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公正嗎?
卡維波

很多人對臺灣媒體被兩大報、三大電視臺壟斷,以及新聞報導不公等現象頗為警覺,但有時卻未警覺到這些現象其實是普遍的世界現象。

在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由於資本集中,媒體壟斷的情形非常明顯,這比較為人所知。可是似乎有很多人以為這些國家的媒體,以及幾個跨國新聞單位(路透社、美聯社、合眾國際單位)都有頗公正的新聞報導;不幸的,這也非事實。

舉眼前的例子來說,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後,西方媒體大幅報導,全世界都可在家中電視看到大陸學運,此舉對中國局勢之影響甚大。但是西方媒體卻未以同樣方式對待野百合學運;如果他們以同樣的方式,極可能會改寫了臺灣歷史。

或曰,臺灣野百合學運不算什麼,所以不會和大陸天安門學運得到同等待遇,這不算報導不公。

但是觀察西方媒體表現的專家們,馬上就可以指出無數個例子說明一件事有沒有「新聞性」、「算不算大事」完全視西方國家的利益及意識型態而定。

例如,臺灣過去有抗議余登發被捕的橋頭抗議事件、美麗島事件、許信良接機事件、五二○……等等大大小小的活動,我們都沒看見西方媒體亦步亦趨地,透過衛星轉播情況;可是當時只要在任何一個共產國家,隨便兩三個人在街上一站,舉個標語,這段新聞影片當天晚上便可以和全世界觀眾見面。

在西方媒體的描繪下,最民主的南美國家尼加拉瓜,變成最不民主的國家。巴拿馬在諾瑞加統治下最公平的一次選舉變成大舞弊,(當美國支援諾瑞加時,則無人理會選舉的公平性)。此外,西方媒體的偏好以色列,而對阿拉伯諸國有偏見……等等,均是為人所熟知的。

或曰,西方媒體也許故意斷章取義、避重就輕,以製造錯誤印象,但不至於說謊吧?這也未必。

去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時,西方媒體便眾口一聲地宣傳「阿富汗政府將在數月內瓦解」,企圖利用撤軍時不穩的民心,製造可能的變亂,結果事後證明這些報導根本無據。像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是在報告新聞,而是打「心理戰」了。

臺灣媒體常被利用來為某些特定的「白名單」人士造勢、打知名度,(例如,那幾位常上電視的「學者、專家」),西方媒體也是一樣的。例如,去年美國的《新聞週刊》選沈彤為大陸學運的風雲人物,就是因為考慮吾爾開希有諸多私人問題,惟恐不利日後學運形象,便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選出沈彤。這種手法和西方媒體在處理諸如南非反種族隔離人士時(偏好反社會主義者),如出一轍。

《新聞週刊》在大型新聞性週刊中,還不算太保守,最保守的則是《美國與世界新聞報導》,偏偏最早準許開放其中文版進入臺灣。由上述諸例看來,我們必須對西方主流媒體保持一份高度警覺的心理才行。

臺灣反戰國際邊緣