰爭可能性的美國大學生們突然發現自己必須要面對戰爭。

有些地方出現了一些越戰時代的迴音,雖然還比較弱。例如昨天,36個州的146個校園中舉行了和平示威,有些示威聚集了數百個高喊口號的學生。但是在很多校園以及其他地方,學生們都以浪漫的語氣希望人們給他們這代人一個機會,成爲最偉大的人。

我來自一個出了好幾代軍人的家族,」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四年級學生馬塞阿斯·丹尼爾斯說。「如果國家需要,我認爲我有義務爲國家效忠。」

可能因爲還沒有徵兵,可能因爲戰爭對於他們來說還只是CNN快速閃動的圖像,有些學生好像很不願意看到自己會捲入衝突中去。「我希望有些事情能做成,但我不希望是我去做,」芝加哥德保羅大學的凱爾·西翰說。「我想不需要徵兵就會有人去擺平的。」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展了沿海岸午時和平集會,大概有2000個反戰抗議者遭遇到了高喊「美國!」口號、揮舞國旗的幾百個相反觀點的示威者。

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和馬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昨天晚上舉著蠟燭在坎布裏奇和波士頓舉行和平遊行。

但是在哈佛大學的一個大四學生說他「絕對」會參戰。「如果你和一些50年代曾經在這裏的教授談話,你就會知道許多他們的同學都被中央情報局和後備軍官訓練隊徵募,」他說。「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有很強烈的保衛國家的慾望。大多數美國人感到我們正在戰爭之中,因爲這個原因,他們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在中西部和南部,那些說他們家裏有人在軍隊服役的學生,更多地支援軍事行動,並且更願意被徵募入伍。

佛羅里達大學19歲的藥科二年級學生耶利米·麥金利說,「不管是不是拉登,只要總統說你去打仗,你就得打仗。必須按照領袖說的去做。」同樣是該大學的19歲的學生傑奎琳·馬撒萊茵說,「不管我們決定做什麽,我都會挺身而出。我們不能崩潰,我們必須站在一起。」對該校26名學生進行採訪,19名說他們會參戰,4名說不會,3名說「可能」。

在沃思堡的德州基督教學校,兄弟會已經掛出了諸如「讓自由回響」之類的標語。甚至在一代前曾經爆發反體制運動的校園裏,學生們也支援戰爭。

有種東西驅使我想參戰,」謝恩·卡德維爾坐在德保羅大學的學生中心說。他正在讀多元文化哲學課本。「我的意思是,我一輩子都活在中西部。有種東西令人興奮的東西充滿了我。」

新奧爾良圖萊恩大學研究生會主席約翰·麥克爾在一群二年級法律研究生旁說,在11千多學生的校園裏,「絕對沒有任何抗議活動」反對軍事報復行動。數千名學生簽名的紀念遇難者大條橫幅懸掛在大學中央,秉燭守夜的活動已經舉辦過,但是很少有迹象表明曾經舉行過抗議活動。

圖萊恩大學學生報紙《喧囂》的主編丹·簡茲說,沒有學生團體公開發表對戰爭的看法,「只有千分之二的人認爲不應當如此做,」他說。「很多人一直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一般都支援採取軍事行動。」

甚至在被諷刺爲「自由精英主義的震中」的坎布裏奇,支援戰爭和要求和平的辯論文章都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公共牆上面公開貼著。可以看出,好戰甚至反穆斯林的情緒正在蔓延,有人說他們被其他學生排擠。

有人用印刷體寫道,「找出那些兇手,他們的朋友和幫兇,他們的家庭和鄰居,毀滅他們,毀滅他們的社會,毀滅滋生出他們的文化。」

這能使我們比他們更善嗎?你不能以惡制惡。」一篇回應如此說。

但這是唯一的辦法了」,顯然另一個人來反駁,字迹潦草。「保衛美國從來不是罪惡。」

有些地方並沒有完全受到關於戰爭甚至是攻擊本身的辯論的影響。教職工跳蚤市場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園到處都有,人行道上面用彩色粉筆寫著「舊車出售」,旁邊還有小字寫著「和平」。

1964
年發生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示威曾經誕生出偉大的言論自由運動,由此開始了校園抗議傳統。在那裏,2000名學生、教職工和社區成員在「言論自由示威原址」Sproul廣場集會。許多舉著的標語都在請布希「給和平一個機會」或者「停止戰爭」。軍事行動的可能性震動了校園,學生們簽名請願反對戰爭,發誓保護阿拉伯裔美國學生和穆斯林學生。

媒體把國家捲入了仇恨和報復的泡沫,」21歲的走讀學生凱拉·門羅舉著「布希:深思而行」的標語。「所謂的對軍事行動的支援都是製造出來的。我不相信會有人認爲這是個好主意。」

麻省艾姆赫斯特大學,大約有500名學生(大概三分之一的學生)站著聽一場類似集會的演講。

許多支援戰爭的學生都保留著自己的想法。在丹佛的裏吉斯大學,大四學生斯蒂夫·尤亨說值得爲這個國家打仗,但是他又說,他要讀研究生,不是去參戰。

有些學生似乎對他們的學校沒有尖銳的辯論和被反戰情緒點燃而感到震驚。麻省艾姆赫斯特大學的大二學生約翰·艾佛索爾說,學校看起來和910日之前沒什麽不同。

國際邊緣專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